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4種家庭?曾經看過一個咨詢故事:一個女孩從來不敢穿裙子,也不好意思留長發,她對咨詢師說:“我怕照鏡子,覺得自己好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長大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4種家庭?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曾經看過一個咨詢故事:
一個女孩從來不敢穿裙子,也不好意思留長發,她對咨詢師說:“我怕照鏡子,覺得自己好醜。”
事實上她長得很漂亮,樣子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父母怕她早戀,從小打壓暗示她,你樣子醜,不好看,不要打扮......
這讓我想起知乎上一個很火的帖子:“從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一種什麼感受?”
網友們各自寫道:
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優秀;
說話聲音低,不敢看人的臉;
從來不或者很少拒絕别人;
一直渴望成為那個大家都喜歡的人......
因為自卑,他們不敢向前一步,無論工作還是感情;
因為自卑,渴望别人的認可,渴望更多的好朋友;
因為自卑,内心常常在崩潰的邊緣遊走......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
在兒童的成長經曆中,導緻自卑感産生的原因很多:兒童與成人相比,處于體型和力量上的劣勢;而在兒童之間,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身體缺陷,外貌、體格的差異,兄弟姊妹之間的競争,貧窮,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
沒有人天生自卑,我們的自卑往往來自于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味地打壓
否定孩子
打壓式教育随處可見——
明明孩子考試進步了,卻偏偏要說“你還差得遠呢”;
明明孩子有一技之長,卻偏偏要說“整天正事不幹”;
明明孩子考了第一名,卻偏偏要說“你是瞎貓碰上了死耗子”。
.......
很多家長如此笃信這一套教育方式,覺得隻有這樣孩子才不會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就飄了。
但問題是,如果對孩子的任何成績都是否定、打壓的姿态,那麼孩子收到的就是負反饋,自尊心受挫,長此以往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
哪怕做出了莫大的成就,也無法得到身邊最親的人的肯定,這種感覺想必是十分令人絕望而心碎的。
知名演員、導演姜文在某次訪談中曾經提到過自己的母親,她是一個十分難以取悅的人。
那時候姜文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媽媽看了一眼錄取通知書後,就立馬扔到了一邊,轉過頭來斥責姜文沒有把衣服洗完。
姜文說:
“終其一生也沒能得到母親的一句誇獎,這是我人生中最遺憾最難過的事。”
何其心酸!
盡管長大了的他們事業有成,但心中始終有一塊無法填補的空洞,這裡本應是家人的肯定與贊許所帶來的力量。
但很可惜的是,他們并沒有得到這股力量,反而是在成長的旅途中孑然一身。
午夜夢回時,也依然會失落抱憾。
更值得警惕的是,大多數長期處于低自尊狀态下的孩子,根本無法取得像姜文這樣的成就。
一個從小活在負面、壓抑的話語體系裡的孩子,也習慣了自我否定,降低自我認同感,變得消極自卑,缺乏自信。
自尊心是一個人的内在驅動力,如果家長忽視孩子自尊心的建立,那麼孩子也難有成就。
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曾經說過過這樣一句話: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别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于成人的評價”。
确實如此。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他們會為了一個獎賞而拼盡全力,也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話而心灰意冷。
過度在意
他人的評價
随着年齡的增長,一些孩子漸漸地對于别人的評價十分敏感:
“我的朋友喜歡和我玩嗎?”
“我的老師重視我嗎?
“我能給他們留下個好印象嗎?”
“我是不是不夠好?”
