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最大的失敗是對孩子教育的失敗

最大的失敗是對孩子教育的失敗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18 21:22:20

最大的失敗是對孩子教育的失敗(是什麼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走得戰戰兢兢)1

一位網友吐槽說,生孩子之前,無論你有多麼大大咧咧,活得多麼潇潇灑灑,一旦你有了孩子,你都會有顆“玻璃心”。

我們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走得戰戰兢兢

都是第一次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好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走得可謂“戰戰兢兢”:

孩子還在懷胎十月的階段,我們就要給孩子來上點胎教音樂,再聽上百餘首唐詩。曾在網上看到,孩子還未出生,媽媽就發日志打卡孩子已經聽了600首唐詩了……。

未上幼兒園時,就要擔心孩子上什麼樣的幼兒園,有的地方一個幼兒園一年就要五萬多的學費。

幼升小,又要擔心能不能上了重點小學;等上了中學,又要擔心能考上什麼樣的大學。數萬的陪讀花費在所不惜,一套百萬以上的學區房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萬一學校教育的内容不夠,該怎麼辦?在學校教育之外,是不是該給孩子上上補習班?

這是雙減之前部分家長的真實寫照。

孩子一次成績不理想——這樣下去可怎麼辦?焦慮

孩子玩遊戲——玩遊戲壞眼睛了怎麼辦?癡迷遊戲不學習怎麼辦?焦慮

孩子叛逆、不聽話——這孩子到底随誰?咋這麼不聽話。焦慮

孩子不願意上課外班——别人都上,咱不上怎麼能行?焦慮

總之,不等孩子到達學校教育的終點,焦慮總是不能停。

從二十一世紀初到現在,二十年的時間,普通家庭用于撫養孩子的時間、放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和投入的金錢就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我們一些父母的教育理念幾乎可以概括為:時間要長,花錢要多,知識要足,情感要真。總之,高度重視才是王道,情感上焦慮才是常态。

“家長疲于奔命,孩子筋疲力盡”,教育焦慮的背後,犧牲了所有閑暇時間,生活節奏如同“狂暴的旋風”,大人孩子都毫無喘息的空間。

這種極端的教育方式,在殚精竭慮、無微不至、精疲力竭地花光所有力氣去安排孩子的生活後,結果卻沒有向着父母所期待的方向發展。

一位初中的孩子如是說:媽媽認為,我如果想要以後有一個體面的工作,能夠自食其力,那麼我就要完全配合他們的安排。

在這種焦慮式教育下,這些孩子俨然成了父母們達到某種目的的學習工具。

最大的失敗是對孩子教育的失敗(是什麼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走得戰戰兢兢)2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立删

我們傳承了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正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今天,看到有網友在吐槽:現在的家長啊,變成大人以後,就全然忘記自己也是從小孩子長起來的。最終成為了自己曾經最讨厭的大人的樣子。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淘氣、調皮、逃課,不好好學習,父母生氣、唠叨,甚至挨打,經常氣得父母幾天都吃不下飯。

轉眼十幾年過去了,我們長大成人,為人父母,我們傳承了父母的衣缽,用同樣的教育方式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正是這種不理智的傳承,導緻孩子壓抑、叛逆,越來越不聽話,我們正在錯誤的教育路上越走越遠。

這些孩子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困惑:我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不知道我除了學還能做什麼?

最大的失敗是對孩子教育的失敗(是什麼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走得戰戰兢兢)3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立删

是什麼引起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戰争

由于父母和兒童生活在不同的心理世界裡,彼此都不理解對方,所以父母與兒童的“戰争”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許多父母是真正的自我中心主義者:一切從自己出發,用自己的标準評判孩子的行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隻要孩子的所作所為不符合自己的标準,就是孩子的不對,就呵斥、就限制。孩子便失去了美好的童真和鮮活的童年。

小東是一位五年級的男孩,從小酷愛研究編程,可媽媽卻認為編程一直要接觸電子産品,對眼睛不好,于是堅決不讓孩子接觸手機、電腦等電子産品。

于是,母子之間的明争暗鬥便開始了,孩子一有機會便騙媽媽說從手機上查知識點,其實私下裡在手機上搜索編程的相關資料,有時甚至趁家人淩晨熟睡的機會偷偷看手機,被媽媽發現後便免不了一頓臭罵。

就這樣,孩子在夾縫中學習編程知識,年僅十來歲的他就能夠獨自寫出一些遊戲小程序,遊戲設計之巧妙、畫面布局之精美令人歎為觀止。然而,媽媽看到後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一句話:不能接觸電子産品。

當問及最盼望的事情是什麼時,孩子天真地說:最盼望的就是媽媽不在家,自己能好好地鑽研一下自己心愛的編程。——真是令人心酸唏噓。

如果給他足夠的發展空間,這個孩子或許将來能成為編程天才、IT精英。然而,在媽媽這種專制的教育背景下,一味地讓孩子學習書本知識,孩子滿腦子都是自己喜歡的編程知識,把大半時間都投入到和媽媽的鬥争中,他又如何能學得進去?如何能提高成績?

