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位于中國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曆代都有修葺擴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他的詩"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這裡先後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而又被稱做杜工部。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隻得攜家帶口告别成都,兩年後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
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複而成,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聖地。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館,2006年12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現存杜甫行蹤遺迹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處。
步入草堂的正門,兩株大榕樹聳立在古石橋旁,大樹枝繁葉茂,濃郁遮天。跨越石橋,穿過梅林就來到了“大廨”,大廨後是“詩史堂”,堂中陳列杜甫塑像,壁柱間懸挂着曆代杜甫像的拓片木刻闆,還有名人題寫的對聯。穿堂後過小橋,就來到了“工部祠”。祠内有明、清石刻和清代的泥塑,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兩側是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陸遊的塑像和石刻像。
“大廨”與“工部祠”的東西兩側,是杜甫紀念館陳列室。“工部祠”左邊的“草堂書屋”,展出了各種版本的杜詩。右邊的“恰受航軒”是杜甫詩歌選譯展覽室。“詩史堂”左右兩邊的陳列室,展出了與杜詩有關的書畫。
繞過“工部祠”後側的假山,便到了解放後擴建的園亭。這裡有水池、荷花、玉蘭、海棠、月桂、山茶等,名花貴木,枝葉繁茂,水波潋滟,台、亭、水榭點綴其間,景色十分優美,頗有江南園林的風韻。
注;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出生于河南鞏縣,代宗大曆五年(770年)病死在湘江船上,因其曾任工部之官,所以後世亦稱“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交替時代,經曆了唐中期的“安史之亂”,他的許多詩篇,真實反映了這一時代的種種社會現象,被譽為“詩史”。杜甫的詩對中國文學的發展也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後世尊他為“詩聖”。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築起茅屋,在此居住曆時近四年,在這四年之中,他著作了大量的詩文達240篇,許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在居草堂時作出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