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坐地鐵經過通化門,無意中眼神瞟到了站内牆壁上的一幅畫,不禁覺得精美異常,于是便慢慢駐足、細細品析。其實西安地鐵設計的精妙之處早已被很多媒體争相報道,比如每個地鐵站點均有屬于自己獨特的站牌logo。比如下圖中的六個代表性站點logo圖案。
大家能認全都是哪幾個站點嗎?
■ 地鐵三号線部分站點logo圖案 | 圖源網絡
如果經常乘坐地鐵的話應該可以一眼認出,這六個站點分别對應着,A:延平門、B:吉祥村、C:大雁塔、D:青龍寺、E:延興門、F:桃花潭。每個站點的logo都極具特色,重點突出了每個站點的特色。甚至可以說作為“地鐵旅遊”的導航标志。如果說,這些logo的設計算是站點設計的“小打小鬧”的話。那麼我注意到的這些畫應該是非常用心了。
不過,我注意到的到底是啥?
其實是通化門的一幅名為《金花秋韻》的畫。
■ 地鐵一号線通化門站内-《金花秋韻》
《金花秋韻》遠看色彩鮮豔豐富、花鳥争奇鬥豔,暗合了通化門站點的金花路地名。這幅畫的底色和背景的花草畫便選取了色彩豐富的陶瓷片作為主要材料使用,采取緻密拼接的方式整體成型,樹木采用不鏽鋼材質與陶瓷拼接圖案進行鑲嵌搭配。從遠處看,背景的天空,和花草以及鑲嵌的數目錯落有緻。從近處看,便能發現背景的天空和花鳥是由一塊塊大小并不完全一緻的顔色相近的陶瓷片拼接組合,總體來說,紋飾細膩,給大衆别樣風情的視覺體驗。
從學術角度講,這種由大小碎片緻密拼接的方式裝飾的方法叫做-馬賽克鑲嵌藝術。馬賽克鑲嵌藝術最早被認為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前後的西亞,既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蘇美爾人。但鑲嵌藝術真正得到廣泛發展是在古代歐洲的意大利半島,既古羅馬時期。早期的鑲嵌畫通常隻用黑白兩色且以卵石為主進行修飾,主要裝飾圖案為簡單的人或動物等形象。後來鑲嵌畫逐漸向精細和繪畫方面發展。最典型的是在龐貝古城發現的著名作品《伊蘇斯之戰》(公元前333年)。這幅鑲嵌畫用得料器是黑、白、紅、黃及其中間色的彩色石材。全畫約用了150萬塊被規律切磨成小型立方塊的石嵌片。整個畫面呈現出完整的西方寫實藝術中的光影造型特點和構圖規律。
■ 龐貝古城中出土的《伊蘇斯之戰》 | 圖源網絡
從原料來講,馬賽克鑲嵌畫材料來源十分豐富,有天然彩石、卵石、貝殼、螺钿、寶石、玉石和人造的玻璃料器、陶瓷、有機玻璃、金屬和木料等。從鑲嵌方法講,有直接鑲嵌法、預制法、反貼反上法、正貼正上法。從鑲嵌位置講,有平面鑲嵌,和浮雕上鑲嵌,後者更能增強壁畫的力度。鑲嵌細工在運用色彩能力上要求很高,因為每個色域都是由無數色彩點子成分構成,每一塊片料代表一定的色調,為此,鑲嵌時每一種色彩成分都要經過斟酌和選擇。
高明的鑲嵌細工藝術家能用補色創造出許多不同的效果。
具體來說,馬賽克鑲嵌畫具有其他壁畫所沒有的堅固、耐潮濕、耐曬而不變色的優點,硬質片料的質感與量感以及鑲嵌工藝産生的形、色、光的效果,使鑲嵌畫在色、質、量感方面顯得粗犷渾厚,色彩斑斓。下面我們就來細細欣賞一下地鐵四号線部分馬賽克鑲嵌藝術壁畫。
■ 地鐵四号線大差市地鐵站-《絲路遺韻》 | 作者拍攝
這幅畫以絲路運輸為主題,表達的是商隊穿越沙漠最終抵達西方的茫茫之旅。表面的浮雕式馬匹和駝隊均出自于陝西曆史博物館。如下圖。
■ 唐三彩馬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 圖源網絡
唐三彩陶器中,馬是最常見的題材。而唐三彩馬,大多頭小頭圓、前腿如柱、後腿如弓,典型西域良馬的特點。展現出東西方文化融合交流。三彩馬一般作為随葬品,作為中國藝術瑰寶,唐三彩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絢麗光彩。大差市作為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做了很多馬作為自己地名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恰如其分。
■ 唐三彩載樂俑,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 圖源網絡
