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拿隸書同楷書相比,隸書的基本筆畫比楷書少,比如隸書中就沒有”豎鈎“、”橫折“這樣的組合筆畫。但隸書因為沒有楷書那麼多的法則約束,其筆法表現形式卻比楷書寬泛得多,僅隸書中的點基本寫法就有二十多種,而且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以代替其它基本筆畫,可謂多姿多彩、靈活生動。正是因為隸書中的“點”如此有趣,寫好這個筆畫對于學好隸書大有裨益。
方圓居主人隸書
隸書中的點比楷書多若幹種寫法,但卻不能出現楷書中的“露鋒點”楷書是從隸書中發展演變而來的。規範的隸書是在東漢時期成熟定型,而規範的楷書卻是到了魏晉時期,也就是王右軍那個時代才真正發展成熟。
隸書作為楷書的母體,其基本筆畫和基本筆法比楷書簡單和原始了許多,但表現形式卻比楷書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樸拙有趣。
(一)隸書的基本筆畫比楷書少。任何一種書法形式,其基本筆畫都有六種,即:點、橫、豎、撇、捺、鈎。隸書以前的書體,包括篆書,書法結字就是上述基本筆畫的搭接,一般沒有連貫用筆的情況。比如要寫一個橫折,橫和豎是兩筆寫成,不管兩個筆畫是斷開還是粘連;而隸書以後的書體,包括楷書和草書,卻出現了很多組合筆畫,在筆法上是一筆寫就的,比如橫折、豎鈎、豎提、橫折撇、撇折捺等等。
幾種組合筆畫的楷隸書對比
(二)隸書中的點大多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寫法,但楷書一般隻有一種固定寫法。比如羊角點,楷書隻有“向式”一種寫法(如下圖6);隸書卻可以有五種寫法,既可以寫作向式(如下圖1),也可以寫作背式(如下圖2);既可以寫成平式(如下圖3),也可以寫成右斜(如下圖4 )或左斜(如下圖5)。表現形式就靈活的多、有趣的多。
羊角點的楷隸書寫法
(三)楷書中的露鋒點不能在隸書中出現。隸書在筆法上不同于楷書的最大之處就是逆鋒起筆,即隸書的任何筆畫起筆時都要先做逆鋒回筆動作,然後再調鋒行筆,這是隸書的基本筆法,也是書法規則。盡管在個别從其它筆畫中間起筆的筆畫可以不做逆鋒回筆,但初學隸書最好每個筆畫起筆時都要回筆逆鋒,養成這個書法習慣對于寫好隸書很有必要。因此,楷書中最常用的露鋒點在規範的隸書中就不能出現,這是由隸書的特定筆法決定的。
楷書露鋒點的隸書寫法
隸書中的點大緻可分為四類,有二十多種表現形式(一)獨點
獨點就是在一個字中獨立出現的點,多位于字的上部,起到壓頂石的作用。主要有五種:
圓點
方點
橫點
豎點
上圖例字中,“定”和“完”兩個字的寶蓋,兩個邊點也可以看做是豎點,因其不是獨立使用的點,所以不在本類别中羅列講述。
一是上挑點,比如“寸”字中間的點,基本寫法:逆鋒起筆,調鋒後向右上方挑出,收筆處可以出尖,但應該有回鋒的動作。
斜點——上挑點
上挑點在筆法上還是有些變化的,比如上圖中的字例,兩個“寸”旁中的點,“尉”字中的點用的是“仰”式,而“守”字中的點則是“俯”式,在具體書寫時應該注意這些細節,尤其出現兩個相鄰的字時應該考慮這些細微的變化。
二是下連點。這種點多處于一個字的上部,一般同下邊的筆畫相粘連,比如寶蓋頭上邊的點。這種點也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右下斜,基本寫法:逆鋒起筆,調鋒後順勢向右下頓筆,之後可以向左上方回鋒收,也可以向左出鋒,同下一個筆畫連帶。如下圖中的“廉”、“安”二字。
