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6 16:16:52

來源“印象本溪”微信公衆号,緻謝編輯“一寸丹心”及原創作者。

歡迎關注“本溪大風”,分享更多本溪精彩生活!

作者簡介:梁志龍,曾任本溪市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年逾耳順,心如而立。他人嗜酒如命,此人則見酒忘命。嘗自贊曰:喝得熱酒,坐得冷闆凳。主持和參加過三十餘個考古發掘和調查項目,獲得過國家和省市相關獎勵,出版過《沸流集》等學術專著。

太子河名稱考實——兼論衍水

原創:梁志龍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1

太子河是遼甯境内較大的河流,其源有二,一出本溪縣,俗稱南太子河,一出新賓縣,俗稱北太子河,兩源在本溪縣南甸鎮馬城子村附近合流,西南經本溪、遼陽兩市,在海城三岔河處與渾河相彙,注人遼河,最終流入渤海。關于太子河名稱來源,古今有人雖做探究,但多未貼實,故做本文,予以考證。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2

太子河古稱大梁水,又簡稱梁水或梁,此名沿用時間相當長久。

先看漢晉及稍後時期對它的稱謂。

《漢書·地理志》:“大梁水西南至遼陽人遼。”又,“居就,室僞山,室僞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遼陽、居就、襄平,皆為漢時遼東郡屬縣,室僞水即今遼陽境内的太子河支流湯河,遼,大遼水省稱,梁,大梁水省稱。

三國吳陸機《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遼東梁水鲂,特肥而厚,尤美于中國鲂,故其鄉語雲‘居就糧,梁水鲂。’”,鲂魚,今稱細鱗魚,如今太子河中的鲂魚幾近絕迹,仍是餐桌上難得的珍味。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小遼水(今渾河)出遼山,西南流,經遼陽縣與大梁水會。(大梁)水出北塞外,西南流,徑至遼水。其水西南流,故謂之為梁水也。小遼水又經襄平縣,入大梁水。司馬宣王之平遼東也,斬公孫淵于斯水之上者也。”司馬懿斬殺公孫淵,《資治通鑒》亦有記載:“襄平潰,淵與子修将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斬淵父子于梁水之上。”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3

唐宋時期,此水仍名梁水。

《全唐文》載唐太宗《克高麗遼東城诏》:“據城臨險,激梁水以環流。”《冊府元龜》載此語則雲:“賊城地險,激梁水以環流。”唐杜佑《通典·高句麗》:“大梁水在國西,出塞外,西南流,注小遼水。”國,指高句麗國。宋《太平寰宇記·高句麗》“又有大梁水,在國西,出塞外,西南流,注小遼水。”《文獻通考》亦有是語。

遼代,太子河名稱始見,并出現了東梁河之稱,但大梁水或梁水之名仍未廢棄。

《遼史·地理志》:“東梁河自東山西流,與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入于海,又名太子河,亦曰大梁水。”《遼史·耶律羽之傳》:“梁水之地乃其(指渤海遺民)故鄉,地衍土沃,有木鐵鹽魚之利。”又雲》:“是歲,诏徙東丹國民于梁水。”

大梁水得名根由,上引《水經注》解釋說:“其水西南流,故謂之為梁水也。”此種解釋本于古代分野觀念。大梁,分野中的星次名,《國語·晉四》:“歲在大梁。”注曰:“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歲即歲星,胃和畢,均為二十八宿之一。大梁在分野中所處方位正是西南方。《水經注》作者郦道元可能是将大梁水中的大梁與分野中的大梁進行了比較,發現前者流向西南,後者位居西南,遂作猜度,得出了上述結論。然而,這個解釋有欠妥切。水流大地,縱橫四野,西南向者,何止千八,此水之外,哪一條稱作大梁了呢?在《水經注》的叙述裡,與大梁水相挨的小遼水同樣是“西南流”,為何不稱大梁呢?顯然,郦氏解釋未必服人。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4

冠有大字的地名,古今屢見,它常常用來區别另一同名的地理實體,後者常常冠以小字。如大遼水和小遼水、大淩河和小淩河、大清河和小清河、大雅河和小雅河等,這些河流均位于現今遼甯境内。放眼四望,我們還會找到許多這類地名,如大汶河和小汶河(山東)、大理河和小理河(陝西)、大渡河和小渡河(四川)等。水名如此,山名亦然。如大别山和小别山(湖北)、大涼山和小涼山(四川)、大孤山和小孤山(江西)等。翻開《山海經》,此種結構的地名亦見,如大鹹山和小鹹山、大次山和小次山、泰(大)室山和少(小)室山等等。綜上舉例,相對大梁水而言,似乎還應該有一條小梁水,因史缺載,今人無從确知罷了。小梁水有兩條候選河流,第一,在明清時期的地方史志中常将太子河北源枧作幹流,南源則作支流,據此推測,小梁水或即太子河南源,亦即俗稱的南太子河。第二,明代《遼東志·地理》分别記有“梁水”和“太子河”兩個條目,梁水條目下雲:“梁水,一名太子河,城東北三裡,源出斡羅山,北流至武良站,經楊家灣,出梁房口,南入海。”太子河條目下雲:“太子河,一名東梁河,又名大梁水,源出斡羅山,西流五百裡,至都司城東北五裡許,折而西南流,入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入于海。”兩水雖然都稱太子河,但卻一稱梁水,一稱大梁水,流向也不同,這裡的梁水,指的或許就是小梁水。

