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智慧冬奧賦能

智慧冬奧賦能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2 16:38:30

智慧冬奧賦能?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恩惠 上海報道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智慧冬奧賦能?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智慧冬奧賦能(北京冬奧氫能國家隊)1

智慧冬奧賦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恩惠 上海報道

1月21日,北京冬奧組委在新聞吹風會上公布了冬奧會火炬接力點位。而備受外界關注的冬奧火炬,也将于2月2日和2月3日的傳遞結束後進行展示。

這個擁有碳纖維外衣的冬奧火炬,燃燒的正是氫能,而承擔該燃料供應的是中國石化。

在1月1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表示,北京冬奧會将全面實現碳中和。除了建設低碳場館、提供綠電等方式促進碳中和外,在低碳交通體系,以氫能為清潔能源車輛群,承擔了場地間主要運輸任務。根據冬奧組委會公布的數據,本屆冬奧會将示範運行超1000輛氫能源汽車,投入使用加氫站超30座,而這些交通設施的主要供應者,無不閃現着中國石化、國家電投等“國家隊”的身影。

有業内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評論稱,“此次冬奧會,或将成為氫能在國内加速落地應用的分水嶺。”

事實上,在本屆冬奧會氫能産品供應上,國企扮演了主力角色——從氣體供應、存儲運,到客車運營,“國家隊”身影随處可見。

2021年7月份,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曾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央企業已經在布局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全産業鍊,并取得了一批技術研發和示範應用的成果。

盡管氫能商業化利用仍存挑戰,但國企氫能産業參與度的提升,無疑為該産業發展注入了極強的動力。l

氫能“國家隊”冬奧交答卷

冬奧會不僅僅是一場體育盛宴。對于大力投入氫能産業的國企而言,這也是交出自身氫能業務發展最新答卷的“競技場”。

2021年11月1日,北京冬奧延慶賽區迎來了30輛綠白相間的氫能大巴,開啟了試運營。這些氫能大巴上搭載的是我國自主研制打造的“氫騰”系列燃料電池發動機,可實現零下30攝氏度低溫啟動。而“氫騰”系列燃料電池發動機的供應商,則是國家電投集團旗下的氫能公司。

而在今年1月5日,一支更為龐大的氫能車隊再度亮相延慶賽區——200輛氫能客車與200餘名運營保障人員整裝待發,開啟冬奧會及冬殘奧會延慶賽區的交通接駁工作。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國家電投處獲取的信息,這批氫能客車是國家電投氫能公司與宇通、北汽等國内車企合作生産,最高載客48人,搭載的“氫騰”FCS80型号燃料電池系統,額定淨輸出80千瓦,總續航裡程可達630公裡,滿足北方城市低溫運行要求。

在外界流傳的一份北京冬奧會氫能供應商名單中,國家電投氫能公司成為氫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環節的主要供應商之一。作為首個以氫能為主業的央企二級科技型企業,國家電投氫能公司圍繞燃料電池與PEM制氫兩條業務主線,構建自主化材料部件研産一體化體系。

PEM制氫是水電解制氫的形式之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在核心技術與關鍵材料部件方面,該公司已掌握催化劑、擴散層、質子膜、膜電極、雙極闆等材料部件的關鍵核心技術及工程化生産工藝,支撐燃料電池和PEM制氫技術鍊、産業鍊實現材料級全自主化;在自主化裝備産品方面,該公司已面向市場推出百千瓦級大功率燃料電池産品,正在同步開發百千瓦以上産品,同時在PEM制氫産品上,其深耕友好适應風光發電特性的高性能、長耐久PEM制氫技術,已開發20Nm3/h制氫樣機,正在開發兆瓦級設備并将于年末實現示範應用。

