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為“石窟控”的你已經參觀過全在北方的中國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那麼我敢肯定,位于南方的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将會是你唯一的遺憾,尤其是從規模上來講--其七十五處石刻造像群、總計十萬餘尊雕像,其中光是佛像就占到了一半,如此規模的石刻在中國南方幾乎無出其右,也可以說它就是南方石窟的頭牌。
大足石刻與北方石窟的不同點不僅在于地域,還在于其開鑿年代和藝術風格。當北方的宗教石窟開鑿随着盛唐的衰落而謝幕,皇室贊助的大規模石窟在中原成為絕響。就像蜀中接續關中成為新的“天府之國”一樣,經濟富足且較少戰亂的川渝一帶也成為宗教石刻藝術新的樂土。大足石刻開鑿于初唐,在兩宋年間達到頂峰後随南宋滅亡而戛然而止,留下令世人贊歎的一座座藝術寶庫。
與北方多數石窟藝術不同,大足石刻最顯眼的特點是造像多依天然地形倚山崖而建,較深的石窟占比不大,這也是它被稱作“石刻”而不是“石窟”的主要原因。而大足石刻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則是題材的社會化和世俗化,大量的生活場景和孝道文化成為石刻藝術的取材來源,這主要與其“供養人”為當地官員和百姓有關。
位于重慶大足區的大足石刻并非單獨的一處景點,而是散落在大足城鄉多處的石刻群,目前售票參觀的景區有兩處,寶頂鎮的寶頂山石刻是大足石刻群的巅峰之作,也是最值得參觀的一處。法名智宗的南宋昌州人趙智鳳發願主持的寶頂山石刻坐落在一座U型山谷中,三十二龛石刻沿五裡長的山崖展開,規模宏大而氣場十足,這一片也被叫作大佛灣。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地獄變相、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父母恩重經變相和六道輪回圖是大佛灣石刻的精華,取材多樣而場景生動;五号龛的華嚴三聖塑像素面鼎立,衣袖流暢而飄逸;八号龛的千手觀音千手千态,結印手勢和手中法器令人眼花缭亂。大佛灣石刻中多處出現了趙智鳳和其尊崇的佛教密宗傳法人柳本尊的形象,遊覽過程中找尋他們的蹤迹頗為有趣。
寶頂山石刻的另兩處參觀點是小佛灣石刻和大足石刻博物館。前者位于山谷上方聖壽寺的東北角,共有九龛石刻,同樣為趙智鳳主持開鑿,從題材主題到造像風格也與大佛灣有所呼應;後者可以彌補你對參觀大足石刻攻略方面的不足,同時這裡也展示了許多華美石刻的細節、千手觀音石刻造像曆時七年修複的過程,以及曾經散落在大足鄉野間的許多石刻文物,注意博物館在每周一休館。
位于大足城區的北山石刻是大足石刻的另一處收費參觀的景區。北山石刻開放的部分有依兩條亭廊分布的290龛近萬尊造像,136号轉經輪藏窟有“大足石刻王牌”之稱。第一條亭廊石刻由唐末昌州刺史韋君靖主持開鑿,所以保持了晚唐一緻的風格;第二條亭廊的中心是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兩邊依次排列的其它石刻風格從晚唐延續至南宋,佛教密宗題材超過了一半。水月觀音和數珠手觀音等多個龛中不同時代風姿各異的觀音像可謂北山石刻參觀中的重點。
大足石刻幾乎分布在大足各地,石刻體系也遠比你想象的要複雜。大足城區南山頂的南山石刻與中敖鎮的舒成岩摩崖造像皆為南宋道教石刻,前者規模為十五龛,後者五龛;石馬鎮的石門山石刻有十六龛佛道主題的石刻造像,石刻多為北宋年間所鑿;三驅鎮石篆山石刻的十龛石刻造像也始于北宋,造像中不但有三身佛和太上老君,還有孔子和儒家十哲。因所在位置分散而偏僻,這幾處小衆石刻更适合自駕參觀,具體開放情況可咨詢大足石刻研究院。
大足石刻龐雜而分散,如果沒有事先做足攻略,難免成為走馬觀花的看熱鬧之旅。這裡按照時間多寡推薦三條參觀遊覽線路:如果你僅有一天時間,可直奔寶頂山石刻,或一龛一龛地在大、小佛灣間詳細品味,或雇個正規講解員一解你遊覽時的各種疑惑;緊湊的一天遊還可将寶頂山石刻與北山石刻用一張聯票串在一起,中間通過旅遊專線交通接駁;二日遊中第一天參觀寶頂山石刻,第二天遊完北山石刻後可攀登至山頂參觀免費的多寶塔雙佛。
前面介紹的幾處小衆石刻并沒有便捷的公共交通,不過你或許還有另外的選擇:大足西邊與四川的安嶽相鄰,坐兩地之間班車在中途的石羊鎮下車,這裡的安嶽石窟被認為是龍門石窟到大足石窟的過渡。安嶽石窟也相當分散,若非自駕,包車遊覽最為省時。關于安嶽石窟,後面會單獨成篇。
#大足區# #大足石刻# #重慶旅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