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皇五帝時期人們的辛苦經營,生産力重要得到了一定提高。但自然界的洪災時刻威脅着人們的生活。為了治理洪災舜啟用了鲧的兒子禹。
相傳大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間三過家門而不入,帶領人民經過13年的治理,終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因為禹治理洪水有功 ,帝舜晚年将王位禅讓給了禹。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以陽城為都城。夏建立後,大禹在塗山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讨自己的過失,争取到了諸侯的支持。史稱“塗山之會”,史書記載“禹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塗山大會之後,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準備将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為免諸侯責備,大禹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哪一州所貢之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并将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異禽獸、神怪等一并鑄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種是神,哪一種是奸。後鑄成了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借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禹繼承了天子之位後推薦了臯陶為後續繼承人,但是臯陶死的比較早于是又舉薦了益為繼承人,但是禹死之後由于益從政時間倉促,天下還不大認可。所以,“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離開了益而追随夏啟——禹的兒子。由此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禅讓制變成了世襲制。
也有另一種說法,禹其實有把王位傳給兒子的想法,但是礙于當時禅讓制的傳統形勢,不好明說。于是表面上選定伯益當自己的繼承人,實際管理的時候卻安排啟和啟的親信。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禹帝去世後,夏啟才有足夠的資本,堂而皇之的當上天子,把伯益這位名義上的正統繼承人拉下馬。根據《戰國策·燕策》記載:“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
其實随着生産力的發展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剩餘的産品增多後,氏族部落首領自然會想方設法把這些财富留給自己然後傳給後代。這些小的諸侯國認可禹傳到啟這種做法,也是為了自己将财富傳給後代時有一個正統的說法。
随着财富慢慢的集中到統治者手中,貧富分化加劇,于是産生了階級。被統治階級要反抗,統治階級自然要鎮壓,鎮壓的手段就是軍隊、監獄,這些暴力機關。在這個基礎上于是國家就這麼産生了。
啟繼位後世襲制代替了禅讓制,夏王是最高統治者。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官職。地方上除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外,夏朝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治。
夏朝最後一個王桀,暴虐無道并以天上的太陽自居,認為自己惠澤天下,面對他的暴政,老百姓詛咒道:“時日曷喪,吾及汝偕亡”——即使你是天上的太陽,我們甯願與你同歸于盡!于是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領湯的率領下讨桀,在鳴條大敗夏兵,把桀流放到了南方,夏朝就此滅亡。
河南洛陽偃師二裡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址
滔滔黃河水,一刻不停歇,夏朝滅亡後,商朝登上了曆史舞台開始了他的時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