在制氫環節的投入,使得國家電投有了布局加氫環節的支持。去年8月4日,該集團位于中關村延慶園的加氫站,經過站——車聯調試驗,完成了服務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氫燃料公交首次加氫測試工作,由此也進入了冬奧會加氫站的供應商名單。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氫環節,中國石化等國企成為不可忽視的供應者。去年9月份,中國石化董事長馬永生宣布,該集團在北京冬奧崇禮和延慶兩大賽區規劃建設的4座服務冬奧加氫站正式投營。而在今年1月份,國内首座站内氫氣檢測實驗室——中國石化西灣子氫氣檢測實驗室也正式投運,可提供燃料電池氫氣的13項典型指标檢測,保障冬奧會氫能質量安全可靠。

在業内人士看來,加氫站不僅可以成為一個多種能源綜合的實驗系統,同時也是氫能制、儲、運、加的集成平台。其中,氫能的儲運環節,是影響氫能向大規模方向發展的重要環節。在本屆冬奧會上,承擔氫能儲運的主力之一是國企中集集團(000039.SZ)旗下公司。1月10日,中集集團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介紹,截至目前,中集集團旗下中集安瑞科已為北京冬奧及冬殘奧會提供了30多台氫氣管束式集裝箱、10多台50MPa儲氫瓶組和1台全集成加氫站設備等氫能裝備。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标驅動下,氫能源有望走向能源體系中心。且随着以央企為代表的國内企業産業參與比例的逐步提升,國内氫能行業産業化節奏有望提速。”一位券商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氫能産業化“國家隊”效應溢出

1月21日,交通部公開發布《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提出,将推廣電動貨車和氫燃料電池車輛應用,如在張家口等城市推進城際客運、重型貨車、冷鍊物流車等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試點應用。

事實上,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氫能已經作為未來潛力産業之一獲得了前瞻性規劃。盡管當前在實現規模化、商業化利用方面,氫能仍面臨着諸多挑戰,但有業内人士亦指出,依托大型能源國企,可以積極推動氫能産業鍊整體成本下降。

據中國氫能聯盟發布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産業白皮書》預計,2050年,國内氫能産值将超過10萬億元。于是,在這條萬億賽道中,注定不缺巨頭。縱觀2021年國内氫能産業發展,國企動作頻頻掀起了行業波瀾。僅在去年12月份,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中國船舶、中海石油氣電等國企陸續公布了其在氫能制取、加注等環節的進展。

作為國内目前最大的氫氣生産企業,中國石化在氫能業務上的發展速度在央企隊伍中“一馬當先”。該集團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目标之一,便是加快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根據規劃,到2025年,中國石化計劃建成油氫合建站、加氫站1000座。

2021年11月26日,中國能源建設發布公告稱,拟斥資50億元設立中能建氫能源發展有限公司。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該公司注冊地為北京市大興區,為中國能源建設打造氫能全産業鍊和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資本的嗅覺總是敏銳。去年年底,國家電投氫能公司完成了10.8億元的A 輪融資,未來科學城、國開裝備、東風資産、三峽資本、中信建投、弘毅投資等16家機構跟投。

針對國企氫能産業參與度提升的現象,中信證券認為,或為行業注入三大動力,“央企多元化下覆蓋産業鍊條長、技術積累豐富,有助于氫能在新領域、新場景的應用推廣,給行業帶來技術叠代動力;央企在傳統主業上現金流積累充沛、融資成本低,預計可為行業發展提供資金動力;央企在政策以及資源整合上也有優勢,有望為行業優化重組帶來整合動力。”

不可忽視的是,經曆了2020年疫情的沖擊和政策預期的收縮,國内氫能行業産出節奏一度放緩。但随着2021年下半年以來氫能政策升溫,國内氫能産業再度迎來發展熱潮。對此,中信證券認為,展望未來1至2年,中央和地方的政策還将有不斷的疊加,燃料電池示範應用城市群還有望擴容,産業頂層設計也有望出台。

政策升溫疊加“國家隊”效應,我國氫能産業有望迎來發展加速期。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