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看起來隻是平淡無奇一天,但它還有一個神秘身份——世界Emoji日。在2002年7月17日蘋果Macworld大會上,蘋果公開了iCal的日曆圖示。這個“7月17日”日曆圖标也被延伸到蘋果和谷歌的Emoji中,與單詞“日曆”相對應。于是,2014年,7月17日正式被定為世界Emoji日。
▲蘋果和谷歌的“日曆”表情符号。
▲谷歌和蘋果也選擇在這特殊的日子,放出即将上線的新Emoji。
一些數據:世界已經中了Emoji的毒
自從Emoji進入了日常生活,人們好像得了一種病,那就是當信息中不帶有任何表情符号時,收到的人會覺得對方對自己不滿。多少人中了Emoji的毒?“病”得又有多深?我們來看一眼Facebook公布的最新數據就知道了。
▲在Unicode标準名單中,Emoji數量已經超過2666個。
▲如果把所有的Emoji放進微信表情包輸入頁面,約115頁才能裝下。
▲在全球32億固定網絡用戶中,其中92%的人經常使用Emoji。
▲在Facebook上,每天有6000萬Emoji發出。
▲在Messenger上,每天有50億Emoji發出。
▲全球使用最多的10個Emoji:笑哭、飛吻……
▲在Facebook上使用Emoji最多的國家以及各自使用最多的表情。
▲在Messenger上使用Emoji最多的國家以及各自使用最多的表情。
一些趣聞,揭秘你所不知道的Emoji
1.第一個電子表情符号“:-)”(Smiley)
1982年,卡内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Scott Fahlman第一次将表情符号運用在電腦上。他在院系BBS裡上傳一些用“:-)”标注的帖子,用來區分“玩笑話”和“真信息”。
2.Emoji之父創造日本最強輸出
1999年,在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TT DoCoMo)上班的日本程序開發員栗田穣崇(Shigetaka Kurita)發明了一套176個12x12像素的表情符号,即日語的“絵文字”(讀音接近Emoji)。這就是現在被廣泛使用的Emoji的起源。這套初版Emoji已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和畢加索、傑克遜•波洛克的作品一同展出。
3.Emoji大爆發還得感謝蘋果
2011年,蘋果發布了支持表情符号的iOS 5系統。安卓系統迅速跟進,一場Emoji風潮就此風靡全球。
4.“跨界王”Emoji還能寫書、作畫、演電影……
一部分人已經開始嘗試用Emoji寫書了,比如中國的徐冰先生就出版了完全用Emoji書寫的《地書》,藝術家Carla Gannis則用Emoji重新诠釋了耶羅尼米斯•博斯的《人間樂園》……今年,一部以表情包為主角的電影《表情奇幻冒險》(The Emoji Movie)也将于7月28日在北美上映。
▲徐冰先生的《地書》從标題到扉頁到内容,沒用一個字。
▲耶羅尼米斯•博斯的《人間樂園》原畫(左)和Emoji版(右)。點擊查看大圖。
一個問題:Emoji已經成為一種語言了麼?
CNN報道稱,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詞語和語法。雖然新的Emoji層出不窮,但相比起5歲美國兒童平均掌握的5000個英語詞彙而言,不到3000的Emoji仍是小數量。而且,抽象詞語比如“女權主義”等等很難用圖像表達。即便我們可以為所有單詞找到相應的Emoji,在不知道其相對應的含義時,也不知所雲。所以,Emoji還不能稱之為一門語言。
▲設計師海爾用Emoji翻譯了《愛麗絲夢遊仙境》,但如果沒有英文,真的看不懂。
但正如《The Emoji Code》的作者Vyv Evans所說,Emoji在數碼時代代替肢體語言,彌補更多無法親眼接收的資訊,幫助人們想象屏幕那一端的TA是什麼表情,強化了人們傳遞情緒的能力。
▲同樣都是“我摔了一跤,頭碰在碗櫃上”,配上不同的表情就有不同的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