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剛畢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麼辦

剛畢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麼辦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5-11 05:39:41

剛畢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麼辦(我給自己找了五份)1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五環外OUTSIDE,作者 |鏡子,編輯 |張假假

現實和理想之間是否有通道?

出爐于疫情時代的年輕畢業生們,大半在激情内卷,小半忙着整頓職場,餘下的已經步入職場倦怠期。

所謂職場倦怠,大緻表現為每個工作日醒來都要經曆一輪“為什麼要上班”的靈魂拷問,就算對付簡單工作也總感覺精疲力竭。

平日表達倦怠時,他們能洋洋灑灑列舉出上百個不上班的理由,把抗拒寫在臉上,盡情标榜佛系、躺平,和擺爛。

決心對抗倦怠時,他們卯起的那股勁兒又往往等量齊觀,既敢于舍棄一份足夠光鮮的高薪工作,轉身奔向未知領域,也能拿出底氣構築副業,打下一片不輸于主業的江山。

他們不被傳統觀念規訓,追求自我認同和深層價值,不熱衷職場亮劍,但積極擁護自由與理想。

好在,真實職場與理想工作之間,還能架起無數條自由軌道。

北大學商科,畢業做電影

會議室溫度逼近30度的那一刻,呂瑤辭職的迫切程度達到峰值。

盡管時值寒冬,但這個朝南的房間早就開足了暖氣。正午陽光徑直穿透落地窗,和三盞發燙的射燈光線達成合縱,烘烤着白闆上書寫的戰略框架、各種字母為縮寫的營銷策略、以及呂瑤和另外4名同事的名字。

“就像5個人被放在油鍋上煎的感覺”,23歲的呂瑤形容。

不過她也不能确定,當時覺得煎熬的到底是在場所有人,還是隻有她自己。畢竟公司裡的确有很多真正關心商業法則,真心喜歡咨詢行業的人,而她不在此列罷了。

剛畢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麼辦(我給自己找了五份)2

呂瑤透過會議室落地窗看到的風景

外界看來,她是從北大光華畢業的金融高材生,是上海一家頂級咨詢公司的新生代精英,走訪服務各大跨國企業,職場規則熟稔于心。但在30度高溫的催化下,她對眼下這份高薪又體面的工作徹底失去了興趣和耐心,隻是想逃。

倦怠感已經潛伏太久了。

剛上大一時,呂瑤周圍的同學就紛紛投向目的性極強的實習生活,從高盛到摩根士丹利,想盡一切辦法往簡曆上鍍金。

“那時大家不知道自己是誰,但所有人都覺得某個東西是最好的,就會被帶着走。”呂瑤也來不及質疑,很快跟上節奏,穿梭于各大投行、VC,加入埋頭往塔尖攀爬的那撥人。

動搖因素在于,除了金融學,呂瑤還輔修哲學。前者追求“投入産出回報最大化”,後者關心“事物意義”,兩種價值觀在她腦海裡來回打轉,迫使她在被現實競争環境塑造的同時,不斷回頭自我審視。

這種審視由淺及深,在她真正踏入職場後變本加厲。

在簡曆和面試中盡可能将自己描述成符合職位的形象,說服客戶相信自己已經窮盡所有努力拿出了最好方案,穿着并不舒适的西裝在公司加班到淩晨4點,讓自己的談吐姿态看起來“特别像一個精英”。

職場表演動作越熟練,她越感覺失真。像一輛懸浮列車,雖然高速運行,卻無時無刻不和這條軌道極力對抗。

今年過年,呂瑤因疫情沒法回家,便跟着一家電影工作室去到廣州,在一間足夠便宜的青旅住了整個禮拜。那些夜晚,她躺在不算柔軟的床闆上,開始盤算,如果就住在這樣的地方,一天隻要50塊,根本不需要勉強自己賺那麼多錢。

最現實的顧慮釋然後,辭職的主意就被打定了。

辭職後,呂瑤計劃去國外學電影。申請留學這段時間,她做策劃,搞影展,為“新亞洲影志”公衆号撰寫推文,用以填補日常開銷。

起初,這隻是作為她職業空檔期的一個最簡單,也最趁手的謀生手段。不久後,她寫作時越發覺得流暢,開始将那些積攢在手機備忘錄裡的小想法釋放,發散為更完整的文章,不定期發表在公衆号上。