大字地名的核心,一般應是居中之字,而非前邊兩字。舉例言之,大遼水的核心是遼,而非大遼,大淩河的核心是淩,而非大淩,如此,大梁水的核心則應是梁,而非大梁。因而以大梁詞解釋大梁水,根基便已出現偏頗,結果肯定有誤。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5

梁水之梁何解?向來無人問津。按一般字書,梁主要有三意:一、橋梁;二、河堤;三、魚堰。梁水之名見史之時,河上是否築有橋、堤之設,未見遺物,不敢妄言。遼東的某些古代地名,若按漢字本意釋說,常常繳繞,難獲确解。我疑梁水或即涼水的異寫。第一,梁、涼音同,可通。《好太王碑》梁谷,《三國史記》作涼谷,既是其證。第二,太子河上遊波湍流急,水涼激膚,未至盛夏,不能入泳,以涼名之,尚有符實之理。當然,此亦推測之言,不敢鑿鑿。

遼代東梁之稱,仍應脫于梁水。《遼史》“東梁河自東山西流”,東梁當即東山梁水之省。所謂東山,若是泛稱,當指遼陽以東的群山,若是專稱,則指今太子河上遊的本溪縣境。該地現存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溫泉寺碑記》,内有溫泉寺“固東山之第勝境”之語,此東山或與《遼史》東山當一。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6

在現今許多出版物中,多認為太子河名稱源于燕太子丹,此說最早出現于明代。明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雲:“太子河,在司(遼東都司)東北五裡,一名東梁河,一名大梁水,源出斡羅山。或曰:太子河即故衍水,燕太子丹匿于行水中,後人因名太子河。”一個“或曰”,表明顧氏僅是記錄有的人的看法,并未将其視作定說。《全遼志·藝文下》載有明代韓承訓《太水環帶》詩,内雲:“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傳太子名”,已經深信太子河就是衍水,得名于太子丹。

太子丹,戰國時期燕王喜的太子,曾質于秦,後逃歸。據《史記》載,燕丹曾使荊轲入秦,謀刺秦王,不遂,反惹秦王大怒,發兵擊燕,“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于遼東”,秦兵窮追不舍,為了保住社稷,無奈的燕王喜隻好聽從代王嘉的勸告,斬殺了藏身于衍水的太子丹。

由于兩個偶然的因素,太子河與太子丹便發生了關系:第一,兩者都有“太子”字樣,第二,燕丹逃亡遼東,太子河恰在遼東。然而,根據偶然條件判斷的結果,畢竟不是最初的史實。

出現太子河名稱的遼代,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時距太子丹死事已經千有餘年,一個異族王朝,為了紀念千年前的燕人太子,忽發奇想,将一條大河更改了名字,這一行為令人不解,實在有悖事理。《奉天通志》編者對此早有疑問:“燕丹逃匿衍水,見之《史記》,胡至遼千餘歲,始憶及而名之?”又,《水經注》記水,常常附談相關的掌故,在大梁水條目中,談到了司馬懿殺公孫淵之事,但卻隻字未提燕丹。如此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果真和大梁水有關,郦氏決不會空筆走過,不予理睬。顯然,彼時大梁水尚未稱名太子河,燕丹故事也就無由附身。這從側面告訴我們,燕丹和梁水無關。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7

于是有人又提出太子河名稱源于遼太子耶律倍。耶律倍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子,神冊元年(916年)立為皇太子。遼滅渤海後,以渤海遺民設東丹國,“以倍為人皇王主之”。太祖死後,其弟耶律德光當了皇帝,王權旁落。後東丹國遷至東平(今遼陽),“徙倍居之,盡遷其民”。此人後來叛遼,歸降後唐,最終被殺于異域。耶律倍“性刻急好殺,婢妾微過,常加刲灼”。盡管做過東丹國主的耶律倍,曾徙居梁水之畔,然而這般行為的太子,人們怎肯為他改動一條大水的名字呢?太子河名稱源于遼太子耶律倍之說,亦不可信。

