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杜甫十五首五律

杜甫十五首五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21:22:21

古典詩詞是祖國文化藝苑中的瑰寶,盛唐的詩歌更是倍受世人矚目。唐代也湧現了無數傑出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情真意切,語言流暢,在明快的節奏和鮮明的形象中,涵詠着一股不可抑制的活力,既有可讀性,也具啟迪性。

一首傑出的唐詩,可以讓不同經曆的受衆體驗各異。曾經朗朗上口的詩句,到了白發蒼蒼的階段,依然能夠幾回吟誦幾回新,這就是唐詩永久的魅力。下面分享杜甫送别好友,題贈了一首七律,起首蒼勁有力,結尾更顯博大襟懷。

杜甫十五首五律(題贈了一首七律)1

送韓十四江東觐省

唐代:杜甫

兵戈不見老萊衣,歎息人間萬事非。

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闱?

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

此别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初唐和盛唐時代的人們生活在一個蓬勃向上、繁榮富強的國度裡,體驗着大唐王朝全盛時期的優越性。無論是王昌齡的《少年行》,還是高适的《别董大》,都洋溢着一種意氣風發的進取精神。

可是當安史之亂爆發後,百姓們流離失所,詩人們更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和郁悶。他們如鲠在喉,不得不發,于是便湧現出杜甫這樣的曠世奇才,他用如椽大筆,譜寫了一首首令人難忘的史詩,也描繪了一幅幅讓人悲傷的畫面。

杜甫十五首五律(題贈了一首七律)2

這首送别詩就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詩人的朋友韓十四回鄉探親,老杜為其送行,并賦詩相贈。首聯就顯得力透紙背,作者以感歎發端,引領全篇,“兵戈不見老萊衣,歎息人間萬事非。”由于戰亂頻仍,社稷衰敗,世間混亂不堪,美好的親情早已蕩然無存,整個社會隻留下萬千感歎。

“老萊衣”,傳說老萊子七十歲時曾穿上五彩衣服,隻為戲耍,以取悅雙親。“萬事非”三個字,抒寫了世事滄桑,概括出令人心酸的悲劇,也表現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感。

杜甫十五首五律(題贈了一首七律)3

詩人感覺到處都是一派混亂不堪,于是便擔心地問道,“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闱?” 老杜這些年來四處避亂,與弟妹等家人已經失聯了很久,他不知朋友此次回鄉省親能否順利。庭闱,父母的居所,這裡代指父母。

作者自述悲涼的身世,同時也擔心朋友将會有與自己類似的遭遇,其實這正反映出亂世中所有人的悲哀。沒有人敢拍着胸脯說,出門一定能避開烽火;無情的硝煙,不知毀了多少個家庭,又耽誤了多少人的美好年華。

杜甫十五首五律(題贈了一首七律)4

頸聯虛寫出朋友回鄉探親可能經過的地段,“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當朋友途經幽靜的黃牛峽時,老杜似乎聽到了洶湧的江水正在灘頭不停回響,而白馬江畔則是寒風刺骨、樹影稀疏。

作者描繪了一幅秋天的寒江孤影圖,奔騰的江水好像也在挽留朋友,稀疏的樹影更仿佛在告訴他要多加小心。詩人沒有千叮咛萬囑托,卻借景抒情,表達出内心的不安和擔憂。

杜甫十五首五律(題贈了一首七律)5

結尾更充滿深情,“此别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對友人諄諄鼓勵之情,也隐露出詩人對未來的擔憂。世事難ト、人生無常,全文在對友人尋親的祝福聲中結束。

詩人盼望大家都能找到親人,并希望可以和他在故鄉重逢。“猶恐”二字,傳達出戰亂帶給百姓們的隐痛很難立即消退。杜甫的萬千感慨,都濃縮成幾句詩行,讀起來讓人感動。

杜甫十五首五律(題贈了一首七律)6

杜甫的這首七律筆力雄健,情感深沉。詩聖在安史之亂之前,揭示社會隐蔽的悲劇性,顯示出他對現實生活的直覺和預測。安史之亂之後,作者則描繪了山河破碎的面貌,流露出對精神神廟倒塌的悲痛,以及對重建這座神廟的強烈追求。

大唐帝國大廈将傾,詩人充滿了徬徨和憂憤。江河日下的形勢與報國無門的遭際,使杜甫擺脫了隐約曲折、欲言又止的格調,而在直抒胸臆中,卻包含了更切實豐富的曆史内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