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憫農古詩鋤禾日當午兒歌

憫農古詩鋤禾日當午兒歌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7 21:59:26

文/漁歌子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王國,古代詩歌堪稱國粹。走進美麗的中國古詩,意味着走進了一個美的世界,開啟了發現美、欣賞美的心靈之旅。

進入三伏天,每天烈日炎炎,四十度左右的高溫下,正适合我們學習李紳的《憫農》,從中體會農民的勞作之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憫農古詩鋤禾日當午兒歌(家長國學堂古詩)1

憫農

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疏譯]

農夫在正午的烈日下揮汗鋤禾,

滴落的汗水滲入了禾下的土地。

有誰知道我們盤碗之中的餐飯,

每一粒都來自農夫辛勤的汗水。

[解讀]

三伏天在每年的農曆小暑和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最為郁熱的一段日子。三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初伏和末伏各10天,中伏則10天、20天不等。今年是7月17日入伏,8月25日出伏,也就是說,有40天考驗我們的好日子。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今年這個暑期,兒子所在的足球隊每天繼續訓練,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兩個小時左右,在太陽底下對抗訓練或比賽,也難為了這些小家夥。最近又去東方綠舟集訓比賽,正趕上每天四十度的高溫天氣,直接把一個個都曬成了黑猴。兒子訓練回來,大汗淋漓,進門就嚷嚷熱,我讓他先洗把臉降降溫,然後跟他聊聊天,從精神上消消暑:“其實你們并不是最熱的,馬路上的交警和環衛工人,哪一個不是站在沒躲沒藏的烈日下呢。你不知道在咱們老家,現在正是鋤地的時候,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太陽底下拉着大鋤鋤地,那才是最累最難受的時候……”

鋤地,是我多年前每年夏天的必修功課。一放暑假,進入伏天的首要任務,就是扛起大鋤去鋤玉米。其他的谷子之類也鋤,但勞累強度太低,不值一提。鋤玉米的時候,玉米稈子一般已經長到一米左右甚至過胸齊腦袋之高,人要站在兩行玉米中間,把中間的土一鋤一鋤往後拉,往兩邊甩,堆到兩邊的玉米根部,起加固穩定作用;中間的土要松掉,并拉出一條溝來;地裡的草都要鋤掉,大的還要用手拔起來甩掉土扔到一邊。鋤地的時候,不是向前走,而是倒退着走,以保證鋤過的地方不被踩得闆實。雨天是不鋤地的,最理想的鋤地日子,是大晴天,烈日當頭,因為這樣的天氣鋤地,才能保證大多數鋤起來或拔起來的雜草被當天曬死。你可以想象,在悶熱而潮濕的玉米地裡,弓着個背,撅着個屁股,左一下右一下地揮舞着大鋤,一步一步倒退着走,渾身冒汗,頭上的汗水滴答滴答往下流,那滋味,活脫脫就是《憫農》裡“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翻版。想透徹地理解這兩句詩,根本不必多話,隻需要扛上大鋤到太陽底下的田裡走一遭,就深入骨髓,終身難忘。

當年我鋤地的時候,曾經問過媽媽一個很幼稚的問題:伏天裡這麼熱,幹嘛不前不後非得在這個時候鋤地?早點或晚點不是都好受些?媽媽對我說:“伏天裡幹活,人是難受,但是對莊稼好呀。有句老話:頭伏鋤地一碗油,二伏鋤地半碗油,三伏鋤地沒了油。所以想多打糧食,就得搶在頭伏和二伏前把地鋤完。”原來“鋤禾日當午”,也是為了搶節令。

唐朝詩人李紳,曾經做過宰相,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他寫過兩首名詩《憫農》,卻幾乎舉世皆知。我們今天所學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其中之一。前兩句寫烈日下農民鋤禾的辛苦,雖然我們現在許多人遠離農田,沒有鋤地的體驗,但經過我上文不厭其煩的介紹,想必大家已經了然;後兩句實際是個反問:普天之下,每天誰都端碗吃飯,但是有誰清楚地知道,我們碗裡盤裡的糧食,每一粒都凝聚着農夫的辛苦呢?

反問意味着否定,意味着批評。李紳所在的中唐,已經是唐朝盛極而衰後的下坡路。經過安史之亂之後,社會的貧富分化更嚴重,奢靡之氣更強烈,在這樣的環境裡,有多少人知道稼穑的艱難,黎民的疾苦?也隻有李紳這樣出身貧寒的詩人,才會關注農夫的艱辛,以及背後隐藏着的國家氣運變化。因為這兩首詩,李紳在當時就被稱為“憫農詩人”。事實上,也正是這兩首詩使其青史留名。

在農耕社會裡,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農民是國家的基礎,但農民經常是盤剝和欺淩的主要對象,“士農工商”,四民之中看似農民地位不低,但一個“憫”字,暴露了農民的真實生存狀态;而一個國家真到了這個時候,已經走到了懸崖邊上。

現在呢?雖然人類現在已經進入後工業時代,但中國本質上還是一個半農半工的社會,在當今中國,我們是已經超越還是仍然處在“憫農”的水平呢?

家長國學堂,細品國學滋味,同享傳統文化,與愛好傳統文化和追求人文精神的家長朋友一起,每日花幾分鐘時間,學一點傳統國學,點點滋潤,日日更新。

歡迎訂閱微信版“家長國學堂”,jzgxt2014。周一學漢字,周二學對聯,周三學詩歌,周四學蒙學,周五學經典,周六學家訓,周日休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