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當你胃不舒服時,有些所謂的養胃中成藥不一定适合你!如果你有胃部隐痛,饑而不欲食,或者幹嘔,打嗝,口燥咽幹,便幹結,舌紅 少苔等胃陰虛的表現,那麼像四君子丸、六君子丸、香砂養胃丸等雖然有健脾胃、通氣滞、消食積作用,但是它們并不适合你!
一、治胃和治脾胃,是兩回事!
中醫認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陰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
就是說:
脾和胃雖有各自的功能特點,但是,脾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正常情況下,中焦脾胃作為全身氣機的樞紐,脾氣往上升、胃氣往下降,才能維持氣機的陰陽平衡。
脾胃五行都屬于土,太陰脾屬于陰土,靠陽氣的推動來實現運化功能。而陽明胃屬于陽土,靠胃陰來潤養則胃氣胃火不會燥動。
脾是陰土,容易生濕氣,所以脾喜歡剛燥的能化濕氣的東西。而胃是陽土,容易化熱化燥,喜歡柔潤有滋養作用的東西。
所以,藥物的選擇,也應該順應脾胃的功能特點,如果以脾有濕氣為主,則應以具有升提氣機、燥濕溫化特性的藥為主。如果以胃有火有熱為主,則應以具有甘涼柔潤特性的藥為主。而不是脾胃混治、不分升降、不分涼熱、不分剛燥柔潤。
二、有些中成藥脾胃不分,總體偏溫補!
像四君子丸、六君丸裡面的黨參、白術,雖然有補氣健脾的功效,但是性質偏溫,溫可助熱傷陰,且以健脾補氣為主,幾乎沒有養胃陰之功,所以,胃陰虛的人是不适合的。香砂養胃丸雖然有通氣滞、消食積的作用,偏于治胃,但是裡面的木香,砂仁,白術,半夏,厚樸,豆蔻等都是偏于溫燥的,同樣也會損傷胃陰,所以,胃陰虛證也不适合。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經常喜歡吃一些辛辣刺激的油炸、燒烤的高熱量食物,長期以往會消耗我們的胃陰,出現胃部隐痛,饑而不欲食,或者幹嘔,打嗝,口燥咽幹,便幹結,舌紅少苔的情況,所以,調養胃陰虛證,首先要調整飲食習慣,應當以清淡飲食為主。
對于養胃陰法,清代三大名醫之一葉天士,在繼承醫聖張仲景和脾胃大家李東垣的理論基礎上有所發揮,首先是繼承了張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的熱盛津傷當養胃存津理論,再者,在:“東垣大升陽氣,治在脾也”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李東垣治脾陽的基礎上發展養胃陰理論,提出了脾胃生理功能不同,治法也因不同的“脾胃分治”理論。
葉天士在仲景麥門冬湯的基礎上,精簡優化,創立養胃方。
麥門冬湯出自張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是這樣說的: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仲景的麥門冬湯主治胃津幹枯,虛火上炎,灼傷肺津之肺痿證,有益胃生津,降逆下氣之功。
葉天士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
認為半夏偏于辛燥,易傷胃津; 人參、大棗、甘草偏于壅滞呆補,易滞胃氣;
所以,去掉以上三者。
加石斛代替半夏,甘寒滋潤養胃。
加玉竹代替甘草,通補胃陰。
加扁豆代替大棗,健運中宮。
加沙參代替人參,養陰更勝。
諸藥合用,則于半夏之溫燥,更無參、棗、草之壅補,養陰之力更勝一籌。
玉竹沙參清補而不呆滞,扁豆健脾補氣而不升散,使全方補中有動,更加輕靈。
所以,對于胃陰虛,要避免辛散溫燥對胃陰進行二次傷害,應以甘涼柔潤的藥為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