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車如相親,第一感覺很重要,而這份感覺往往來自于車輛的設計。在這個看臉的時代,一款高顔值車型肯定能獲得更多的好感度和關注度,進而促進成交。
随着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我們也從許多新品牌、造車新勢力的産品中看到了各種或科幻或誇張的設計方向,讓人佩服設計師的腦洞大開。但審美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着,卻又衆口難調,到底怎樣的設計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好設計呢?
怎樣才算好設計?任何好的設計都應該服務于産品本身,甚至能為産品屬性在原有基礎上加強,其次才是外觀的美醜。在汽車圈中,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特斯拉,這個最大也是最具颠覆性的後來者。
關于特斯拉的設計,相信很多人會吐槽Model 3長得像銀角大王、Model Y是Model 3的“肥胖版”……諸如此類。但很少有人會覺得特斯拉的車子醜,人們對于“S3XY”的普遍評價是cool、amazing、unbelievable……
在特斯拉設計總監Fran von Holzhausen看來,特斯拉沒有具體的設計理念來限定車輛的外觀設計。他認為好的設計應該是漂亮的、隐形的,而且要效率高、能解決問題,且解決問題的方式讓人很放心。這也符合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一直追求的第一性原理——關注事物最本質的東西,從最基本的原理出發,去讨論一件事情的可能性和努力方向。
1. 遵循事物本質的設計原則
對于一款電動車來說,它最基本的屬性是交通工具,出行、載人是其最關鍵的屬性。在電池和補能技術沒有重大突破的當下,能夠改變電動車續航裡程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車子的造型更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并盡可能用更少的電池,讓車輛行駛變得更加高效,以減少空氣阻力,達到更大的行駛裡程。
所以,我們在特斯拉和越來越多新能源汽車身上看到了封閉式格栅、隐藏式門把手、低風阻輪毂以及高度相似的流線型車身。而在這個方向走到極端的,就是奔馳。奔馳EQS、VISION EQXX,都是典型的把風阻系數擺在第一位後,做出來的設計反而對傳統審美造成了挑戰。
其次是空間,汽車内部空間相對狹小,乘客坐在其中容易産生壓抑感,通過放大車身尺寸雖然可以提升空間,但增加了窄路通行和停車的難度。在外部尺寸和内部空間的權衡下,好的設計應當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車内空間。
内燃機時代,本田曾提出過MM理念(Man Maximum Machine Minimum,),即乘員空間最大化,機械空間最小化。在我們對比觀察許多車型底盤結構中,本田是少有的底盤布局以空間優先為主導的品牌,包括行走系統小型化、動力總成布置優化。帶來的改變也是明顯的,思域、飛度、享域都是同級别的空間佼佼者。
到了電氣化時代,相比傳統燃油車的發動機、變速箱,電動車的三電系統體積更小,給了設計師更多設計空間,也衍生出很多新的話題。比如儲藏格的設計如何做到便捷且靈活,比如留出的前備廂空間是否是為了儲物而儲物。
2. 超前的設計思維
好的設計不應該昙花一現,而是經得起時間沉澱。即使過了5-10年後,回頭來看依舊不過時。
極簡化的設計風格往往自帶“抗衰老”屬性。比如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在建築領域曾提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他認為好的設計是盡可能的無設計,還原事物最本來的樣子。“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這也許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比如我們以奔馳S級與日産天籁舉例,同為2003款車型,大量采用實體按鍵的奔馳S級,透過屏幕也能看到歲月的滄桑感;而采用簡化設計的日産天籁,即使以今天的潮流标準來看,依舊不算過時。
