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年輕女性總是面色蒼白?
為什麼年紀稍大就膚色暗黃?
為什麼總是覺得渾身乏力,氣喘籲籲?
這些都可能是因為貧血!
很多人以為現在生活富裕,營養豐富,貧血與自己相隔甚遠。但事實上,貧血患者不在少數,尤其是缺鐵性貧血患者。
什麼是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是世界衛生組織确認的四大營養缺乏症之一,全球約有1/5的人患有缺鐵性貧血,其中發展中國家發病率更是達到30%-90%。
要了解什麼是缺鐵性貧血,就必須先對鐵有一個大緻的認識。
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一個正常成人體内約有4~5克鐵,相當于一顆小鐵釘的重量。其中72%的鐵存在于血紅蛋白中;3%存在于肌紅蛋白中;0.2%以其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剩餘24.8%為儲備鐵,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在肝髒、脾髒和骨髓的網狀内皮系統中。
鐵在人體内呈封閉式循環狀态,衰老破壞後的紅細胞釋放出來的鐵,有95%又會重新用于合成血紅蛋白,隻有5%會因為皮膚、消化道、尿道上皮脫落,以及腸道分泌而損失,需要從食物中攝入。
所以,如果出現缺鐵的情況,主要原因就是鐵流失過多或鐵攝入不足兩種。其中,月經過多的女性、消化道潰瘍患者、痔瘡患者等主要是由于慢性失血導緻鐵流失過多,從而引起缺鐵。
胃切除手術患者、十二指腸手術患者等主要是因為鐵吸收障礙導緻鐵攝入不足,引起缺鐵。此外,青少年、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對鐵需求較常人有所增加,也容易攝入不足導緻缺鐵。
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物質,一旦缺乏,血紅蛋白的合成數量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緻紅細胞數量不足,引起貧血,即為缺鐵性貧血。
女性是缺鐵性貧血的“重災區”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某位女性有貧血症,卻很少看到男性患有貧血症,這是為什麼?
一般而言,正常男性每天丢失的鐵不超過1mg,而女性每天會比男性多損失約0.5mg的鐵。不僅如此,女性月經過多、分娩、哺乳等都會損失較多的鐵,容易導緻缺鐵性貧血。
此外,女性的血紅蛋白、紅細胞、血細胞比容普遍低于男性,且男性的雄激素能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而女性的雌激素則沒有這個作用,這也是女性更容易貧血的一個重要原因。
還有部分女性偏愛素食,不愛吃肉,也容易引起缺鐵性貧血。這是因為植物中的鐵元素消化吸收率遠低于肉類,大部分蔬菜的鐵吸收率隻有1%。所以,日常飲食還是要注意葷素搭配,不要偏食。
缺鐵性貧血有多可怕?
免疫力下降
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和白細胞吞噬作用均有明顯減退,導緻人體免疫力下降。如果是中重度缺鐵性貧血,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尤其是對呼吸道疾病的抵抗力普遍較低。
體力下降
缺鐵會使骨骼肌裡的呼吸酶、線粒體氧化酶和肌紅蛋白濃度降低,造成肌肉供氧不足,有氧代謝能力下降,血内乳酸堆集。所以輕微的缺鐵性貧血患者會有乏力、氣喘、活動持久性下降的表現。
影響心血管
貧血時,血液中氧氣含量減少,會使全身各器官系統都受到傷害,尤其是心腦血管和肺髒。
貧血患者常常會有活動後心慌氣短的現象,嚴重者甚至出現心絞痛、心力衰竭等病症。
影響智力發育
孕婦如果鐵攝入不足,出現缺鐵性貧血,可能會使胎兒發育遲緩,甚至出現先天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還會影響腦細胞發育,造成嬰幼兒智力落後。更重要的是,這種後果是不可逆的,即便長大後補充營養物質,也無濟于事。
6個症狀看出你是否患有缺鐵性貧血
1.指甲變薄變脆、容易折斷,甚至有凹陷;
2.經常覺得身體軟弱無力,疲乏困倦;
3.經常頭暈頭痛、耳鳴眼花、注意力不集中;
4.經常氣喘籲籲,上氣不接下氣;
5.皮膚、嘴唇顔色蒼白或發黃;
6.經常感覺肌肉酸痛。
以上6個症狀,超過3個,就說明可能有缺鐵性貧血症,最好到醫院檢測确診。
檢測結果中,如果血紅蛋白降低,成年男性<120 克/升,女性<110 克/升,孕婦<100 克/升,可診斷為貧血。
當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值(MCHC)<32%,平均紅細胞體積(MCV)<27 皮克時,血清鐵<10.7 微摩/升,總鐵結合力>64.4 微摩/升,血清鐵蛋白<12 微克/升,可診斷為缺鐵性貧血。
【小貼士】
改善缺鐵性貧血的首要任務是找出病因,看看是鐵攝入不足、鐵流失過多,還是某些疾病導緻鐵吸收障礙。在對症下藥的同時,醫生一般也會建議口服鐵劑來補充鐵元素,并多吃高鐵食物,定期驗血,等到體内缺乏的鐵補起來,再以食物作為鐵的主要來源。
補充鐵劑時,一般需服用3~5個月,如果血檢正常,往往還需繼續服用2個月,以保證儲備鐵充足。
因為維生素C能促進鐵的吸收,所以補充鐵劑的同時也可以适當補充維生素C。
此外,補鐵時還應保證脾胃正常運作,避免與鈣劑、鋅制劑、抗酸藥等一同服用,以免影響鐵的吸收。
預防缺鐵,要從日常生活做起。糾正偏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多樣化,均衡營養,并注重鍛煉,才能擁有更強健的體魄。
“
為健康,
轉發給家人、朋友!
你會喜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