由于太子一詞的偶同,考釋太子河名稱的古今人士,都在圍着皇太子打轉,都在力促太子河和皇家攀親,遺憾的是,太子河和太子們根本就沒有血緣關系。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8

子,本是地名中常見的一個詞綴,有的綴于名後,有的嵌于名中,并無明顯意義。

翻開《奉天通志》,在太子河發源地的興京(新賓)、本溪兩縣,綴子地名比比皆是:東上坡子、二道河子、黃土崗子、半拉山子、兩嶺子、石棚子、前廠子。同樣,亦可見到嵌子地名:甬子峪、葦子峪、樣子溝、窯子峪、才子峪、台子山、窪子溝、溝子西、鬧子溝、闆子山等等。在《奉天通志》記載的遼東水名中嵌子者亦多,如蘇子河、哨子河、勺子河、亮子河、石子河、馬子河、贊子河、條子河等等。這些地名,如今許多仍在使用。

如按太子河的舊釋,請問:蘇子是誰?亮子是誰?馬子、贊子、條子又是誰?好事者如若強做解釋,或許會把蘇子比附為蘇東坡,把亮子比附為諸葛亮也未可知。

其實嵌子地名早已有之。

《遼史·地理志》臨滿府有辋子河,遼州有錐子河、巾子山,析津府有石子河。

《山海經·東山經》有孟子之山,當即孟子山,這個孟子,該不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轲吧?

漢時,鴨綠江稱馬訾水,訾,音同子,馬訾水應即馬子水。傳說高句麗始祖朱蒙逃出夫餘後,路遇一河,名淹滞水,滯,音亦同子,淹滞水當即淹子水。

地名中具有的這類子字,應是當地習用的方言語音,功用如同現今口語中的“兒”字,表示語調的拉長或徽變。實際上,兒可讀倪音,與子字音通,因此,許多地名中的兒字可讀子音,如帽兒山可讀帽子山,窪兒溝可讀窪子溝,鴨兒河可讀鴨子河。

省去地名中的這類子字,無傷地名原有含義,現今許多帶子地名既已如此。仿此,太子河便是太河,太、大相通,亦即大河。太子河确有太河、大河之謂。前引詩《太河環帶》,太河,所指即是太子河。《重修溫泉寺碑記》雲:“前有太水,清波環繞。”又,本溪現存清嘉慶三年《重修青石溝玄真觀碑記》亦雲:“右臨太河,尤龍潛而吐雲。”遼陽舊有太河寺,本溪舊有太河樓,皆因太子河而名。《奉天通志》載,太子河經遼陽瓦子峪後,“又西北折,經大河沿村”。大河,當指太子河無疑。今本溪地區,鄉人俗稱太子河或沿岸處,常常作大河或大河沿,靠近太子河處現有一個批發市場,亦稱大河市場。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9

太子河和太子們無關,下亦為證。

太子河又稱代子河,明《全遼志·邊防》“清河堡”、“堿廠堡”下均注雲:“代子河通賊道路。”《遼東志》“一堵牆堡”下有“代子河墩”。《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清太祖努爾哈赤攻甯遠受傷後,“詣清河溫泉沐養,十三日,大漸,欲還京,遂乘舟順代子河而下。”明遼東巡撫王之诰《過代子河》詩雲:“代子津頭泛野舫,澄波滉漾見晴光。”遼陽明嘉靖三十七年《宋國忠墓志銘》:“千山峨峨,代水淵淵。”遼陽後金崇德六年《新建彌陀寺碑記》:“神祖創基,于遼之陽。千峰岩岩,岱水湯湯。”代子河、代子、代水、岱水,均是太子河的異稱,代、太音通,故此。太子河又稱太資河,《興京縣志》:“太資河源出杉木廠。”子作資,亦音同之故。代子、太資,該不能釋作燕太子或遼太子吧?

遼時太子河的規範名稱為東梁河,太子河僅是别名而已,既是别名,當非官方所命,應自民間而來。這點,《金史·地理志》已明言:“東梁河,國名兀魯忽必喇,俗名太子河。”太子河原是人們習用的一個俗稱,内中根本沒有埋藏什麼關于太子們的典故,其意平實而簡單,大河而已。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10

衍水和太子河挂鈎也不牢靠。

衍水之名,《史記》凡兩見。《王翦列傳》:“秦将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刺客列傳》:“其後李信迫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關于衍水,唐司馬貞《索隐》:“在遼東。”

《史記》之後,衍水斷條,再不見記載。明代,随着太子丹和太子河的誤疊,衍水被視作了太子河,後人不察,盲而信之,如《奉天通志·沿革一》:“衍水,今太子河。”

衍水如是太子河,當即漢時大梁水,漢去戰國晚期的燕丹不遠,衍水為何突然在短期内換了名字,改作大梁?讓人難以思議。如說梁水是衍水的别名,翻檢史料卻不見一絲影迹。我疑衍、梁為二,本來就不是一條河。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11

