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
是中國文化基本載體也是核心載體,
是中華文化的最大國學。
漢字的産生
是從“自然到人,又回到自然”的認知過程。
其誕生演變過程
是一部活的中華文明演進史,
是一部活的認知人文曆史、自然科技的史書。
漢字本身,不單隻是一個個“字”;
其“字”内本身,
是人文,是曆史;是科技,是博物。
漢字博物
在給孩子一種全新的漢字思維視角
以孩子參與其中的角度
“如何看?怎麼想?”
進而,
“如何理解?怎樣記憶?”
一而貫通“字”在思維在其間—
在“自然園區、博物館”裡的自然博物中,
以“漢字物聯,知識萬通”模式
搭建起自然博物與“人文曆史、科學探知”
全語文素養的橋梁
漢字博物——
與“農”一同走進中國農業博物館
一同尋覓藏在農業博物館中的“字”在
一同探尋藏在農事“字”在博物的人文曆史、科技發展
▲
農業文明的開端标志是什麼?
▲
這是什麼時期的農具?做什麼用的?
“農耕五祖”
傳說中的“農耕五祖”,發明中華民族的原始農業,
開啟中華農業文明,他們是誰?
“農“,記錄着原始農業文明信息
民以食為天,“農”為天下之本。
我們自稱“炎黃子孫”,正是“炎帝”教會先民植谷,
那為何号稱他為“神農氏”?
我們常說“薅羊毛”,又說“薅草”,
怎麼個“薅”草法呢?“薅”草總得有個什麼工具吧——
還有“辱”“耨”等
▲
這些器具與“農”有什麼關系?
這一切可以在“農(農)”中找到答案,
“農(農)”字裡記錄有最初原始農業文明——
那麼,“農(農)”中記錄着什麼文明信息呢?
而其中的“辰”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從“農“到“耕”——
農業文明進入夏商周的“協田耦耕”模式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常把“耕耘”組詞,但何謂“耕”?何謂“耘”?
為什麼“耘”與“鋤”可以組詞“耘鋤”?
這一些字含有“耒”,“耒”是什麼?
“耕”中有“井”,代表着什麼?
▲
這“耦耕”是什麼農耕模式,代表什麼時期的農業文明?
從“農“到“耕”,再到“犁”——
農業文明進入春秋戰國的“牛耕鐵犁”模式
“犁”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
可說“耕”地,也可說“犁”地,
“耕”和“犁”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
“耕”與“犁”有什麼關系?
從“耕”到“犁”地
藏有農業文明及農具發展的人文曆史、科技知識
▲
這與“犁”有什麼關系?
農具是一個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
中國的農具發展與農業文明是同步産生的,
至今已有上萬年的曆史,
經曆了一個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
在材質上,
由“木石農具”發展為“青銅農具”,
再進而發展為“鐵制農具”。
▲
這是什麼時期的農具?
在功能上,
從原始的“掘挖、脫粒”發展為
“整地、播種、中耕、灌溉、收獲、加工及收藏”等多種農具
▲
這些農具用在哪道工序?
在動力上,
由“人力”發展為“畜力、水力”,
由簡單發展為複雜。
按照農業生産過程,來認識一下
不同農業文明時期、不同工序用途的農具——
農、耕、犁、耘、鋤、鐮、磨——
今日人們所看到的這一個個看似簡單而獨立的“字”,
其實記錄着不同時期的農業文明信息,
它們承載着人文曆史,它們承載着科技發展
▲
這是什麼時期的農具?
▲
這是什麼?
欲探個究竟——
不妨一起到農業博物館上一堂博物實踐課。
了解農耕文明起源,學習古人思維……
配有“漢字博物指導手冊”
走進農博館
看什麼?怎麼看?如何理解?
有“漢字博物指導手冊”一同陪伴指導——
還将去哪博物?提前預告
漢字博物之旅—将走進哪些自然園區、博物館
時間:
2021年7月31日
下午1:00-3:00
集合地點:
中國農業博物館2号館
(中華農業文明陳列館)大廳
适合年齡:
6歲以上親子家庭
了解更多
文物是一個民族悠久文化的物質載體,
博物館蘊藏着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讓文物成為孩子們的教科書,
讓博物館成為孩子們第二課堂,
對于促進青少年深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大幅提升語文素養。
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名“漢字博物少年”
了解詳情,請關注本号,私信留言“513”
我是@漢字谷主,歡迎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