二是左下斜,基本寫法:逆鋒起筆,調鋒後向左下方頓筆,收筆同上。出現左下點的原因是因為豎點或圓點同下一筆呼應,有時甚至是因為連帶筆法而緻。如下圖中的“官”、“室”二字。
斜點——下連點
(二)二連點
1、羊角點(上二點):即“羊”、“關”這樣的字上部的兩個點,在楷書中隻有向式排列一種寫法,但隸書卻既可寫成向式,也可寫成背式,還可以可以寫成平式。
一是向式。即兩個點彎曲方向迎面相向,收筆向内,互相照應。基本寫法:兩個點均逆鋒起筆,左點向右行筆,右點向左行筆。如下圖“翦”字的兩個點。
向式點
二是背式。即兩個點的彎曲方向背面而對,收筆均向外,在隸書中多以這種表現形式出現,尤其是《曹全碑》中的二連點大多是背式。基本寫法:兩個點均逆鋒起筆,左點向左拐,右點向右行。
背式點
三是平式。即兩個點均橫向行筆,不彎曲。基本寫法:逆鋒起筆,如同寫小橫,左右點均向右行,向左回鋒收筆。
平式點
2、八字點(下二點):即“貝”、“六”這樣的字下邊的兩個點。也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是向式。即兩個點末尾收筆均向内收,相向面對,呈呼應之勢,因這種點一般居于字的下部,隸書中很少以這種形式出現,但作為一種寫法可以了解。基本寫法大緻跟羊角點的向式寫法相同。
向式八字點
二是背式。即兩個點的末尾收筆均向外放,呈背對背之勢。隸書中的八字點雖然呈背式,但大多寫得比較直,且尾部出尖,顯得很舒展靈巧。基本寫法:逆鋒起筆,調鋒後分别向左下或右下出尖,收筆時可做空中回筆動作。
背式八字點
有些書家在寫這個點時,将左點寫成上挑點,我認為是不正确的,這個點根本上說就是個“八”字,在用背式寫法時就應該均向下行筆,否則就感覺不舒服。
3、水二點:也有人稱之為兩點水,即“冰”字左邊的兩個點。在隸書中,有的碑帖将兩點省略,而在“水”的左邊增加一點,這是冰字的異體寫法了。書寫時,一般将兩個點均寫成上挑點,隻是要注意兩個點的傾斜坡度應該有所區别。
水二點
4、之字點(足底點):除了“之”字以外,還包括“定、足、從”這些字的下部偏旁也是這樣寫法。之字點的兩點一般寫作兩個連續向右出尾的小點,為的是同下一筆呼應,在曹全碑中也能見到寫作向式的,也不算錯誤。
之字點
5、止字點:即“止、艮”這樣的偏旁中的兩個點,寫法上類似于之字點,可以寫作圓點,也可以寫作豎點,但大小要有一定變化,不要雷同。
止字點
6、除号點:如“母、舟”這樣的字,兩個點居于小短橫的上下,就像數學公式裡的“除号”,故作這樣的命名。具體書寫時可以寫作兩個上挑點,也可以第一個向左下,第二個向右上,均可。
除号點
7、于字點:多見于“於”字右邊偏旁中,“彥、習、病”中的兩點也是同樣的寫法。這兩個點有些類似于将兩個平點疊加書寫,但又有些類似于兩個上挑點重疊,也是經常見到的筆畫。隸書中有時也将“立刀”簡化為于字點書寫,如下圖中的“隃”字。
於字點
8、不字點:“不”字在隸書中的寫法不同于楷書,一般在橫畫的下邊增加兩個點,是這個字所特有的寫法。一是兩個點均向左下傾斜,稱為左下點,收筆時可以鈍收,也可以出尖尾;二是兩個點寫為向式點;三是兩個點寫作上挑點。
不字點
(三)三連點
1、受字點(上三點):如“爾、亂、辭”這些字中的三個點。這個點在簡體楷書中叫做“學字頭”,比如“學、興”這樣的字都是這樣的點,但在書法中一般用繁體字,所以不能稱為“學字頭”,我将之稱為“受字點”。基本寫法有四種:
