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今日北大荒生産作業的場景。北大荒集團供圖
1950年5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第四版。資料圖片
“我開了8年‘斯大林八〇号’拖拉機,當時就這一台,還是趙光遠他們去接來的。”
趙光遠、“斯大林八〇号”!這不就是1950年5月14日人民日報報道《北大荒上的“鐵虎”》中兩大主角嗎?當年“八一五”農場春耕,趙光遠駕駛“斯大林八〇号”這台“鐵虎”呼嘯前行。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在他們手中一天天變成了廣闊良田。眼前這位91歲高齡的王九鵬老人,正是曾和趙光遠一起拓荒的戰友。
一晃70多年,“鐵虎”早已不用,“八一五”也成了今天現代化的鶴山農場,但北大荒人的故事一直在流傳。
“1950年8月16日,我是那天到這兒的。”在鶴山農場的家裡,王九鵬對記者說。他甚至記得那年農曆八月初一下了場大雪,“糧食沒長成就降溫了,大家啃的還是苞米棒子”。當時,20出頭的小年輕們總問,啥時候能吃飽一頓飯?啥時候能有房子和道路?直到苦幹一年後,荒原開始長出糧食。“吃飽了肚子,還有錢買牙粉。從那會兒我就明白:幹啥都得受點苦,幹啥都得好好幹!”
記者慕名走進當地的九三博物館,巨大浮雕塑像上,成群的開拓者們正目視遠方,踏荒而來。這是一段激情燃燒的奮鬥史,先後有14萬轉業複員官兵、10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内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一批批趕赴北國荒原,投身這人類墾殖史上驚天動地的拓荒。在這裡,有中國第一位女子拖拉機手的飒爽英姿,有“我們立志到邊疆去成家立業,幹上一輩子”的壯志豪情,有“一定要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窩島,我是北大荒人”的最後囑托……
在北大荒博物館,高高的“故人牆”镌刻着12429個已逝者的名字和一行字:“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見者無不動容。沉甸甸的檔案裡,是金閃閃的光榮。改裝農機具,一次次打破當時的全國最高紀錄;強攻“寒地水稻直播高産”課題,突破水稻畝産千斤關,成為“北大倉”;認定“為黨多工作一天,我就多賺一天”……從1947年拉開第一犁,到1995年,北大荒糧食産量已超過百億斤,真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
“70後”王金柱是第二代北大荒人。他告訴記者:“當年春播、秋收時節,淩晨兩三點就下地幹活,整宿整宿不睡覺。”甭管白天黑夜,北大荒的土地上總是熱氣騰騰、燈火通明,搶占農時、搶拼産量就是他們的“戰争”。
去了北大荒,記者更加懂得奇迹是奮鬥的另一個名字。
今日北大荒,糧食綜合産能連續10年保持在400億斤以上,“巨人”肩頭還站立着九三、完達山、墾豐種業等一個個響當當的品牌。“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産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70多歲的北大荒有着新使命。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們的曆史擔當不變。過去先輩是戰天鬥地、開荒種地,現在我們要在市場的汪洋中去打拼。”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說,有中國現代農業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保障,有農墾改革助力,北大荒人有信心!
這信心,也來自後生們的接棒。“85後”張磊是土生土長的第三代北大荒人,畢業後回到鶴山農場。打小在這片土地長大,張磊喜歡找國外農機作業的視頻來看,他對記者說:“機車更新換代快,得經常學習,不斷武裝自己。”可不是嘛,去鶴山農場農機中心走上一圈,從早期中小型農機具到世界一流現代化大馬力,簡直就是一部農機發展史。
對新一代北大荒人來講,“斯大林八〇号”拖拉機已是久遠的記憶,但穩産增産、種子科研、黑土地保護……“鐵虎”的勁頭每天都迸發在骨子裡。
“接着幹,把北大荒精神傳下去!”張磊記住了爺爺的話。(記者 李婕)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4月09日 第 01 版)
“來這裡打卡”系列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