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給學生講了一個關于米芾的習字小故事,話說啊,在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叫米芾的書法家,他的書畫流傳千古、天下聞名。關于他兒時練字有這麼一則小故事,在他在名之前,曾經曆過這麼一段長達三年的沉寂期。也就是在這三年裡,他每天堅持苦練書法,但成果極微。
在他略感洩氣之時,聽到了這麼一則消息,聽人言附近不遠處有一秀才寫得一手好字,便跑去求教。秀才看米芾對于書法的癡迷,便對米芾講“如若你想與我學字也不是不可以,不過你就得買我的紙,我才方可教你。”米芾說:“可以啊,你的紙多少錢呢?” 秀才答:“我的紙可貴了些,一張要上五兩銀子,你還買否”?米芾聽之詫然,奈何學字心切,一咬牙借來銀子交給了秀才。秀才遞給他一張紙說:“回去好好寫,三天後拿給我看。
歸家後,米芾左看右看,始終不敢下筆,經常性地陷入沉思當中。因心疼紙貴,每當下筆臨寫時,必先讀帖數遍,常用手在空中比劃,待胸有成竹時方才落筆。日後米芾書技精進,方才悟得此乃秀才有意而為之。
故事來源于百度,不知其真僞如何,關于此等習字小故事還有許多,但好像都在和我們說一個道理,就是“讀帖的重要性”。
觀許些人在臨帖時,總會遇到這樣的一種情況,就是邊臨邊忘,亦或是看一筆臨一筆,更有甚者看半筆臨半筆的臨帖方式,提筆忘字。
甚至是離開帖了無從下筆也不知從何下筆的情況,或是将字單獨拆開便不知是出自何帖是誰所書,此等情況大有所在。
莫說他人,我也是常如此,臨帖前是幾乎不讀帖,依葫蘆畫瓢,敷衍了事。臨帖之事,開卷釋然、閉卷茫然,想必是多數人都曾有過的體會。
米芾書《三吳詩帖》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自己也深知,想學好書法沒有捷徑可走,唯一的捷徑就是臨帖,但我們往往隻知道“臨”,卻忘了“讀”。知道如何讀帖才是重中之重,我們在習字的過程中學得快與慢,和臨帖的用功是密不可分的,而臨帖的快與慢則與“讀”是密不可分的。
誰能認真的讀帖,誰就能更好的臨帖,誰能更好的臨帖,誰能堅持的臨帖,誰就能快的得到進步,功底也就越紮實。
但是呢,我是深有體會的,要如何讓學生能真正的做到認真的臨帖并堅持的臨,是多麼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啊。
很多時候,發他們字帖臨沒多久後,就放置一邊了,更有甚者臨着臨着帖都不見了。
米芾《蜀素帖》
談“臨”尚且如此,又何談“讀”呢?先“讀”後“臨”更是難上加難。為何呢?因為他叫人不舒服,最讓人不舒服的便是不急着動筆,先好好的“讀”,腦海裡像我們以前背課文一般,記住每個字、每一行字的字形、大小、布白、氣息乃至單個字的筆畫、粗細、間距、長短等要素,甚至是在腦海裡還能想象還原古時書家的行筆動作形态之後再落筆,這一點實難做到,也很耗費時間和腦力,但這卻是最有效的臨帖方式。
就好像我們背課文一樣,我們無需一遍一遍的抄,我們把它背下來不提筆就能寫了嗎。我們需要做的是哪怕無法每天練筆,但卻能用心地記住所臨的每個字的筆畫結構。兩相比較,熟優熟劣,也便無需多言了。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很快,快得我們睜眼閉眼就是一天,或許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坐下來冥想,認真讀帖,也有人認為那是在浪費時間。
宋 米芾 吳江舟中詩帖全卷
你有那時間讀帖,還不如提起筆來多寫幾個字。其實不然,我想你身邊不乏有這些人,或許正是你自己,自小學書法,先前學得很好,而後便停止不變了,幾年甚至幾十年,也基本天天有動筆,可就是進步不大。而反觀有些人,學沒多久,就有了質的飛躍,這難怪就是所謂的天賦嗎?
臨百字不如精練一字,書法當以學為主練為輔,我們不該在于寫則寫矣,不要在重複錯誤就是在邊寫邊忘,猛然一回頭,發現自己依然還未步進帖之大門。
藝術是在技術之上的,“學書者,即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帖,于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帖中來,然後能成家數。”清書法理論家馮武先生在《書法正傳》中曾言。
在信息發達的情形下其實更有利于我們讀帖,而且成本也更低。現在我們都有手機電腦或平闆,我們可以借以把字帖上的字拍下來放大,觀看其筆畫、間架結構、轉折、運筆等,也有助于更好的認識到把字帖的用筆、結字與神采。說到此,我記得當年我老師還特意去買了一個平闆電腦,說年齡大了手機屏幕太小,而後還在網上下載許多字帖,也無需要再購字帖了。
但我覺得電子版和紙質版也還是有區别的,因人而異吧。有的字帖通常看和用放大鏡看感覺不一樣,如褚遂良《孟法師碑》,通常看覺得闆滞、單薄、寒伧,但是放到放大鏡下,則頓感清勁、渾穆,精美絕倫,其品格之高不在歐陽詢之下;而看《聖教序》,通常看覺清麗娟美,放大在放在鏡下,則覺飄逸有餘,沉厚不足;如果用放大鏡觀看《蘭亭序》,甚至能推測到動作、用筆、材料等細節。
其實讀帖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就跟學習的方式一樣。比如将同一書家的字在不同的作品中,摘抄在一張紙上,進行觀摹、比較,找出異同和規律,特别是它們對相同筆畫是如何作不同處理的,就能找出變化。可以利用書法字典進行搜字查字。
當拿到一本字帖時,先不要急着下筆,盲目的臨帖,不會有多好的效果,甚至還可能在不斷的重複錯誤的寫法,一但形成了習慣,再改之,可就難了。
可以用一些比較薄點的紙,比如毛邊竹漿紙,蓋在字帖上,先用鉛筆雙鈎觀摹也是一種很好的讀帖方式。
讀帖的對象也要講究。
比如“字字讀”,是最常見的。即隻看某一個字,主要看它的間架結構,形态神韻諸方面,并能通過對逐個字的賞讀把握該帖的結字規律及整體風格,讀入腦海,消化,吸收,轉變為行筆動作和記憶。
第二,如特殊字,要加強讀,每一本帖中總有一些字在結體上獨具匠心。對此類字應當強加記憶,以便在創作時可以順手拈來,為己所用。
第三,如“一筆讀”,就是讀書法家蘸墨一次一筆下去的幾個字(約5-10個字)連着看,主要是揣度字與字之間如何行氣,如何伸縮揖讓,如何統一中求變化的。
圖源:百度圖片
不僅是臨帖要先讀,臨完之後觀察自己的臨作,或其他作品,都要認真讀,讀什麼呢?
一、看起筆處,看清露鋒、藏鋒。
二、看運筆過程,看清頓挫輕重。
三、看住筆處,看清如何收筆。
四、看轉折處,看清方筆、圓筆。
五、看筆畫連接處,看清是連還是斷。
六、看字的各部分關系,看清疏密與停勻。
七、看字的整體,看清正側與大小比例。
八、看筆墨神采,領悟字的精神氣勢。
九、看章法布局,比較字距與行距,認清各字的位置擺布。
十、看落款钤印,部位是否妥當。
所以,機械式的臨帖不是最難的,最難就在于動腦子,最掙紮、煎熬的也是動腦子。那些進步很快、掌握規律、食古化古,最後變古為己的高手,首先是讀帖的高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