而《絲路遺韻》正中央的三彩載樂俑于1959年出土于陝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駱駝背部的方寸之間盡顯神奇,駱駝背部有一平台上鋪方格紋長毯、樂舞俑八個。七位男樂俑盤腿各拿一件胡漢傳統樂器分别是笙、琵琶、排箫、拍闆、箜篌、笛、蕭,聚精會神的演奏。中間一名女樂俑亭亭玉立于男樂正中,輕拂長袖,似乎正踏樂起舞。駱駝昂首引頸嘶鳴,似乎在配合此情此景。樂者身着中原傳統衣飾,手執胡漢樂器,活靈活現展示了唐代樂舞場景。雖然是一件陪葬用的模型冥器,但做工精細,色彩絢麗,堪稱唐三彩中盛唐時期的極品,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将其放置在《絲路遺韻》中既符合大差市的曆史定位,也契合了現在大差市作為東大街商業街的核心地位,可謂恰到好處。
■ 地鐵四号線大明宮站-《萬國賓至》 | 作者拍攝
大明宮位于西安北站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主體工程被認為由唐将作大匠閻立本、閻立德兄弟和司農少卿梁孝仁主持修建的。見證了有唐一代最為興盛和繁華的永徽之治和開元盛世,也是武則天走向曆史舞台的起點。大明宮在唐末黃巢起義時被焚毀,存世僅222年。我去過很多次大明宮,想象着這座比紫禁城都要大4.5倍的宮殿群的樣貌。如果細細看這幅作品,中間偏右側的三位唐朝官員,或頭戴籠冠、或系幞頭,身着初唐時期的闊袖紅袍、腰系绶帶、白裙曳地、足登朝天履,神情泰然恭臨皇帝的到來。這與周邊各國使者竊竊私語、交頭接耳、急切盼望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唐代詩人王維有詩雲:“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衮龍浮”。這首詩描述了大明宮早朝時莊嚴華貴的氣氛,别具藝術特色。我在看這幅畫時,腦海裡盡浮現出的便是這首詩。唐代官員的氣定神閑、泰然自若,外國使者的畢恭畢敬、神态嚴肅,正是王維詩中的真實寫照。看到這幅畫時,我似乎感受到了王維正處于當時的時代精神極點,我與王維進行了時空交錯對話:外國使者正由大明宮主殿含元殿旁的龍尾道扶級而上……
■《萬國賓至》(局部) | 作者拍攝
其實在看到這幅畫時,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了另一幅名為《客使圖》的唐墓壁畫。
■《客使圖》章懷太子墓墓道東側,現藏于陝西曆史博物館 | 圖源網絡
章懷太子李賢是為武則天和高宗李治的第二個兒子。含着金鑰匙出生的他,人如其名,其本身也非常有才幹。二十餘歲可統召帝國傑出的學者們注釋晦澀難懂的《後漢書》,其親筆點評更被後世稱為“章懷注”而極具文史意義。
作為太子,李賢曾三次監國,并得到高宗褒獎和群臣擁戴。然而,當時正值他的母親武後政治得意之時,母子二人因此互相猜忌,頗多嫌隙。最終成為政治鬥争的犧牲品,相傳為武則天賜死。
這幅畫描述的就是章懷太子李賢在任太子監國期間鴻胪寺官員接見外國使者時的場景。差不多相當于今天的外交部官員接待外賓。
前三位為唐朝中下級官員,第四位秃發蓄髭、濃眉深目、高鼻闊嘴、身穿翻領紫袍、腰間束帶、足穿黑靴推斷應為來自東羅馬的使節;第五位面龐豐圓,須眉清晰,細眼朱唇,頭戴尖狀小冠,冠前塗紅色,旁插雙鳥羽,身穿寬袖紅、領白短袍、下着大口褲、腳蹬黃皮靴。學界認為 “日本使者”、“新羅國使者”、“高句麗使者”、“渤海國使者”等均在讨論之列;最後一位頭戴翻耳皮帽,面部圓潤,身着圓領黃袍,腰間束黑帶,外披灰藍大氅,下穿黃色毛皮窄褲,腳穿黃皮毛靴。學者們普遍推測認為是我國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室韋族或靺鞨族的使者。
唐朝官員和使者形象、神情對比鮮明是現代學者研究、了解唐代藝術、文化、外交及周邊地區人種、文化、習俗等方面的重要材料,也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不過從我個人觀點來看,從畫面來講,《萬國賓至》構圖更為嚴謹符合現代人審美,氣勢更為磅礴,人物衆多但核心明确,多而不亂,很好的體現了有唐一代的魄力和現代人對“巨唐”的想象。
其實《客使圖》中的人物角色隐藏在西安的各個角落,僅筆者見到的就有三四處之多。
■ 朱雀大街,西安博物院南側雕塑 | 作者拍攝
■ 雁塔西路文化街 | 作者拍攝
■ 延興門地鐵口 | 作者拍攝
