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标志。春秋時期,周王室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争,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春秋時期叫春秋五霸,到了戰國時期,齊楚燕魏趙韓秦這戰國七雄不叫“戰國七霸”呢?
一
首先,“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不僅聽起來霸氣,而且還很順口。但是,在筆者看來,“戰國七雄”之所以不叫“戰國七霸”,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具體來說,就春秋五霸中的“霸”字,即伯,音轉為霸,也就是說,“霸”是“伯”的通假字。對于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這裡面的天子指的不是皇帝,而是周王室或者周天子。
二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于春秋時期的霸主,不僅要自身實力強大,比如晉國、楚國、齊國等,還需要獲得周王室的支持,至少表面上要打着尊奉周王室的旗号,以此号令其他弱小的諸侯國。但是,到了戰國這一曆史階段,不僅楚國繼續使用王爵的稱号,秦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也陸續稱王。更為關鍵的是,通過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周王室幾乎沒有什麼威望了,也即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争,在名義上也不會打着周王室的旗号了。由此,戰國七雄自然不适合稱為“戰國七霸”了。
三
同時,就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來說,基本上要在時間上遵循唯一性的規律。比如齊桓公稱霸時,晉國還沒有崛起和強大,當時的齊國在國力上要遠超其他諸侯國。等到晉文公稱霸的時候,齊國因為内亂等原因,從而走向了衰落。值得注意的是,在晉楚争霸的過程中,雙方是互有勝負,而且大部分時間是晉國占據上風,而楚國隻在楚莊王在位時期壓制了晉國。到了春秋末期,晉國和楚國衰落,吳國和越國相繼崛起,成為當時的霸主。就春秋五霸來說,存在着時間上的先後順序。
四
最後,就戰國七雄來說,隻是當時七個實力相對較強,而且存在時間貫穿了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在戰國七雄中,韓國和燕國顯然不能稱之為霸主,不管是戰國的任何時期,這兩個諸侯國都沒有稱霸天下。進一步來說,對于戰國七雄來說,顯然不是七個諸侯國都是霸主,試想一下,如果天下同時出現7個霸主,那麼戰國時期的戰争是有多麼激烈啊。更為關鍵的是,對于戰國七雄的“雄”字,在戰國時期指的是強大的諸侯國,這和春秋五霸的“霸”字不一樣,也即後者主要是指諸侯國國君。總的來說,霸主有時間性與唯一性,在同一個時間段天下隻有一個霸主,戰國七雄如果叫“戰國七霸”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文/情懷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