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位于湖北省東部,曆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帝堯為樊國,夏商改鄂都,西周稱東楚,泱泱文明已越4000餘年。
“糍粑崗”糍粑
“糍粑崗”是地名,在太和鎮花黃村鋪兒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這個地方一直叫“糍粑崗”。
相傳,明萬曆丁未年,黃庭堅二十八世孫黃至忠、黃至孝兄弟倆為壁戰亂,自江西分甯(今修水)經大冶舉家遷徙至蓮花莊落戶。黃至孝一家居于現在的龍山風景區腳下的神龍溪(今面黃灣)旁,以農業為主。黃至忠一家則選村中十字路口(今省道鐵賀幹線鋪兒灣)交通要道而居,建有客棧8間,亦農亦商,忙時廣種糯谷,閑時接待過往旅客。
黃至忠客棧最吸引過往客人的美食是由兄弟倆引入蓮花莊的客家糍粑。一大早,糍粑的香味撲鼻而來,誘得人直流口水。于是,住宿的客人、過往的行人、本地的村民都會前往争相購買。客家糍粑在蓮花莊的名氣越來越大,後來人們直接把蓮花莊叫成了“糍粑崗”。
黃至忠并不因為糍粑招徕客人而保守糍粑的制作工藝,他将制作過程耐心教給鄉親和客人,後來糍粑的制作在太和與其他地方流傳開來。太和當地家家戶戶都會做糍粑了,逢年過節,一家人團聚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搋糍粑,與現代機器做的糍粑不一樣。
清蒸武昌魚
“武昌魚”産于湖北省鄂州市(古時稱武昌),武昌魚,俗稱團頭鲂。據《武昌縣志》載:鲂,即鳊魚,又稱縮項鳊,産樊口者甲天下。是處水勢回旋,深潭無底,漁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餘亦較勝别地。”同時,以“鱗白而腹内無黑膜者真。” “清蒸武昌魚”是選用鮮活的樊口團頭鲂為主料,配以冬菇、冬筍、并用雞清湯調味。成菜魚形完整、色白明亮、晶瑩似玉;魚身綴以紅、白、黑配料,更顯出素雅絢麗。
石鍋巴泥鳅
石鍋巴泥鳅與傳統牛油火鍋相比更具顯著特色,熟食上桌即食,辣而不燥,酥爛脫骨,鮮、香、嫩,老少皆可。“石鍋巴泥鳅”品牌所屬鍋底配方獨特,選料考究廣博,單鍋炒制,湯色紅亮,味濃醇和,香而不膩,所用油系當今“環保、綠色”植物油,以滿足當今食客對飲食健康的追求。吃完泥鳅,可象傳統火鍋一樣繼續燙食各種菜品,口昧清香、爽口、别具一格。
太和千張
太和的千張産于鄂州市梁子湖畔的太和鎮武昌山附近。武昌山為幕阜山餘脈,山下有謝埠村,村邊有一泉,泉水甘美,村民取此泉水用地産上好黃豆磨漿蒸制成“千張”皮。太和千張制作工藝精良,薄如蟬翼,色白如雪,可涼拌,可清炒,可煮食。可取泉中水,煮梁湖魚佐以太和千張,味道最佳。太和千張曆史悠久,明清時為朝廷貢品。
東坡餅
東坡餅之名的由來,乃因蘇轼(蘇東坡)谪居黃州,常泛舟南度遊覽西山,并寺僧交往甚密。寺僧用菩薩泉水合面炸餅相待蘇東坡後,頓覺香甜酥脆,喜曰:“爾後複來,仍以此餅饷吾為幸!”自此,寺僧與邑人便以“東坡餅”命名。雅人佳點,流傳至今。
西山古靈泉寺制作“東坡餅”,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該寺有菩薩泉水,清流味甘,富含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用此泉水合面制餅可自然酥脆,不添香料而自有清香,再加上寺僧在制作過程中繼承了傳統技藝,使“東坡餅”至今仍保留了蘇東坡時代的特色。行銷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黃石等全國各地。港、澳同胞和日本貴賓親來品嘗,贊不絕口。
諸葛烤魚
諸葛烤魚是以烤魚系列為主特色,功夫鹵、香水魚、精品系列為輔的菜系産品,分為麻辣、清香兩大系列。其采用千年曆史祖傳秘方配方,調料技術精湛,香味濃郁,湯紅色亮,辣而不燥,保健營養,吃後口不幹、不上火、口味幽香、油而不膩,赢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賴,擁有首屈一指的市場占有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