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杆菌引起豬隻發病主要有4種,包括仔豬3天齡内黃痢,10天齡左右的白痢,斷奶後的遲發性大腸杆菌和水腫病;今天我們主要談談前2種。
仔豬黃痢
仔豬黃痢亦稱早發性大腸杆菌病, 是1~7日齡左右的仔豬發生的一種急性、高度緻死性疾病。臨床以劇烈腹瀉、排黃色水樣稀便、迅速死亡為特征。剖檢常有腸炎和敗血症,有的沒有明顯的病理變化。腸毒素以熱敏腸毒素(LT)為主。這是大腸杆菌引起仔豬黃痢的兩個主要因素。
1.流行特點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炎夏和寒冬潮濕多雨季節發病嚴重,春、秋溫暖季節發病少。豬場發病嚴重,分散飼養的發病少。
一般情況,頭胎母豬所産仔豬發病最為嚴重,随着胎次的增加,仔豬發病逐漸減輕。這和母豬長期感染大腸杆菌而逐漸産生對該菌的免疫力。在新建的豬場,本病危害嚴重,之後發病逐漸減輕也就是這個原因。新生24h内仔豬最易感染發病。一般在出生後3天左右發病,最遲不超過7天。在梅雨季節也有生後12h發病的。頭胎母豬産的仔豬最易發生本病,随着日齡的增長,發病率和緻死率逐漸減少。
2.臨床特征 潛伏期短,窩内第一頭豬發病後,兩天内同一窩豬相繼發病。最初為突然腹瀉,排出稀薄如水樣糞便,黃至灰黃色,混有小氣泡并帶腥臭,随後腹瀉愈加嚴重,數分鐘腹瀉1次。病豬口渴、脫水,但無嘔吐,最後昏迷死亡。
3.病理變化 屍體由于脫水導緻皮膚幹燥、皺縮,口腔粘膜蒼白。最顯著的病變為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腸最嚴重。
仔豬白痢
仔豬白痢是由大腸杆菌引起的10日齡左右仔豬發生的消化道傳染病。臨床上以排灰白色粥樣稀便為主要特征,發病率高而緻死率低。病原尚不完全肯定。豬腸道菌群失調、大腸杆菌過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病因。有實驗認為豬輪狀病毒是仔豬白痢的病因之一。
1.流行特點 本病一般發生于10~30日齡仔豬,7日齡以内及30日齡以上的豬很少發病。本病的發生與氣候變化、飼養管理及豬舍環境衛生有很大關系,在冬、春兩季氣溫劇變、陰雨連綿或保暖不良及母豬乳汁缺乏時發病較多。一窩仔豬有一頭發生後,其餘的往往同時或相繼發生。
2.臨床特征 體溫一般無明顯的變化。病豬腹瀉,排出白、灰白、黃色粥狀有特殊腥臭味的糞便。病豬畏寒、脫水,吃奶減少或不吃,有時見吐奶。除少數發病日齡較小的仔豬可能死亡外,一般病豬病情較輕,易自愈,但多反複而形成僵豬。病理剖檢無特異性變化,一般表現消瘦和脫水等外觀變化。部分腸粘膜充血,腸壁菲薄而帶半透明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
治療措施
大腸杆菌引起的新生仔豬腹瀉,在治療上針對性抗菌藥物和維持腸道正常功能相結合。
1、對大腸杆菌敏感的藥物:慶大黴素、恩諾沙星、楊樹花、土黴素、多西環素等等。近年來大腸杆菌的耐藥性逐年增加,豬場可以進行藥敏試驗,确定敏感藥物;
2、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群穩定(斷水流-濃縮益生菌),有資料顯示,超濃縮益生菌可以直接治療新生仔豬腹瀉。
3、由于腹瀉,仔豬很快發生脫水風險,每天用補液鹽補充仔豬電解質,可以預防仔豬脫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