關于衍水在否遼東,《史記》無言,司馬貞《索隐》卻予以肯定,司馬貞為唐代人,唐人概念中的遼東,範圍甚大,不僅包括戰國及漢代的遼東郡,而且囊及曾被高句麗占領的漢玄菟郡、樂浪郡諸地。因此,考求衍水所在,不應拘泥于遼東郡一隅,目光自應放寬。跳出遼東郡,我們發現了鹽難水,把它比作衍水,或許更加具有合理性。

鹽難水,即今渾江,源出吉林省渾源市,西南流經吉林通化、遼甯桓仁、寬甸諸縣,注入鴨綠江。《漢書·地理志》:“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馬訾水為鴨綠江,“入”,納入的意思。《新唐書·高麗傳》:“鴨綠水曆國内城,西與鹽難水合。”鹽、衍音同,當通。我曾撰文考證,難與屢音通,屢、子音近,“難”或“子”音之變。如此,鹽難水當即淹滞水。曆史上,遼東各族更叠頻繁,相居錯雜,同一地名輾轉口傳,讀音變異勢必難免,這應是一個正常現象。

許多史料記載高句麗始祖朱蒙(又稱東明)從夫餘南下,途中遇一大水,此水即是淹滞水。由于各位史家不谙其意,便用了音同或音近的文字摹寫這一地名,于是淹滯水有了不同寫法。《論衡·吉驗篇》:“東明走,南至掩褫水。”《後漢書·東夷列傳》亦作掩褫水,唐李賢注曰:“今高麗中有蓋斯水,疑即此水是也。”《梁書·東夷傳》作淹滞水。《魏略》作施掩水,注曰:“《後漢書》作施褫。”按,“施掩”應是“掩施”誤倒,注文“作施褫”應是“施作褫”,意即《後漢書》中“掩施”的“施”寫作“褫”。《好太王碑》作奄利大水。朝鮮《三國史記》作淹褫水,注雲:“一名蓋斯水,在今鴨綠東北。”鹽、掩、淹、奄,字形雖異,音則相同,滯、褫、施、利,皆一音之轉,亦即現今地名中常見的“子”字異寫,如果把它暫且厘定為一個規範地名,當是淹(掩、奄、鹽)子水,舍去中間的“子”字,那便是淹(掩、奄、鹽)水。而《隋書·百濟傳》中,也确實把它叫作了淹水:“東明懼,逃至淹水。”《後漢書集解》注引此文,淹水又作掩水。《好太王碑》另有鹽水之名:“永樂五年,王以裨麗不歸口人,躬率往讨,過富山、負山至鹽水上,破其三部落六七百營。”有學者認為,鹽、衍同音,鹽水即是衍水,此說甚确,但又将它按照傳統說法比定為太子河,恐怕有誤。現代史家劉節曾雲:“鹽水,自當為鹽難水或其支流。”應有一定道理。

淹水、掩水、奄水、鹽水,不就是衍水嗎?

通過上述音證,我們說《史記》中的衍水不是太子河,而是今天的渾江。同時又知,《史記》之後,衍水一名并未絕迹,而是變作了鹽水(鹽難水)、淹水(淹滞水等)繼續流傳。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12

準上,我們又說,燕太子丹藏身和遇害的地方不在太子河流域,而在渾江流域。

目前,在渾江流域或遠在長白山區,發現許多重要的戰國遺迹和遺物,如桓仁縣抽水洞戰國至漢代遺址、三道河子刀币窖藏、四道河子出土的秦戈、寬甸縣小挂房村出土的秦李斯戈及刀币、一化錢、集安縣出土的趙國青銅劍、長白縣出土的趙國蔺相如戈等等,這些遺物,或與秦人遼東伐燕有關。《史記·太史公自序》曾雲:“燕丹散亂遼東,〔衛〕滿收其亡民,厥聚海東,以集真藩。”我們推測,秦将李信率兵攻入遼東,為避秦兵追剿,燕丹可能從遼東再次遠竄,匿居衍水,藏身渾江流域的某個據點,最終成為了秦世統一六國的犧牲品。順便說一句,燕時的桓仁、寬甸,也為燕國的轄境或外徼。

古人描寫沣河的詞句(太子河名稱考實)13

總結本文觀點如下:一、大梁水或梁水是太子河的古稱,相對大梁水而言,似應有一條小水。二、太子河得名與燕太子丹無關,太子河的真實含義就是極其簡單的大河。三、衍水應為鹽難水,亦即後來的鹽水、淹水、掩水、淹滞水、掩施水、掩褫水、奄利大水等,就是今天的渾江。四、燕太子丹死身之地應在現今的渾江流域。

本文最初發表于《北方文物》2006年第二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