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來到大理先品嘗風花雪月的感言

來到大理先品嘗風花雪月的感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5:22:11

來到大理先品嘗風花雪月的感言(雲南大理的風花雪月)1

大理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位于雲南省西部,地處雲貴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蒼山之麓、洱海之濱。一九八二年,大理被中國政府列為第一批二十四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雲南大理,一年四季,風景如畫。在諸多風景名勝中,尤以“風、花、雪、月”最為引人入勝。大理的“風、花、雪、月”是大理最著名的四大景觀,被稱為“大理四絕”,它們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

關于大理的“風、花、雪、月”四景,當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傳誦的謎語詩:“蟲入鳳窩不見鳥,七人頭上長青草,細雨下在橫山上,半個朋友不見了。”詩中“蟲入鳳窩不見鳥”即“風”字,“七人頭上長青草”即“花”字,“細雨下在橫山上”即“雪”字,“半個朋友不見了”即“月”字,謎語詩的謎底就是“風、花、雪、月”。

風——下關風

來到大理先品嘗風花雪月的感言(雲南大理的風花雪月)2

關于“下關風”的來曆有一個傳說。相傳,在蒼山斜陽峰上住着一隻白狐狸,她愛上了下關的一位白族書生,于是化作人形與書生交往。他們相愛的事被洱海羅荃寺的法師羅荃發現了,法師羅荃不容他們在一起,便施法将書生打入洱海。狐女為救書生,去南海求助于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給了她六瓶風,讓其用瓶中的風将洱海水吹幹以救出書生。當狐女帶着六瓶風回到下關天生橋峽谷時,遭到了羅荃法師的暗算,她跌倒在地,打碎了五瓶風,于是大風全都聚集在了天生橋峽谷,因此下關的風特别大。

按照科學的解釋,是因為蒼山十九峰太高,擋住了東西兩面的空氣對流,而蒼山斜陽峰與哀勞山脈者摩山之間的天生橋峽谷下關是空氣流動的僅有出口,所以下關的風特别大,尤其是在冬春季節,行走在天生橋峽谷中的街道上,大風吹得人站立不住,婦人騎車、步行或有掀倒之例。

《大理縣志》載,“由于平陽地面恒熱氣漲上升,而十八溪澗冷空氣時來撲之,又有西南方四十裡箐之多數冷空氣至下關,為東山所阻,亦時時輸入此平陽地面,亦複四周皆山,諸空氣旋轉其中,一時不能騰空而散,互相博擊,其狂如虎,拔木傾舟,有自來也。”

下關一年四季都有風,終年不停,有時風力可達八級以上。下關風吹得特别猛烈,冷空氣流速快,時速達每秒十二至十四米,最大時速可達每秒二十八米。一年之中,下關大風在三十五天以上,風力之強,風期之長,世所罕見,故下關有“風城”之稱。

盡管下關終年有風,但卻風高不寒,無沙無塵,有時還能讓人感到舒爽惬意。

花——上關花

來到大理先品嘗風花雪月的感言(雲南大理的風花雪月)3

上關位于大理蒼山雲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來形成的拱衛大理的要塞。在關外花樹村有棵“十裡香”花樹(又稱“十裡奇香樹”),花大如蓮,每年開十二瓣,而逢潤年則開十三瓣,香味勝過桂花,顔色呈粉白色,結的果實黑而堅硬,用作朝珠,故又稱“朝珠花”。據《大理府志》載:“……花樹高六丈,其質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應十二月,遇潤月則多一瓣,俗以仙人遺種,在大理府和山之麓,土人因以其地名之。”此花種于何時,已不可考。隻知道在元朝至正年間,花開得很好,年年開、月月開,濃郁的香味散溢百步之外。到了清代晚期,鮮花怒放時觀者雲集,特别是官府的達官貴人到此賞花,都要當地白族民衆百般招待,百姓叫苦連天,由于不堪重負,于是當地民衆隻好暗中把花坎掉。

據考證,上關花實際上就是木蓮花,此花在大理境内到處都能見到。

雪——蒼山雪

蒼山,又名點蒼山,屬橫斷山脈雲嶺餘脈。蒼山山脈由十九座自北向南連脊屏列的山峰組成,全長四十八公裡。蒼山十九峰中以馬龍峰最高,海拔四千一百二十二米;漾濞江與西洱河交彙處海拔最低,為一千三百六十米;四千米以上山峰有七座;蒼山山脈平均海拔為三千七百八十二米。

來到大理先品嘗風花雪月的感言(雲南大理的風花雪月)4

巍峨雄壯的蒼山橫亘在大理境内。寒冬蒼山,整條山脈,銀裝素裹;盛夏蒼山,雪線以上,白雪皚皚。蒼山諸峰山頂覆蓋的白雪曆經夏季也不融化的景象,人稱“蒼山雪”,它既是蒼山景觀中的一絕,也是素負盛名的“風花雪月”四景之最。

關于“蒼山雪”,在大理民間流傳着一個神奇的故事。古時,一年有瘟神來到大理壩子(即大面積平地的意思。雲南高原多山地,人們多居住在地勢平緩地帶)殘害百姓,造成瘟疫流行,導緻“十人得病九人亡”。這時,有一對白族兄妹為拯救人們免遭瘟疫,拜觀音菩薩學法,歸來後用法術把瘟神趕到蒼山頂上,用大雪将瘟神凍死。為使瘟神永不複生,兄妹二人亦在蒼山雪人峰上變成雪神,永遠鎮着蒼山頂上的瘟神。從此,蒼山就有了千年不化之雪。

用現代科學解釋,蒼山山頂的積雪常年不化實際上是因為蒼山海拔較高、山頂氣溫較低的緣故。

月——洱海月

據說,洱海因本身的形狀像一個耳朵而得名。在空中俯瞰,洱海宛如一輪新月,靜靜地依卧在蒼山和大理壩子之間。

來到大理先品嘗風花雪月的感言(雲南大理的風花雪月)5

關于“洱海月”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天宮中有一位仙女羨慕人間生活,下凡來到洱海邊上的一個漁村,與一位漁民青年成婚。生活中,仙女看到漁民們打魚辛苦,就将自己帶在身邊的一面寶鏡沉入海底,把魚照得一清二楚,便于漁民們能打到更多的魚。從此,那面寶鏡就在海底變成了金月亮,洱海中也就有了“洱海月”。

晚明文學家馮時可在《滇西記略》中說,洱海之奇在于“日月與星,比别處倍大而更明”。

每當月出時走近洱海,仰望天空是明月高懸,俯視洱海是地溺銀濤,月在洱海中随波飄搖,令人們觀後驚歎不已。

每逢農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居住在大理洱海邊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劃到洱海之中,去欣賞“洱海月”。

中秋之夜,泛舟洱海,水中,月圓如輪,浮光搖金;天上,玉鏡高懸,清輝四溢;水天,交相輝映,使人分不清是天月入海,還是海月升天。如此神奇而美麗的景緻,無不讓人心醉,怎不令人神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