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輸血反應分類》标準将于 2019 年 4 月 1 日起開始施行,新标準中,輸血反應的界定、分類、輸血注意事項等有哪些新的變化?看看下面的内容~
輸血反應有哪些?臨床護理人員都耳熟能詳,張口就來:
發熱反應、過敏反應、溶血反應、大量輸血引起的循環負荷過重、出血傾向、枸橼酸鈉中毒反應、空氣栓塞......
那麼,什麼是輸血反應?急慢性輸血反應是怎麼區分的呢?大家搞清楚了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 2018 年 9 月 26 日頒布了新的《輸血反應分類》的标準,要求2019 年 4 月 1 日起開始施行。
本标準适用于全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輸血反應診治與報告統計,同時為衛生行政部門管理督導與評審提供依據。
作為臨床護理人員,咱們應該充分了解并掌握新的衛生行業标準,首先我們來看幾個相關定義:
1
相關界定
輸血反應:也叫輸血并發症,是指與輸血具有時序相關性的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的原因可能是不良事件,也可能是患者與所輸注血液相互作用。
急性輸血反應:也叫速發性輸血反應,是指發生在輸血過程中、輸血後即刻至輸血後24 h 内的輸血反應。
慢性輸血反應:也叫遲發性輸血反應,是指發生在輸血結束後 24 h 至 28 d的輸血反應。
其次我們再了解輸血反應的分類:一類是輸血傳播性感染;另一類是輸血非感染性反應。
2
輸血反應分類
1.輸血傳播性感染
如下圖所示:
2.輸血非感染性反應
總之,新的輸血反應分類更加細化,對于輸血患者的病情觀察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衛生行業标準,進一步強調了輸血注意事項。
3
輸血注意事項
1.全血和成分血出庫後,應在 4 h 内完成輸注,不應再進行保存。
注:本标準給出的明确的輸注時間要求,不同于原來第六版《基礎護理學》中界定:紅細胞輸注時間一般不超過 4 小時,洗滌紅細胞必須在 24 小時内輸用;血漿盡快輸用;白細胞、血小闆等,必須在 24 小時内輸入體内。
2.輸注速度宜先慢後快,起始的 15 min 慢速輸注,嚴密監測是否發生輸血不良反應,若無不良反應,以患者能夠耐受的最快速度完成輸注。
患者能耐受的最快速度,我院遵循的标準是根據患者病情、年齡、血液成分調節滴速。
輸血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尤其是嬰幼兒、意識不清、全麻、用大量鎮靜劑等不能表達自我感受的患者。
3.除生理鹽水外,血液制劑中不得添加任何藥物。
4.血液置換、大量輸血及患者體内存在具有臨床意義的冷凝集素時,宜進行血液加溫。血液加溫宜采用專用血液加溫儀。
注:本标準中明确指出的特殊情況下宜用血液加溫儀進行加溫,不同于原來第六版《基礎護理學》中界定:庫存血不能加溫,需在室溫下放置 15~20 分鐘後再輸入。
封面圖由重慶市璧山區人民醫院胡悅建提供,圖文無關
來源:護理時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