這件隻需要一根網線、一台電腦就能撐起的事情,逐漸成為承載她個人表達的媒介,而工作方面的直接反饋,也刺激她恢複了真情實感的能力。

剛畢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麼辦(我給自己找了五份)3

呂瑤寫的公衆号文章得到UCCA的數次誇獎

她寫的公衆号文章好幾次被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轉載、誇獎時,以及嘗試寫的劇本通過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初選時,她都會發自内心地開心。而劇本被直白批評,她也會受到最直接的情緒沖擊。

要知道,所有外界評價在上一段工作中已經失去存在感。“以前就算被指責,也總像隔着一層,被很鈍的東西碰了一下,”呂瑤坦言,“那種批評隻會讓我不舒服,但不會讓我感覺自己真實的部分受到損害。”

我問,現在的工作環境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她說,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抽煙,煙味聞着頭疼。

實際上,相處沒多久,呂瑤就對這群大多從普通學校畢業,或很早就不上學的人們就完全改觀。他們真實,工作中很少有“表演成分”,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被外界的世俗标準套牢。這些正是呂瑤所向往的。

剛畢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麼辦(我給自己找了五份)4

呂瑤經常分享自己為影展寫的公衆号文章

我們聯系那天,她終于要啟程出差,和團隊從廈門自駕到西安,途經四五個城市,同合作方敲定影展事宜。

“你對于接下來這趟旅程是不是很興奮?”我最後問道。

“對對對。”她語速加快,緊接着長舒一口氣。

仿佛我倆這才聊到正題。

别人在群裡聊天,我用群聊養活自己

邱甜,1997年出生,聲如其名,開口就是甜妹一枚,骨子裡卻比誰都要強。

如果你問她做過幾份副業,她會用細軟聲線為你一一列舉:連載網文、社群運營、公衆号投稿、漫畫策劃……要是學校裡25塊錢每小時的勤工儉學也算在内,那麼至少五份打底。

邱甜是個普通姑娘,典型的外柔内剛,雖是家裡老幺,卻從不曾躲在父母和兩個哥哥的庇蔭下,剛上大學就四處找尋經濟獨立機會。

别人窩在宿舍打遊戲,她去圖書館勤工儉學。别人躺床上追劇,她連載網文拿到全勤獎。别人在微信群嬉笑聊天,她早就通過微信社群賺足生活費,6個月之後,又存下學費。

最重要的是,當她深陷2020年疫情籠罩下的畢業困境時,恰好是當初那份社群運營工作破了局。

邱甜原本在大學主修檔案學,可她不喜靜,安穩的圖書及檔案管理工作到始終沒能成為她的夢中職業。大一大二空閑時間多,她奔忙于不同類型的線下實習,過濾合适自己的發展方向,大三課程緊了,便開始搜尋線上機會。

線上社群運營是她最感興趣的方向之一,起初卻給她來了個當頭棒喝。

她喜歡社群活動設計,曾以為隻要活動足夠有趣,再複雜也會有人買單。她錯誤評估社群活動轉化率,以為自己投入的越多,社群裡的參與意願自然就越高。

在一次大學生線上社交活動的運營推進中,她花了一個多禮拜的時間和團隊溝通方案,團隊裡的夥伴經驗也更豐富,每次打回來的修改批注至少是30個起步。“疊代了4、5個版本,最後定下來的方案,相當是我披荊斬棘解決了上百個内部反饋的成果,打磨那麼久,多少還是有自信的。”邱甜說。

晚上10點,邱甜盯準大學生最活躍的時段,将經過悉心打磨的話術和物料發在微信群裡,期望至少能吸引來40名參與者。然而,耐心等待了一個多小時,後台仍然隻能刷出3條報名信息,她開始感到不妙。

“當時有兩個群,通知群和聊天群。當我們還在自欺欺人地以為大家沒留意群消息時,聊天群裡瘋狂跳出的99 一下戳穿很多問題。”

現在回看,那幾乎是她僅憑一腔熱血争取到的機會,而過度的熱血和想當然的自信,注定要給那個未出茅廬的孩子澆一盆冷水。

剛畢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麼辦(我給自己找了五份)5

邱甜曾負責運營的一些微信群

同樣的事情也曾發生在漫畫策劃上。邱甜和廣州一家漫畫公司合作時,提交過一份自認為設定足夠創新、劇情流暢合理的策劃,卻沒能得到編輯的正面反饋。她不解,但還是學着轉換思路,以研究視角去理解市場、收集了解用戶需求,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其實無法代表大多數。

“社群運營和漫畫策劃,算是我用戶思維的萌芽。”如果你向今天的邱甜提問,她會用細軟聲線輸出一連串互聯網話術,隻是相比生搬硬套的其他人,她早就用數十個落地項目檢驗過這些看似虛晃的方法論。