化繁為簡這件事情,說簡單,是因為隻需要把多餘的按鍵、屏幕去掉就可以了;說難,是因為駕駛員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按鍵去操作各種功能。在不影響使用便捷性的前提下,優化内飾布局,提升按鍵使用效率是一大考驗。
這方面做的最徹底的還是特斯拉。Molde3/Y的中控台上取消了所有實體按鍵,就連空調出風口也隐藏了起來,所有操作功能均被集成到了中間的“Pad”裡面和方向盤兩個圓球、兩根撥杆,将減法做到最徹底。一直推崇極簡設計風格的瑞典車沒做成的事情,在美系車身上實現了。
做到了這兩點,此時再去讨論關于審美的問題,才能跳脫出單純“好不好看”的思維定勢。世界上沒有一款車能做到十全十美,設計師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審美需求,不管中國、美國、歐洲或是世界其它地方,各種文化下的男女老少,在看到這款車時覺得還不錯,那就是成功。
怎樣才算好的中國設計?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對于設計的認知也源遠流長。而且,随着中國市場在全球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許多品牌在新品推廣時,為了迎合中國市場的需求,往往會宣稱自己的産品在設計時融入了多少中國化的設計。
可對于外國設計師來說,與其說是中國設計,更準确來看隻是融入了一些中國文化的符号元素,比如漢字、龍、燈籠、故宮、京劇這樣的标志性事物。但真的把這些元素印在車上就是代表中國設計嗎?未必。
中國今天絕大多數流傳下來的文化符号,多數是封建時代農業與手工業文明的産物,是在當時特定的曆史背景下,用在特定的物件上。而汽車本就是一個工業文明下,最尖端、集成度最高的民用工業品,顯然并不适合挂滿汽車。
比如将汽車前臉設計成京劇臉譜的模樣,一定會吓壞路人。更不必說,很多古董文物上的圖案,源自于祭祀文化甚至是殉葬文化,直接套用既不合理、也不合情。
真正的中國設計,應當是懂中國人的設計。今天的中國消費者,實際上非常國際化,傳統文化中的紋樣與圖案,并不一定适合出現在今天的中國設計上。而中國消費者特殊的審美,實際上更多體現在文化理念和生活習慣中。
比如由張帆主持設計的初代傳祺GS8,在對中國消費者需求和心理特征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外剛内柔”的設計方案。外剛,是指車體方正寬大,展現陽剛威猛的氣勢,迎合當時中國消費者對于一台大車有“身份感”的期待。而内柔,則體現在内飾擁有宜人氛圍,細節要保持精緻細膩。
初代傳祺GS8曾在20萬元的價位上月銷過萬,一個符合中國用戶心理的好設計,自然功不可沒。
另一個中國設計改變中國汽車的典型案例,是榮威。邵景峰率領的設計團隊,為榮威打造的“律動”設計理念,沒有任何中國傳統文化形态的變相移植,而是在國際設計準則下,以中國審美去展現優雅與自信,實現“律于形,動于心”。
中國汽車的設計,經曆了從借鑒模仿國外成熟車型,到購買國外設計公司的作品,再到高薪聘請國際知名設計師主導設計,直到今天有越來越多本土設計師主導的産品出現。中國的汽車設計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更加直接,這直接決定設計出來的車型是否接地氣。
絕大多數中國汽車品牌的曆史并不長,而用戶對于品牌的認知,是建立在品牌文化長期積澱的基礎之上,這個過程有理念、有性能、有工藝,當然也有設計。
其實今天,你已經很難再找到多麼“不好看”的中國品牌車型了,但是又有多少設計能讓人一眼可辨,能讓人記憶深刻呢?中國汽車設計的任務并非僅僅在單純地表達品牌文化,更是在構建品牌的文化基因。反過來說,好的設計也一定是沉澱出來的,而不可能被催生出來。
寫在最後勞力士腕表沒有複雜的設計,依靠上世紀50年代延續下來的設計以絕對優勢領跑腕表領域;iPhone每年新款機型的設計改動看似微乎其微,卻依舊能占據手機市場半壁江山.經典設計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它遵循事物的第一性原理,再用大衆喜愛的設計将其呈現出來。
所以,設計不隻是美與醜的主觀審美問題,而是一個不斷摸索、有迹可循的客觀事實,隻有抓住事物的本質,才能設計出經典的設計,為品牌發展增光添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