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天姥山值得旅遊嗎

天姥山值得旅遊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30 12:44:48

天姥山值得旅遊嗎?作者: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陳望衡,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天姥山值得旅遊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天姥山值得旅遊嗎(天姥山尋夢記)1

天姥山值得旅遊嗎

作者: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陳望衡

天姥山,唐朝之前談不上名山,查史籍,唐朝前,獨立的山記是沒有的,僅徐靈府在《天台山記》中提到它:“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峰,孤秀回拔,與天台相對,雲天姥峰。”然唐以後,此山名聞遐迩,詠天姥的名篇佳作層出不窮,何故也?乃是因為李白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夢遊天姥吟留别》。

此詩堪為李白的代表作。李白好詩太多,存世者篇篇錦繡、字字珠玑,何以見得《夢遊天姥吟留别》就是代表作呢?當然,李白的代表作不隻一篇,李白詩涉及諸多領域,差不多每一個領域均有代表作。而在山水詩領域,在筆者看來,能夠作為代表作的為兩篇。一篇是《蜀道難》,另一篇即《夢遊天姥吟留别》。

兩首詩如雙峰并峙,直插雲霄。前者詠西部山水,後者吟東部山水。前者着意寫雄,寫險;後者則用情寫秀,寫美;前者多實景寫真,後者多夢境想象。詩人的情感,前篇多咨嗟,多感歎,多愁傷;後篇則多贊賞,多愛戀,多驚喜。

兩詩就描繪的對象來說,可以說是中國壯麗山川的概括;而就詩人的情感抒發來說,可以說囊括了詩人壯麗情懷的兩大基點:奮發雄強和婉約浪漫。

當年輕的李白從家鄉四川向着長安奔來,精神氣概全然是奮發雄強。高聳入雲、險峻無比的蜀道于他又算得了什麼呢?他的目的地是長安。長安既是唐帝國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功名利祿之所在,理想抱負之所在。然而,當他好不容易越過千山萬嶺,曆經千辛萬苦到達長安之後,理想全破碎了,唯一還留下一絲彩霓讓日後多少有點慰藉的是:他還是見過皇上,給貴妃寫過歌詞的,更重要的是,也曾傲氣地讓權傾朝野的高力士為他脫靴……然而,這又算得了什麼呢?終究沒有做過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業。李白隻得悻悻地離開長安。

然而,他還有夢!

在浪遊齊魯之後,他告别朋友,決定南下逐夢而去。出發前,他做了一個夢,這個夢是暢遊江南天姥山。他将這個夢寫下來,這就是《夢遊天姥吟留别》。

整首《夢遊天姥吟留别》就是一個夢,夢中的他,一反向來的奮發雄強,縱情地婉約浪漫!

因為這個夢,本為天台一峰的天姥山成為堪與天台相媲美的名山。

因為這個夢,寂寂無名的浙東小鎮剡東(新昌)成為日後唐詩之路的重要驿站,詩人們絡繹不絕而來。據後來統計,來過浙東的詩人多達450多位,這其中有杜甫、孟浩然、皎然、劉禹錫、劉長卿、白居易……而著下的輝煌詩篇多達1500多首。難怪人們說,一條唐詩路,半部全唐詩。

李白是否隻是夢遊,而其實沒有來過天姥?這一觀點,已經為他自己的詩作所否定。《别諸邕之剡中》一首堪為鐵證。此詩雲:

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

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裡香。

辭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有學者考證,李白曾三次遊曆越中,具體為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天寶六年(747)和肅宗至德元年(756)。當然,也還有不同的意見,并非定論。

其實,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李白已經白紙黑字記下一個夢,一個中國最為偉大詩人的奇夢,一個中華民族的美夢,一個讓全世界人永遠傳誦的大夢。

我們來了,沿着李白的足迹來了,走的就是唐詩之路。

李白的足迹是築夢,我們沿着他的足迹是尋夢。

尋夢的第一站是桃源村。這是位于天姥山腹地的一座小山村,一條山溪将我們引入村。村口有大樹,遮天蔽日,真風水樹也!進村,又看見兩株大樟樹,根部相連,相近相依,人稱夫妻樹。陪同考察的當地文史學者說,著名的“劉阮遇仙”的故事就發生在此。

此故事最早為南朝作家劉義慶所記,載《幽明錄》。這個故事以前我是讀過的,不想就發生于此。故事是美麗的:

漢明帝時,桃源村的農民劉晨、阮肇進深山采藥,不想迷路了。他們又饑又渴,極度困扼之時遇上了一群仙女。仙女引路,他們來到一座“銅瓦屋”,受到主人熱情招待。“酒酣作樂”之後,劉阮二人各自與一位仙女成就了讓世人欽羨的美滿姻緣。

中國文學中不乏凡人與仙女戀愛的小說,此為第一部,應該說是母本。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及《桃花源記》是不是源于此?