順便提一句,每每講到章懷太子李賢,就會莫名覺得甚是悲涼。李賢的哥哥李弘一出生被封為太子,“暴斃”後被封為孝敬皇帝;李賢的兩個弟弟分别為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均兩立兩廢);李賢的侄子是曆史上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他的父母則為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一家三代人男女竟有六人當了皇帝或者是有皇帝的稱号,野史稱其為“六圍帝皇丸”。更不要提他還有個妹妹,一心想當皇帝的太平公主(後被其侄子李隆基誅殺)。
從這裡,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皇家政治鬥争的殘酷性,或許這也是史學界每每提到章懷太子李賢,總會覺得莫名悲涼的原因之一。生于皇帝之家,錦衣玉食,卻不能穩定的走完一生。
■ 地鐵四号線大唐芙蓉園站-《芙蓉賞燈》 | 作者拍攝
■《芙蓉賞燈》局部 | 作者拍攝
這幅畫以大唐芙蓉園内的建築、牡丹花、唐代仕女、燈籠等為主題進行了創作。畫面内的唐代女性身着長裙、頭梳高髻,裝束大膽、樂觀向上的形象,整幅畫面傳達出柔和、恬靜的美感。畫中的牡丹花大面積鋪滿了整個畫面,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中描述道:“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便從側面烘托牡丹花之美豔。牡丹與“國色天香”的唐代仕女相輔相成共築了唐代女性在芙蓉園内遊玩賞花的清新雅緻的盛況。
看到這幅溫情脈脈的唐代女形象作品的時候,我腦海裡浮現出了永泰公主李仙蕙墓中的《九宮女圖》。
■A:《九宮女圖》永泰公主墓葬壁畫繪于墓前室東壁南側,B:正中執杯者 | 圖源網絡
1960年,《九宮女圖》問世的時候學者用“翩若驚鴻、輕盈靈動”來描述這幾位宮女形象。畫中的女性服飾以衫、襦為主,上襦下裙,裙束襦外,上短下長。服飾領口以V形領居多,領口較低,與當時流行的低領輕羅紗相符;裙腰高系,提高了腰節線;長裙及地,僅露出雲頭履,使女性的身材顯得更加修長、亭亭玉立。履,外形似空中飄浮的雲朵,履與裙所呈現出的曲線兼具柔美與動态之感。最令人驚歎的是正中女子帶有S形的節奏感和韻律感,物形象毫無呆滞之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富有生命力,被譽為“東方維納斯”。
不過,同《客使圖》一樣,《九宮女圖》壁畫精美,但如果缺少專業性知識确實不好理解,但《芙蓉賞燈》卻很好的彌補了這一遺憾。畫面中的唐代女性或凝神思索、或憂心忡忡、或嫣然一笑、或低語喃喃、或俏皮嬉戲、頗為生動傳神,提升了畫面的意境之美。作為現代藝術品,還是可以欣賞一二的。
當然還有航天大道的《追夢飛天》。
■ 地鐵四号線航天大道-《追夢飛天》 | 作者拍攝
《追夢飛天》整體以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為創作靈感和源泉,對其進行了抽象畫處理“飛天”與宇宙星空相交織融合。畫面整體極具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如同水墨畫一般浸漬渲染。古代的飛天形象契合了現代人對未知太空的不斷探索,展現古往今來人們對宇宙的向往。作為航天大道的藝術壁畫可謂恰如其分。
■《追夢飛天》局部 | 作者拍攝
其實西安地鐵文化牆的設計很多地方真的極具藝術特色,除了利用馬賽克鑲嵌藝術進行的文化創作,西安地鐵幾乎每一站的文化牆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牆logo,充滿趣味。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可能我們多數人每天早出晚歸,終日拖着疲憊的身軀擠地鐵,在這一面面藝術作品前匆匆而過,不會注意到這些或充滿着浪漫主義色彩、或充滿着曆史淵源、或僅僅符合地理定位的文化裝飾,但這并不重要。我想這就是十三朝古都留給我們所有西安人的一筆文化财富。
而這些精美的設計正是這文化财富最佳的現實演繹。作為一名受衆,深深表達對藝術創作者的敬意,我們享受了沁人心脾的文化盛宴。
參考文獻:
1.袁欣 鑲嵌壁畫藝術在中國的發展;
2.侯一民 壁畫繪制工藝;
3.劉烨 馬賽克元素在繪畫裡的表現;
4.張月曉 馬賽克鑲嵌壁畫在西安地鐵4号線空間環境中的應用研究。
作者 | 嚴峰 | 一位熱愛西安的新移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