受字點
一是平寫,即三個點均向右出尾,如三個小橫點;二是上挑,即三個點均作上挑點;三是先寫中間點向下出鋒,後寫左右兩點,呈向式呼應;四是三點均向下出鋒。
2、小字點(下三點):這也是隸書中非常多見的筆畫,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絞絲。書寫時,一般将中間一點寫作小豎,另兩點寫成小豎點,三點出鋒方向一緻,也有的直接将三點寫作上挑點。
小字點
3、必字點。必字點的寫法同受字點,但其三點排列一般不在一條水平線上,大小也應該有所變化。
必字點
4、水三點。也叫做三點水。具體寫法一般将三個點均寫作上挑點,但傾角和俯仰卻要有不同的變化,而且一般将中間一點寫得大一些,俯仰變化也多體現在這一點上。
水三點
5、心點:心字的三個點在隸書中有特定的寫法,一般将左點寫得較大一些,可以用上挑點,同下一筆(彎鈎)相呼應,也可以用左撇點來寫,有時也要寫出俯仰之間變化來。這個點的具體筆法,可以用左下頓筆,也可以用右上挑筆,應根據自己的書寫習慣而定;而後邊的兩點可以寫作圓點、平點、上挑點或下豎點,應該寫出變化來才好。
心點
(四)四連點
1、火字點(下四點):也可稱為四點水、火字底。如“為、馬、無”等字中多見。
這個點的寫法主要有四種:一是寫作四個連續的下豎點,這是曹全碑中最常見的寫法;二是首點寫作左撇點,後三點寫作上挑點,在書寫“為”字時多見;三是寫作四個右下點;四是将四個點分兩組,前兩個向左傾,後兩個向右斜。
火字點
2、米字點:一般分兩組來寫,上邊兩點為一組,一般寫作向式點;下邊兩點為一組,一般寫作八字點,曹全碑中的這個點,一般将第三個點寫作撇點,目的是為了體現姿态上的變化。有時上下兩組均寫作豎點,是比較特殊的情況。
米字點
3、雨字點:雨字點在隸書中主要有三種寫法:一是寫作米字點,向四個方向散射;二是寫作四個平點,均向右出鋒;三是寫作四個上挑點。
雨字點
4、走之點:走之,在隸書中也有特定的寫法,一般寫作四點加一捺,是一個比較優美的筆畫。走之的四個點,一般有兩種寫法:一是寫作四個上下重疊的左撇點;二是将前三個點寫作上下重疊的右挑點,最後一個點寫作左撇點同長捺相呼應。有些字也将三點減省為三點,是一種異體寫法,在隸書中也較常見。
在隸書中“點”可以代替很多筆畫,是一個“萬能”筆畫
隸書中的'點",同草書中的點一樣,可以代替很多筆畫,可以說是一個“萬能”筆畫,使用好了會使自己的隸書作品千姿百态,生動妙趣。
以點代其它筆畫的情況
1、代橫:如上圖中的“祿、政”字。
2、代豎:如上圖中的“尉、别”字。
3、代撇:如上圖中的“德、藥”字。
4、代捺:如上圖中的“藥”字。
結語隸書中的點是一個表現形式多樣的筆畫,筆者将所有這些點的基本寫法羅列在一起,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初學隸書的朋友對照學習、方便使用。在具體書法創作時,如果遇到相鄰的字有同樣的筆畫,可以有意識地用不同的筆法書寫,以體現字的形态變化,提高書法作品的意趣和韻味。
(有興趣進一步學習隸書基本筆畫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專欄,那裡有詳細的筆法演示:《漢隸入門十章︱六種基本筆畫精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