人生美事,最迷人者二: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

金榜題名,肯定可以做官了。洞房花燭夜,還要看佳人怎麼樣。對于男人來說,最美的夢莫過于女子“美若天仙”,而如果真是仙,如劉晨、阮肇這樣,那夢就不僅美麗,而且奇幻、曼妙,至于聖境了。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夢到仙女,而且不是一位,而是一群仙女: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鸾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這場面比之劉阮之遇仙,排場大多了!

衆所周知,李白信仰道教,李白的信仰道教實質是信仰神仙,成仙是李白最高的夢。仙在李白的精神世界中,不是榮華富貴,不是娶仙成親,而是自由。李白太向往自由,太熱愛自由了。

也就在這首《夢遊天姥吟留别》中,他高唱:

别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讓所有向往仙界的凡人歎息的是,仙界畢竟隻是夢,不是現實。劉晨、阮肇遇仙成親的美事,最後也隻能是美夢一場。劉、阮二人停此十日,欲求回鄉,仙女款留,半年之後,仙女們“集會奏樂,共送劉阮,指示還路”。然而,當二人來到他們的村莊,大驚:

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複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忽複去,不知何所。

結果讓人失望,劉、阮隻得返回山中去尋他們的仙女妻子,卻怎麼也找不見了。他們在當初遇仙的溪邊走來走去,惆怅不已。溪尚在,後人定名為惆怅溪。

我們離開桃源村,來到這惆怅溪邊。水流淙淙,卵石縱橫,似在歎息。溪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名惆怅橋。也許人們嫌這名太悲傷,遂将溪更名為桃源溪,橋更名為迎仙橋。我們在橋上來回走,興許也會遇見仙女什麼的。沉思默念之間,一陣笑聲響起,原來是一群村姑從城裡購物回來了。姑娘們從我們身邊飄過,留下時尚的衣香。目送姑娘消失于小路深處,惘然若失,微風拂過,衣香尚聞。

李白一生都在尋仙,他有沒有尋到,我們不知,但他确是夢到仙了,不獨是在天姥山。應該說,他筆下的每一座山都是仙山,每一條溪都是仙溪。這裡都流蕩着李白的夢——仙夢。

其實,何獨李白,中華民族哪一位不喜歡做夢,做美夢,而且希望美夢成真?

尋夢,尋仙,遇仙,成仙,中華民族永恒的主題。

依依告别迎仙橋,前行不遠,來到斑竹景區,此地風景絢美。正是盛夏時分,草木茂密,郁郁蔥蔥,溪流豐沛,嘩嘩作聲。一座石橋映入眼簾,橋旁的石碑上,刻着四個大字:司馬悔橋。

步過橋,緊挨橋頭的是一座小廟,廟名司馬悔廟。進入廟門,見一小院落,有司馬承祯的塑像——一位面貌清癯的老者。神龛上,插着幾炷香,清煙袅袅。院落背後為山崖,水流貼着崖壁瀉下,形成精緻的瀑布,瀑布薄如絲絹,陽光下,熠熠生輝。瀑布興許千萬年前就存在,一直這麼流着。自這座小廟建成,它就依傍着司馬承祯,成天給他奏着天地之音。

司馬承祯作為道士,其故事堪稱傳奇。他曾四次為唐朝的皇帝征召垂詢,一次為女皇武則天(聖曆二年),一次為睿宗(景雲二年),三四次為玄宗(開元九年、十五年)。垂詢的内容自養生到治國。據史書記載,司馬承祯書法很好,善篆隸楷三書,唐玄宗令他以三體寫《道德經》,并讓他校正經文,最後經由他酌定全文為5380字。

司馬承祯不是越人,讓越人為之驕傲的是他四次受到皇帝召見時,均隐居于天姥山。

司馬承祯與李白關系非同一般。開元十三年,司馬承祯出遊南嶽,在江陵與李白相遇,自此訂交。此時的司馬承祯已為皇上召見過多次,名震天下。不能說李白訂交司馬承祯沒有希望他向皇上進言,讓自己再次入宮的意思,但主要還是出于對司馬承祯的敬佩。

李白曾寫有寓言詩《大鵬遇希有鳥賦》,以鵬自喻,而将希有鳥比作司馬承祯。

詩的前部分是寫大鵬之遊,此遊縱橫蒼穹,穿星曆日。

耐人尋味的是詩的結尾:

俄而希有鳥見之謂之曰:“偉哉鵬乎,此之樂也。吾右翼掩乎西極,左翼蔽乎東荒,跨蹑地絡,周旋天綱。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場,爾同我翔。”于是乎大鵬許之,欣然相随。