為了孩子的成績和父母眼中的成功,一些父母不惜犧牲孩子的運動、友情、個人探索和課餘活動時間,讓孩子們投入到作業和練習。殊不知,他們犧牲的這些恰恰就是構建一個人内心和靈魂的基石。

當孩子符合成人的标準,成為“小大人”時,孩子便失去了個性,從而也就失去了人生成長中最重要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最大的失敗是對孩子教育的失敗(是什麼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走得戰戰兢兢)4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立删

把孩子的童年還給孩子,讓孩子釋放天性、展翅高飛

有人把這種焦慮式教育的原因總結為劇場效應: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衆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于是,周圍的人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後全場的觀衆都從坐着看戲變成了站着看戲。

焦慮式教育似乎成了當代多數父母的通病:看着别人家孩子學習好,總愛問問别人用了什麼巧妙方法。看到别人家孩子上了補課班,自家孩子沒上就揪心得晚上睡不好覺。

可是不知道廣大家長想過沒有?孩子的性格、基礎和興趣千差萬别,别人家的巧妙方法在自己家孩子身上靈驗嗎?别人上的補課班适合你家嗎?

我多次提到的鄰居家小偉的媽媽,在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不焦躁、不氣餒,她始終相信一句話:“教育就是長跑,誰笑到最後才是真英雄!”

她信奉欣賞式教育:每每孩子取得一點點進步,媽媽就會把孩子緊緊抱在懷裡,對孩子豎起大拇指。在村裡,談論起自己的孩子,小偉的媽媽總是信心十足的和鄰居們說:我家孩子,學習努力、聽話懂事、有孝心,行!

面對如山的家庭重擔,她始終面帶微笑、勇敢承擔,她用自己的任勞任怨、擔當盡責、孝順賢惠和身體力行,引領着孩子一步一個腳印,走進了北大的校門。

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我家孩子的成長故事。

前幾年,我家孩子酷愛玩遊戲,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亦樂乎。起初,我和絕大部分家長一樣,也曾經憂心忡忡、不知所措,也曾經采取過呵斥、打罵、搶手機等措施加以制止,然而收效甚微,甚至孩子把玩手機從地上轉為“地下”,和家長玩起捉迷藏。

經過一次次激烈的較量,慢慢冷靜下來後,我意識到硬來是行不通的。為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我便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研究和探索。

在一次學習讨論中,我突然深受啟發:孩子喜歡遊戲,我何不讓他學習遊戲編程呢?當他搞明白網絡遊戲是如何被開發者在後台開發出來的時候,他或許就不會那麼癡迷了。

孩子自從學習遊戲編程後,從來沒有叫過苦、喊過累,總是嫌老師安排的上課時間短。

去年報名參加了全國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賽前一周,和老師吃在一起、學在一起,整整一周連軸轉,人家樂在其中,最後還獲得了全國比賽小學組一等獎的好成績。有了這次成功,孩子探索、研究的勁頭更足了,學習文化課也更加專注了。

從此之後,我和孩子一有時間,就會在網上搜索哪家名牌大學人工智能專業更好,探讨孩子以後的目标是上哪家大學的人工智能專業,甚至還一起憧憬未來:以後成了人工智能專業的精英,會在哪個大城市立足,會去哪個世界名校留學,給爸爸媽媽買上一棟大房子等等。

孩子癡迷玩遊戲,我沒有選擇焦慮,而是轉變思路、因材施教,壞事變好事,幫助孩子确立了人生目标。通過這件事,我由衷地感謝孩子,讓我在成長路上又有了新的收獲。我也更加由衷地相信,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一定能夠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最終取得成功。

最令人高興的是,有了人生目标,有了爸爸媽媽的認可,孩子的學習也比以前更加專注,成績也比以前更加優秀了。

在這種愛好驅動的學習動力下,我相信以後孩子一定能行。

最大的失敗是對孩子教育的失敗(是什麼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走得戰戰兢兢)5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立删

【筆者心語】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大廈的基石。它不僅是社會教育的開始,也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像一棵大樹的根須,為樹幹、枝葉和花果提供源源不斷的養料。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就好像樹沒有了根須,自然就成為無本之木。

家庭好了,教育才好。家庭教育好了,學校教育才有了真正的基礎。

如何讓自己從焦慮中走出來,做一位知性、智慧、優雅的媽媽。立足孩子的學業基礎和興趣愛好,學會欣賞孩子、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和接納孩子。用自己全身心的愛,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才是正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掙紮、迷茫的家長需要面對的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你有什麼高見?歡迎在評論區内交流評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