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術認為山河與生物一樣,也有陽氣與陰氣之分,山為陽則水為陰,衆閣教也有同樣的認識,所謂“臨山則陽盛,衰不惑焉”,(就是說靠着山,陽氣盛,任何邪靈都不能把你怎麼樣)所以後世的中國人總認為靠山而居便不用懼怕任何邪靈惡鬼,漢語中的“靠山”一詞便由此而來。
寺廟本就屬陰,自古來更有“甯住廟前,不住廟後”之說,原因就是因為寺廟聚陰,不利于居住,而寺廟後身的陰氣更要大于廟前的陰氣,容易招惹不幹淨的東西,在《茅山術志》中,平原地區有兩種特殊情況,陰氣強度是可以和山中的“聚陰池”媲美的,其一是寺廟周圍是空曠的空地或田野,這樣四周的陰氣便會被寺廟吸過去,形成一個類似于漩渦的效應,此時漩渦中心的就是寺廟的陰氣強度便會積聚且不易散發,且四外的遊魂野魄也會被吸引過來,如果怨氣不是很重的話更是很難脫離,這種情況在茅山術中稱為“旋魂甏”,甏是大甕的意思,其含義就是冤孽會存于以寺廟為中心的漩渦中央,不會外侵,也不會主動招惹生人;第二種情況便是寺廟四周環境空曠且有墳地,這樣的話,新死者的魂魄也會被吸入陰氣的漩渦中難以脫身,本來能投胎,這下不能投胎了,日久天長必生大怨,很容易形成禍患,這類情況在茅山術中成為“旋魂庋”,庋字是物品架子的意思,也就是說,“旋魂庋”中的魂魄如果怨氣積聚到一定地步,是會主動攻擊生人的,相比起前者“旋魂甏”,後者更危險。
而如果寺廟長期無人敬拜或無人居住的話,這兩種情況的嚴重程度則會加重,這也是之所以規模比較大的寺廟都願意修在山上的原因(山中陰陽自成體系,與平原地區是截然不同的),一些中小規模的寺廟即便是修在平原地區,也會作一些防護措施,例如修塔、隔河、開渠瀉陰等等。
本文摘自《茅山後裔》章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