自诩“未若茲鵬之逍遙”的大鵬,聽了希有鳥這番宏論,立馬放下身段,欣然從希有鳥飛翔。

由自主之遊,到相随而遊。不是沒有了自由,沒有了自在麼?表面上看是這樣,但大鵬樂意。這說明原來“不曠達而縱适,何拘攣而守常”的自由自在并不是遊的極緻。

遊的極緻應該是希有鳥之遊。希有鳥之遊并不是“縱适”,它有“地絡”可循,有“天綱”可則,有“恍惚為巢”,有“虛無為場”。“地絡”“天綱”“恍惚”“虛無”指的均是道。因此,希有鳥之遊是禦道之遊。

大鵬欣然相随希有鳥飛翔,暗寓着司馬承祯的人生是李白所向往的人生。那麼,司馬承祯的人生是什麼?司馬承祯人生的突出特點是仙凡兼得,出入自由。這種人生于李白來說,太合适了!李白既有功名之念,又有神仙之想;既放不下利國利民的大事業,又舍不得超塵絕俗做活神仙。他要做官,但不能受約束;他要遊山玩水,但要有身份;他不需要太有錢,但不能缺酒錢;他可以為皇上起草文件,但更要寫詩。

司馬承祯的人生是不是實如李白所想,也難說。《大唐新語》說司馬承祯:“則天、中宗朝,頻征不起,睿宗雅尚道教,稍加尊異,承祯方赴召。無何,苦辭歸。”為何做了官,又要“苦辭歸”?顯然,是因為做官約束太多,沒有自由。不能說司馬承祯沒有功名願望。玄宗召他兩次,第一次為天元九年,史書沒有說他不願去。然而,第二次即開元十五年這次落下一個故事:司馬承祯出山赴京,路經一座橋時後悔了。南宋嘉泰《會稽志》記載了此事:

舊傳司馬子徽隐天台山被征召至此而悔,因以為名。

此橋就在天姥山麓,嚴格說他還未出山,然而此時他後悔了。按說回頭就是,然而他還是去京城了。也幸虧去了,因為此次進京,玄宗賞賜特别豐厚,讓他于王屋山“自選形勝置壇室以居之”。司馬承祯借機提出要在五嶽各置真君祠一所,玄宗也答應了。也就在這一年,司馬承祯移居王屋山,并羽化于此山,算是得到一個美滿的歸宿。這種歸宿,當然他在出山前是想不到的。他人可能不這樣看,他們認為司馬承祯矯情,不是不想應诏,而是要做個姿态,免得他人說他貪戀功名。

李白開初應該不知道這個故事。他首次來天姥山,據學界考證,也就在開元十五年即公元727年,此番的目的,應該是拜訪司馬承祯,但司馬承祯已經去開封了,他們擦肩而過。李白應該來過司馬承祯在天姥山的道觀,也許從道觀的留守道士處知道了司馬承祯後悔的事,此時李白如何想,不得而知。

然而不管他如何想,司馬承祯在天姥山麓這座橋上後悔的事,讓人遐想萬千。

人生際遇如天上浮雲,難定西東,隻有橋下這流水,隻要不發生地震這樣的大事,它終年不休地向着山下流着,流着……

李白仙凡兼得的人生夢,終究沒有做成,他能做的也隻是沉醉在“仙之人兮亂如麻”的美夢之中罷了。

李白為尋夢多次來越地。有一位李白的粉絲不遠萬裡來越地尋李白。這位粉絲,就是魏萬。魏萬不是普通人,《唐詩紀事》雲:

魏萬,後名颢,上元初登第,始見李白于廣陵。白曰:“爾後必著大名于天下,無忘老夫與明月奴.”因盡出其文,命颢集之。

可讓李白托付自己及女兒明月奴的人物,可以想見,在李白心目中是何等地位了。魏萬來越尋訪李白不遇,倒是将越地山水遊了個遍,後來,在廣陵(揚州)與李白見着了。魏萬在一篇文章中說到這次見面,李白的樣子是“眸子炯然,哆如餓虎”。看來,越地的遊曆不僅沒有讓李白疲憊,反而讓李白更精神,或者說更像神仙了。

李白為此次會面,寫了著名的《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在詩中,他深情地概述會稽之遊:

遙聞會稽美,一弄耶溪水。萬壑與千岩,峥嵘鏡湖裡。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遊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尋王許。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天台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月色,百裡行松聲。靈溪恣沿越,華頂殊超忽。石梁橫青天,側足履半月。

