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有各種各樣的民俗,正月裡來說正月,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理發的習俗。
說到具體原因,民間流傳着“正月理發死舅舅”的說法。
那麼這種說法是怎麼産生的呢?還得從“正月不理發”的習俗故事說起。
這種說法其實是一種典型的誤傳,甚至能說是口耳相傳發錯了音。正月不理發這一習俗,緣起清軍入關,據說大清統治者為了“消平四周,留守中原”,便推行了一種奇怪的發式:将頭發從前部到腦頂的部分統統剃掉,再把四周的發際全部剃光,隻留下集中的一塊頭發,将這些頭發擰成一根長長的大辮子,就是清朝典型的發式。
漢人們經曆了無數次的朝代更叠,誰當了皇帝并沒有引人注意,倒是這頭發的變革,卻惹怒了一部分人。清王朝還打出了一個口号,這個口号就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不料,這種強硬的頭發革命卻遭到了江南民衆的反對,有人認為将頭發剃掉是對自己人格的莫大侮辱,便群起反抗,希望通過反抗的力量讓滿人有所收斂。
然而,大清皇帝自然也沒有因此軟弱下來,随便找了個茬兒,就接連出現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劇。在實在沒辦法情況下,人們隻好不再高喊“頭可斷發不可剃”的口号了,而是以“正月不剃頭”來表達對明王朝的思念,意思就是“思舊”,為了掩人耳目,就訛傳為“死舅舅”了。
原本“思舊”的說法,慢慢就被誤傳成了“死舅”。所以,後來在正月裡,誰都不敢再剃頭了。
正月不理發的習俗,還有一種說法,緣起于一個有趣的說法,傳說古時候有一個貧窮的剃頭匠,他很愛自己的舅舅,可是過年的時候卻沒錢給舅舅買一件像樣的禮物,這可愁懷了剃頭匠。給舅舅拜年的日子到了,剃頭匠靈機一動,便挑起剃頭挑子趕到了舅舅家,精心地為舅舅剃頭刮臉,等舅舅出現在酒席上的時候,親朋好友們無不贊揚剃頭匠外甥的手藝高超,紛紛說舅舅年輕了很多歲,舅舅也很高興地向外甥表态,讓他以後每年正月都要來給自己剃頭。
舅舅去世後,這個剃頭匠每到正月就對着剃頭挑子淚如雨下,他為自己再不能向舅舅盡孝而傷心欲絕。後來,這裡的“思舅”之說就被人傳成了“死舅”。
實質上,不管是“思舊”、“思舅”,還是“死舅舅”,這些說法不過是民間的傳說而已。從人體健康這一意義上來說,“生而勿殺”這一說法還是有根可憑的。在《黃帝内經》裡,“四氣調神大論”中的“春三月”中就有這樣一段話:“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另外,《黃帝内經》中的這種說法,具體到理發上,就是指在春天的這三個月裡,人體應該讓頭發自由的生長,更不應該将其剪斷。應該讓頭發松散地披在肩上,而不該紮得太緊。人們若是違反了這個規則,就會傷到肺。但是,倘若整個春三月都不理發的話,人們又實在受不了長發的困擾,于是就有聰明的人想了一個辦法,就稱“正月裡不理發”。
如此一來,正月不理發的緣由自然就讓人茅塞頓開了,人們也隻好在春節前将頭發好好修整修整了,過年前理一次頭發,就成了每個人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從實踐來看,人們在春節前好好修理一下頭發,是有很多好處的:新年來臨之際,給自己裝扮一下新的形象,既提了精神,又很有紀念意義。再者,過年的時候,見親朋好友的場合多起來,特意将自己的頭發打理一下,也能讓别人的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民間流傳“正月不理發”的說法,年前理一次發,也不至于讓大正月裡的頭發長得太過“瘋狂”。久而久之,無論是年前理發,還是正月不理發,這樣的習俗,确确實實都是先人們一種智慧的體現。
二月二龍擡頭 為什麼要理發
農曆二月初二,為二月二節,又叫春龍節,龍頭節或青龍節。民諺曰:“二月二,龍擡頭。”這一天流傳着理發的習俗。人們認為在二月二這天剃頭,會像龍一樣從冬眠中醒來,開始活動。所以人們對“二月二,剃龍頭”很重視,誰都想圖個好兆頭。古時候有正月裡不剃頭的習俗,沿襲到今,就是不管頭發多長,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發。
一年一度的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無論老人、大人還是小孩,延續下來的民俗,都忙着去理發店理發。二月二剃龍頭,代表着人們的美好願望,希望神龍賜福,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