2019年大三暑假,邱甜拒絕了一份大廠的offer,誰曾想随後的秋招不盡人意,次年春招又撞上了突如其來的疫情。擅長做實事,卻總在面試時腦袋空白的她,第一次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産生不安。

幸運的是,2020年4月底,之前做微信社群運營的合作公司找到邱甜,邀請她加入。大學四年熬過的夜,改過的方案,不斷修正的策劃書,一下子轉化成最現實的回報。

剛畢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麼辦(我給自己找了五份)6

除了做社群運營,邱甜最近還在學習商業插畫

如今,邱甜仍然留在這家公司,做文娛研究及創新項目運營,同時保留了做副業的習慣,一邊學習商業插畫課程,一邊繼續給公衆号投稿。

對邱甜來說,做副業更像是增加一種職場主動權。她時常意識到,正是當初運營社群、策劃漫畫展那樣的經曆,才讓她後來的職場道路變得足夠遼闊。

上班是甲方總監,下班是乙方編輯

從藝術學院學來的本事,98年的小冉算是用到家了。

碩士還沒畢業,她就給自己構建了多重身份:白天是一家本地品牌的設計總監,下了班化身公衆号全能編輯,最近還在搗鼓視頻号,打算趁着風起,打造屬于自己的IP。

起初,我對她駕馭這些角色的能力将信将疑,後來才發現,如果聚焦同一領域,那麼多重身份的往複轉化,反而能為每份工作帶來相得益彰的效果。

而且一旦把握住了分寸,還會變得有趣起來。

為樹立威信,小冉在公司閉口不提自己研究生在讀的事實,要是被他人問及年齡,張口就是足以令人信服的30 。本科四年在市電視台實習的鍛造磨煉,本就讓她看起來淩厲成熟,對任何設計物料的吹毛求疵,更讓公司新人懼她三分。

直到有天,我們同行出差。高鐵上,她接過一通電話,立刻拿出電腦改稿。

“既然你能對乙方的處境感同身受,為什麼還要做一個咄咄逼人的甲方?”我十分好奇。

“正因為我也是乙方,所以才能最大程度判斷需求的可行性和落地價值。”她回答,“不講道理的需求我從來不提,但我知道有些好東西,确實可以通過一次次施壓改出來。”

相對應的,她有辦法在學業與全職工作之外再代運營一個藝術類公衆号,一方面基于專業積累,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她對甲方每一輪反饋的精準理解。對立視角的靈活轉化,直接減少了不必要的溝通成本,将她的精力消耗降到最低。

“甲方說我是最讓他們省心的公衆号編輯,我沒告訴他們,這對我也是一份省力又掙錢的好活計。”

剛畢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麼辦(我給自己找了五份)7

小冉代運營公衆号,負責從内容、排版到粉絲運營的全部工作

聊到最近起風的視頻号,她給我描述了她想做的民俗攝影内容,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說着說着,又拾起那套媒體人的架子,分析傳播模式、增長邏輯和項目價值。

我心想,“無意義感”、“倦怠感”之類的困擾也許永遠不會出現在她職業生涯中。看起來,就算是同一個圈子,甚至同一個平台,也能無數次激發她對自我價值的再創造。

架起自己的職業軌道

“倦怠”一詞在1974年被提出,最初被定義為“動機或激勵的消失”。而職場中,這種“消失”可能來源于對當前職業價值觀的不認同、人際關系的疲憊感、工作掌控權的缺失,又或是物質、精神上的回報不足。

在疫情、裁員、内卷等多重因素疊加的時代氛圍中,四處彌漫着職業倦怠感,到處有人宣告開擺,叫嚣這是最壞的時代。

但你看,呂瑤勇敢跳出了世俗劃定的高速軌道,登上能嗅及人情冷暖的公路旅程;邱甜還在堅持挖掘自我的多元可能性,擠出時間學習插畫和心理學;小冉不甘躲在同一座井裡發呆,盡可能發揮創造力,往擅長的舊圈子裡寫就新故事。

對她們這樣的大多數人而言,至少互聯網平台能提供的職業價值是觸手即可的。

就像微信社群仍舊承載巨大的私域流量價值,視頻号不可小觑的裂變傳播潛能,公衆号影響力依然在滲透10億人們的生活。

微信作為一個小小的工具,可以成為你躍向新領域的職業中轉站,也可以作為陪伴你尋找自我、輸出自我價值的長期價值出口。

從真實職場與理想工作的途中,每個人都可能感到倦怠。但不必唏噓,你我總有辦法架起一條最适合自己的職業軌道。

*文中呂瑤、邱甜、小冉均為化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