豈止是山水之美,曆史文化也是非常迷人的。顧長康會稽首遊的記載、有關鏡湖的種種傳說,以及曹娥碑的掌故,王羲之、許詢、孫綽、支道林、竺道潛等名士的諸多佳話,均讓李白迷戀不已。

新昌,作為天姥山的腹地,擁有諸多自然兼名勝景區,其中有沃洲山。此山與天姥山相對,它的絕佳不僅在于緊傍着剡溪,而且與天姥山還合抱着一面湖——沃洲湖。這塊地方比較适合居住。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名僧支遁就隐居于此,放鶴、養馬,研究《南華經》。《世說新語》如是記述他與王羲之的交往:開初,王羲之有點瞧不上他。一日,聚會結束,接王羲之的車已到門口,支遁對王羲之說:“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王羲之勉強留下,支遁就給王羲之說起莊子的《逍遙遊》來了。《世說新語》寫道“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此時的王羲之呢?“披襟解帶,流連不能已”——完全着迷了!

沃洲山李白也來遊過,并寫有詩篇。詩雲:

五松何清幽,勝景美沃洲。

蕭飒鳴洞壑,終年風雨秋。

響入百泉去,聽如三峽流。

剪竹掃天花,且從傲吏遊。

龍堂若可憩,吾欲歸精修。

好個“龍堂若可憩,吾欲歸精修”!他是愛上這個地方了,想在此“精修”,效司馬承祯煉氣養神。

在遊覽了天姥山之後,我們也遊覽了沃洲山。登上沃洲山,看山下的湖及湖後的天姥山,感到天姥山變得秀麗了,它就像一位女子,望着湖面,顧盼着自己的身姿。

下得山來,在湖畔踱步,感到這塊地方非常适合于隐居。此處有山有水。山有層次,色彩豐富;湖水清亮,波光潋滟。特别是這塊地方空間疏朗,給人自由舒展之感。此地如此之好,難怪當年支遁一來就不願走了。他遣人向竺道潛買地。竺道潛的回答是:“欲來當給,豈聞巢由買山而隐。”意思是,隻要來,地就給,不要買。回答多麼爽氣,又多有魅力!

在天姥山旅遊,強烈地感受到的就是這種足堪樂居、樂遊的環境之美。

環境美既美在風景,也美在文化。

風景是體,文化是魂。猶如一位佳人,其俏麗的面容、優雅的身姿是風景,而其修養、才華、品性、談吐是文化。

這才是仙境!

雖然李白多次的越地遊,沒有真遇到仙,但越地的秀山麗水、人文風流給他留下了仙境般的印象,讓他感受到了仙人般的人生快樂。

仙境其實并不遠人,它就在人與環境的親和之中。它并不是夢,而是現實,真正的現實。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中所描寫的天姥就是仙境,這個仙境李白夢到了,也尋到了。不止是天姥,江南山水人文絕佳之地很多,李白的後半生基本上就浪遊在江南的名山勝水之中。就這個意義言,他的夢是實現了。

越地山水佳絕,東晉始得出名。《世說新語》雲:“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岩競秀,萬壑争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東晉南北朝,建安是首都,會稽是陪都,因為此地山水秀麗,不少達官顯宦、文人墨客乃至名僧高道築屋于此,或頤情養性,或論道談玄,或吟詩歌賦,一部《世說新語》半部故事發生于此。

雖然六朝時,越地風華已現,但畢竟隻是偏安一隅,沒有全國影響,直至唐帝國建立,不少詩人尋詩逐夢而來,此地才真正構築了一道亮麗的中華文化風景線,才真個風流萬千,光耀千古。

竺嶽兵先生提出,有一條浙東唐詩之路的存在。其後有學者,将這條浙東的唐詩之路向西延至長安,由長安延至西域。于是,從西北邊陲到東南大海,一條詩歌彩帶貫穿中國。這一思路極具啟發性。其實,中國又何止這條東西詩歌之路呢?東南西北均可以拉出若幹條詩歌之路,于是,中國就名副其實地成為詩之大海。如果要問中國文化的突出特色是什麼,我們有理由說,詩之國。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的人民比中國人民更喜愛詩歌,像中國這樣,有森林一樣繁茂的詩人,有大海一樣豐富的詩歌呢?

詩相比于現實,空靈,美麗,奇幻,無限,像星空,像春色,是聖境,是天堂,是仙界,是彩夢!李白是夢之仙。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熱愛李白,他們愛的實質是李白式的夢,是仙境般的環境,是神仙般的生活。用今天的話來說,是遠大的理想,是光明的未來,是幸福的希望!

天姥山是夢之都。而中國大地又幾乎無處不是天姥山,無處不是夢之都。各種各樣的夢之都絢麗萬千,光輝燦爛。這就是中國,美麗的中國!

2020年8月13日于武漢大學天籁書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