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查幹湖冬捕全過程

查幹湖冬捕全過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1 03:10: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查幹湖冬捕全過程(四訪查幹湖)1

去年9月剛到吉林工作的時候,遇到一位曾在内蒙古工作過的領導,他問我:“查幹湖冬捕現在整得動靜挺大,可蒙古族人本來是不吃魚的呀?”這話還真把我給問住了。

查幹湖,蒙古語為“查幹淖爾”,意為白色聖潔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内。這裡是吉林省與内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相鄰的金三角地區,科爾沁草原東部,霍林河、嫩江在此交彙。

這些年,每到冬季,查幹湖冬捕都很吸引人眼球。到吉林工作不到8個月,我居然已經四赴查幹湖。

第一次去,是在去年11月下旬,湖面已開始結冰,蒼涼而靜谧。大約因為氣溫不夠低,有的地方冰結得厚、有的地方結得薄,還有少數地方并未封凍,在夕陽的映襯之下,整個湖面仿佛一幅大寫意的水墨畫,線條勾勒得很随性,黑白相間的底色之上,塗抹着淡淡的紅與黃。

那天正好碰見查幹湖的“魚把頭”張文。我們穿着厚厚的羽絨服,配上帽子手套皮靴子,捂得嚴嚴實實,仍然凍得瑟瑟發抖;張文隻穿一件稍厚的夾克,襯衣領口敞着,居然精神抖擻。

“漁把頭”是查幹湖漁獵文化的傳承人,是打漁人中的能人,識魚性,通過觀察冰的顔色、聽冰下的聲音,能準确預測湖中魚群的位置。冬捕時,先由魚把頭來确定下網和收網的位置。旁邊有人悄悄告訴我,張文是第20代傳承人,現在成“網紅”了,名氣大着呢。

張文告訴我,截至2021年6月,查幹湖水域面積超過400平方公裡。我老家的洪湖号稱中國十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積亦不過350平方公裡。查幹湖面積比洪湖還大,難怪一眼望不到邊。

第二次去查幹湖,是在12月28日,正好趕上一年一度的冬捕節,全稱為“查幹湖第二十屆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

曆史上的蒙古人,崇拜天地山川,素有祭山祭水的風俗。

查幹湖冬捕節首先進行的是“祭湖醒網”儀式:由身穿蒙古袍、絡腮虬髯的“漁把頭”宣布儀式開始,鑼鼓震天,法号齊鳴;盛裝的蒙古族姑娘為漁工們獻上奶幹,衆喇嘛手持法鈴,吹奏着海螺、牛角号,繞供桌、冰雪敖包、炭火轉三圈後,合掌誦經,查瑪舞随之舞起;“漁把頭”端起斟滿奶酒的木碗,雙手舉過頭,朗誦祭湖詞,祭祀天父、地母、湖神,保佑萬物生靈永續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

站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冰天雪地裡,這場景一下子把人代入古老年代,神聖、莊嚴又神秘。

千百年前的活動場景,被原汁原味地複制後,湖醒了,當代人也被喚醒了,從四面八方湧來。

主人介紹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次沒有大張旗鼓地操持,但仍然有4萬多人參加,不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網紅主播,自行趕來做直播、蹭流量的。往年最多的一次,來了20萬人。

第三次去查幹湖,是在轉年的元旦過後。早晨7點開車直奔湖中下網的地點。趕到的時候,張文他們已經在鑿冰打眼忙乎了,每隔15米打一個眼,下網的面積長寬各1000米,帶着防滑鐵質腳掌的馬匹在附近正悠閑地甩着尾巴。張文說,他們在淩晨2點就已經下湖了,确定下網收網的位置,準備好漁網等工具,給馬兒喂飽草料。

待到中午一點,我們再趕過去,已開始收網出魚了。一邊是馬拉絞盤,不停地轉着圈,漁網從冰下緩緩拖出;一邊是出魚口,兩邊圍滿了人,差不多人人都舉着手機,還有架設的電視攝像頭和手機,全都緊盯着出魚口。剛出冰面的魚兒在活蹦亂跳地掙紮,胖頭魚、鯉魚、大白魚大小不一,大的有二三十斤;不時傳來陣陣驚呼,那一定是出現了魚大且多的場景。網絡和自媒體平台的各種直播,把個冬捕弄得好不熱鬧。

人群中,有不少是家長帶着小朋友來的,估計和我一樣,來看個稀奇。

我問世代打漁的張文,聽說蒙古人是不捕魚、不吃魚的呀?