為了獲得認可,他們會傾向于在别人面前調整自己的行為,很多事情根據别人意見行事,慢慢地,就産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朋友的女兒是個敏感的孩子,常常因為身邊人的一句話而不開心。
同學嘲笑她手工做得不夠好,回到家,無論爸爸媽媽怎麼哄,女兒也不願意再玩手工遊戲了;小區朋友開玩笑說:“你這條裙子不好看!”第二天,女兒就絕不會再穿這件衣服去上學。
朋友擔心,孩子未來會深深地陷入情緒内耗中。
像這樣的孩子,自信與自卑,似乎完全取決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原因在于孩子的自我接納出了問題。
當孩子無法接納自己的時候,他隻有向外尋找存在感和價值感,一旦發現别人對自己印象不好,便開始自我攻擊,認為自己很糟糕。
自卑,有時候就是一種自己讨厭自己的情緒。
而所謂的自我接納,就是欣然接受現實自我的一種态度,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所有特點,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不會因為别人的評價,而削弱個人價值。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對于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
一個不愛自己的小孩,可能永遠都走不出自卑。
永遠在比較
傷害的是孩子
一位媽媽在後台留言說: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一個比較黑一個比較白,出去别人都會說。小孩比較在乎自己黑,可出去經常有人說,請問我該怎麼處理?有什麼好辦法?
這樣的場景也是我們常見的。
在外邊,總是有很多大人喜歡将孩子進行比較:
你家孩子長得真高!你看我們家的就不行!就是不長,唉……
你看這個孩子真白,皮膚好,遺傳了媽媽的,還是爸爸的呀?
那個孩子成績好,總是考高分,這個就一般般了……
有的孩子好像很不在乎,而有的孩子當時就會有很強烈的反應。這跟孩子内心的自我認同感有關。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很好,在父母那裡得到了足夠的認同和愛,他們不會太在意,也會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是經常被父母否認的,自己也是自卑的話,那這樣的對比會加深他們的這種負面評價,會進一步否認自己。
圖片來源:電視劇《沒有玫瑰的花店》
所以,總結一下,這幾個行為,更容易造成孩子自卑:
首先就是對比,其次是父母過高期待,另一個就是否認。
其實這幾個行為是有關聯的,你會發現,很多父母就是把這些行為組合在一起。
我們看看這個情況,就能感受到:
那次我帶兒子在商場裡玩,他想玩挖掘化石,于是就在那個店鋪裡玩。
旁邊來了兩個女孩,然後也開始玩了起來,媽媽在一旁看着。
一會兒媽媽就着急了:
「你要這樣挖,不要一點點的,可以用力敲!」
「為什麼你們就不能效率快一點,媽媽回家還有事。」
一個女孩用力地敲打着,挖開了一大塊。
「你看妹妹,多厲害!」她跟另外一個女孩說。
「你這麼小心幹嘛,不會壞的,總是這麼膽小,還是姐姐呢!」
我看到這個被媽媽訓的姐姐在撅着嘴聽批評,而妹妹已經挖得差不多了,媽媽又開始說姐姐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白色之春》
旁觀的我們,能看到媽媽在對比着兩個孩子,而且否認了姐姐的「小心」,覺得膽大的妹妹更厲害一些。
媽媽肯定是期待姐姐比妹妹更懂事、各種表現更好一點,畢竟是老大嘛!
可這些行為,如果沒有注意,隻會造成姐姐自卑——覺得自己不如妹妹那樣被媽媽認同和喜歡。
父母從小喜歡比較,孩子的一生都在尋找競争對手。
這場競争中,不管他們輸了還是赢了,最終的結果,都是輸得一敗塗地。
因為競争對手根本不存在,唯一的敵人,就是我們“弱小”的自己。
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有可能被自卑困擾。
如果得到了正确的引導和對待,反而能激發孩子去行動,想着去減輕自己内心的自卑心理。而這個行為就是追求優越感的過程。
因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自卑情結的。
所以不要覺得自卑是一件多可怕的事,處理得當,也能催人奮進。
圖片來源:電視劇《隐秘的角落》
每個孩子的内心都有一個自我評價表。
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他們給自己打分,比如自己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不擅長。
周邊的人怎麼看我,我又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
而這評價的結果,深受父母的行為影響。
隻有父母給孩子認可,看見孩子的内心,他們才能與自己真實的自體對話,看到真實的自己。
自信的孩子,是在愛的環境裡,自然流露的結果。
匮乏的愛,會導緻自卑。健康的愛,才會讓孩子自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