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綜合觀察者網 刷屏新聞等
武漢疫情持續。
在國新辦1月2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從現在來看,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來源就是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在此之前,國家衛健委高級别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也曾表示,根據流行病學分析,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比如竹鼠、獾等。
賣野味的市場
高福提到的海鮮市場就是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
2019年12月30日,武漢市官方發布消息: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在早期通報的27例病例中,患者主要為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經營、采購人員。
後續新增病例進入醫院時,都會被照例詢問:“是否去過華南海鮮市場?”“是否接觸過在華南海鮮市場工作的人?”“是否吃過華南海鮮市場裡的東西?”。
世界衛生組織1月12日發布的報告提及此市場
這家漢口片區最大的綜合市場之所以被“針對”,是因為它“挂着海鮮的牌子,做着野味的生意”。
紅星新聞記者曾在疫情發生後對該市場進行暗訪,見到不少商家仍在販賣野生動物,現殺的野雞和兔子随意擺放。
這家市場裡還能買到活的蛇、鳄魚、娃娃魚、狗、羊、蛇,以及宰殺好的野兔、刺猬等,不知是真野味,還是養殖的,總之光看圖片就讓人産生強烈的生理不适。
每一隻動物在市場裡都被明碼标價,一隻活孔雀隻要500元,一根鹿鞭隻要400元。
鐘南山的推測,與疫情爆發初期,病患多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有關。雖然該市場目前已被當地政府關閉,但随着肺炎病例增加,外界再次将焦點對準商販暗售野味的黑幕。以下就是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疾病爆發前的内部照片:
看完下圖你或許能明白
像華南海鮮市場能賣的東西有很多
因為有人想吃
就有人要賣
這就是生意
↓↓↓
武漢野味招牌菜《福壽湯》
吊詭的是,武漢市場監督管理局去年9月還曾對華南海鮮市場展開了地毯式排查,卻“未發現違法經營行為”。
當然,無論官方怎麼定性,肮髒的野味現場買賣是真實存在的。
1月9日,武漢病毒性肺炎病原檢測結果初步評估專家組緊急發聲,将病原體确定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并排除了流感、禽流感、腺病毒、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等呼吸道病原。
“冠狀病毒”的定性,把矛頭指向了“野味”。
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長兼肺部感染研究室主任胡必傑說:“我們其實一知道是冠狀病毒,就懷疑這可能是跟野生動物有關系,從來沒有人去懷疑海産品,盡管那裡是海鮮市場。
“但海産品不太會有冠狀病毒,而是野生動物。”
中國疾控中心的資料也表明,冠狀病毒廣泛存在于野生動物身上。
但這麼多種野味,哪一種才是病毒的自然宿主,哪一種又是傳染給人類的中間宿主呢?
根據武漢衛健委通報,新型冠狀毒的潛伏期較長,尚無法确定病毒宿主。
甚為無奈,卻是實情。
終于,人類又因為貪戀一口本不屬于食物的東西,而食到了惡果;
終于,人類又以為自己親嘗饕餮,卻被饕餮反蝕。
SARS的前車之鑒
實際上,17年前,震驚世界的SARS病毒,其病毒起源也被證實為來自野生動物,與家畜家禽和寵物無關。
據新華社2003年報道,農業部動物冠狀病毒疫源調查組采集了59種動物共1700份動物樣品,主要包括與人類有過接觸或可能接觸的各種家畜家禽、野生動物、水生動物和寵物。專家們從蝙蝠、猴、果子狸和蛇等數種野生動物體内檢測到冠狀病毒基因,已測出的病毒基因序列與SARS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緻。據此,調查組認為SARS病毒或類SARS冠狀病毒可能存在于部分野生動物體内。
同時,研究結果還确定,家畜家禽和寵物中的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群與SARS病毒的基因組群不同。因此,盡管冠狀病毒在家養動物和寵物中有很多種,如豬傳染性腹瀉、雞傳染性支氣管炎、貓傳染性腹膜炎等,但并非SARS的病源。
野味能否交易販賣?
根據我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經營利用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産品的,應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登記注冊,取得相關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審批文件。此外,暹羅鳄、虎紋蛙等9種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穩定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可以憑專用标識出售、購買。
也就是說,從業者首先必須取得相關的售賣資格許可,同時售賣的必須是人工繁育的野生動物物種。
據新京報報道,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一名工作人員稱,目前,對野生動物經營的監管依然存在很大難度,“被售賣的野生動物來源很難确定,是野生的還是人工繁育的,來源隻有經營者自己清楚。”該工作人員稱,如果有人偷着賣,渠道來源就存疑,有可能存在非法獵捕等違法違規行為。有些商家可能存在沒有辦理相關經營利用許可證和養殖許可證的違規行為,售賣野生動物是否經過正規的檢疫系統檢測,是否有相關衛生檢疫部門的許可,也無法得知。
野味食材安全堪憂
實際上,“野味文化”的錯誤觀念在于,有人覺得野味“補”且“鮮”。
據《生命時報》2017年報道,一些地區有吃野生動物的陋習,殊不知,這些“野味”幾乎都沒經過檢驗檢疫,攜帶大量病菌病毒,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還可能引發疫情。
“野味不等于營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營養中心副主任營養師蔣婧接受《河南日報》采訪時表示,一些人認為野味沒有污染,美味滋補。事實上,從現代營養學的觀點來看,野生動物和人工飼養的動物在營養價值上并沒有明顯區别,它們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等的含量上相差無幾。而且,由于受生長環境影響,野生動物肉質成分中肌肉纖維較為粗糙,口感較差,不易被消化吸收,尤其是胃腸道功能差的人食用後還容易腹瀉。
“野生動物也并非綠色食品,食用野味很不安全。”蔣婧說,環境污染也影響到了野生動物,其體内的農藥和重金屬殘留量可以比正常環境中高出數百倍甚至上萬倍,人們一旦食用了此類動物,會對健康造成極大危害。
而一些食用過野味的網友也表示:并不好吃。
目前,已有多省發布官方通告提醒勿食“野味”:
1月20日,吉林省市場監督管理廳官網刊登《關于春節期間食品消費的提示》提到,不食用“新奇”“野味”食物,不吃不常食用或從未食用過的食物,以及易過敏食物;
1月21日,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廣東省消委會也在聯合發的布2020年春節消費提示中呼籲:消費者不要食用野生動物,避免接觸不明來源的病菌;優先選購生鮮上市禽畜肉,不購買活禽自行喂養和宰殺,避免人禽接觸帶來疾病衛生問題;不食用野生蘑菇,避免毒素中毒;
1月21日,《遼甯日報》披露,遼甯省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提醒,盡量不要食用“新奇”“野味”食物,特别是老年人、幼兒、孕婦及抵抗力較弱的人群更需提高警惕。不要采摘、購買、食用有關部門明令禁止、來曆不明的食物。
22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出呼籲:“為了你我的健康,支持禁絕野味市場!”
22日,《澎湃新聞》發布社論:“為了公共安全,必須将野味徹底逐出餐桌,把吃野味當公害來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