他說:“也不是,查幹湖的漁獵,自古就有,郭爾羅斯的蒙古人一直以來不僅吃魚,而且捕魚。”他補充說,有一種解釋是,“郭爾羅斯的農業和牧業過去不怎麼發達,單純靠農牧業産品無法滿足人口日益增多的需要,吃魚也就成了維持生存的一種必然選擇”。

我找當地人要了一本2010年出版的《查幹湖漁場志》,書中把這些事說明白了。

查幹湖一帶,自古以來江流泡沼星羅棋布,沿岸林木蓊郁,田野芳草葳蕤,水草肥美,魚蝦穿梭,雁鴨栖集。這裡的人們,世代以漁獵為生。尤其是在寒冷漫長的冬季,他們更是依靠傳統的捕魚方式,維系生計,繁衍生息。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查幹湖畔“青山頭人”就在此捕魚撈蝦、男獵女耕。至遼金,查幹湖又成為皇帝舉行“春捺缽”的垂青之地,鑿冰取魚,設“頭魚宴”,縱鷹捕鵝,設“頭鵝宴”,盡享捕獵魚禽之樂。

既為生存,又有娛樂,可謂兩全其美。查幹湖旅遊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的領導用一組排比句,給我描繪查幹湖的四季美景:春有生機之光,夏有佳境之美,秋有詩畫之味,冬有漁獵之奇。

但張文告訴我,查幹湖曆史上也經曆過曲折,因人為和自然因素所緻,幾次幹涸。

張文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查幹湖主要水源區人類活動加劇,加之幹旱少雨和水源斷流,濕地面積明顯退縮。幾近幹涸的湖面,緻使魚、葦絕迹,裸露的湖底鹽堿泛起,風卷沙堿遮天蔽日,湖水變成了暗紅色,整個濕地生态系統遭受滅頂之災,環境極度惡化,很多人甚至不得不背井離鄉。

轉機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前郭爾羅斯各族人民,舉全縣之力開挖“引松渠“。8萬多名建設者用原始的手挖肩擔方式,開鑿50多公裡水道,将松花江水引入查幹湖。随後的日子裡,河湖連通、濕地過濾、生物降解,以及封湖涵養、增殖放流、合理捕撈、植樹造林、退耕還草……全方位人工修複與治理業已破壞的生态。

生态的修複與治理,既要人工修複,還得順應自然,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複能力。“給點陽光就燦爛”,隻要循其理,給予适宜的“土壤”,大自然自我修複所爆發出的旺盛生命力,常常超出人們想象。

好比查幹湖,折騰來折騰去,會發現許多變化隻是複原生态,回到從前。如今熱鬧的查幹湖冬捕,包括春捺缽儀式,不過是古老情景的重現。這種回到從前,其實是難得的慶幸,是浴火重生,是新的起點。

即使是回到從前,也并不都是簡單地還原。查幹湖的生态修複,除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複能力恢複原生态,更以河湖連通永久性地解決水源問題等人工治理,兩相結合,相得益彰,才固化了生态修複成果,提升生态環境成色,徹底賦予查幹湖生機與活力。

短短幾十年時間,查幹湖生态環境逐步改善。複活後的查幹湖,水域面積恢複甚至超出原有水平,水質提升,水草複生,現已成為魚類的天然繁殖場、鳥類理想的栖息繁殖地,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鮮魚産量在6000噸以上,冬捕單網次捕獲量最高達52萬斤;保護區内鳥類增至249種,野生植物200餘種。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查幹湖重現冰湖騰魚,既是“人不負查幹湖”的承諾,也是“查幹湖不負人”的兌現,是人與自然“兩不負”的完美诠釋。

那天,當地主人帶我去看了他們正在打造的查幹湖生态小鎮。新開辟的查幹湖旅遊度假區,夏季以大湖濕地、草原風光及蒙古族風情為特色,冬季以冬網捕魚、展現漁獵文化為主要内容,集觀光、娛樂、休閑、度假、餐飲、購物等功能為一體。

查幹湖找到了一條生存之路、富裕之路、發展之路。保護生态和發展旅遊相得益彰,人在與自然和諧共生中,達至共存共榮,年年打漁,年年有餘。

今年5月中旬,我第四次來到查幹湖。東北的初夏,仍有南方春色的味道。我們先乘快艇,看水草豐美的南湖,并在一片長滿蒲草的水域停留,觀賞雁鴨栖集、築巢孵雛的場景。受驚的鳥兒鳴叫着起降,并不遠飛。随後經過前不久剛剛增殖放流的平台,再往北湖。由東向西飛馳17公裡,抵湖西岸,但見一片一望無際的濕地,成群的鳥兒從濕地飛起。

“丹頂鶴!”同船的張文驚叫起來。順着他的目光,天空中有4隻正結隊飛行的大鳥,“這片濕地裡,有200多種鳥類常年栖息,因為既無陸路又無水路,人迹罕至,鳥類不會受到驚擾。”

“湖底有水草,岸邊有濕地,查幹湖憑着完整的生态鍊,已經可以自我循環了。僅從漁業的角度看,你們除了每年增殖放流,會有一點兒購買魚苗的成本,其他就不需要多少投入了吧?”我問。

“差不多吧。僅靠查幹湖,輕輕松松養育了湖邊多少人啊,而且還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這才是真正的靠水吃水,而且因為“兩不負”,所以靠得住。惟其如此,人與大自然都能得償所願,成就出彼此的相依與歡喜,足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