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7 19:20:51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擅長使用自然木材、石塊、竹子等元素,創造出先進、美觀、簡潔并頗具人性化的建築。他不斷尋求新材料以取代傳統的鋼筋混凝土材料,并通過新的建築方法将室内外空間融合,打造出氛圍清靜且“不斷變化”的地貌空間。

在《隈研吾:消失的建築》中,他闡述了關于“讓建築消失”這一理念的來由和意義,并通過40個代表作品向讀者詳細介紹自己的實踐過程——建築并沒有真正消失,建築師在創造建築的同時也是在建築之地創造新的地貌。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1

《隈研吾:消失的建築》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廣西師大出版社

地貌的改造

日本的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這也導緻了巨大的泡沫,緻使經濟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陷入了停滞狀态,幾乎每一個領域都進入了黑暗時代,很多日本人将其稱為“失落的十年”。在這一時期,即使在東京,人們也很難找到合适的工作機會。作為一名建築師,我多年來始終忙碌不停,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幾乎所有工作都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被迫停頓下來。由于終日無所事事,我開始周遊日本各地,在旅途中不僅聽說了各種奇聞逸事,還遇到了不少有趣的人。于是,這段閑暇時光在我的建築師生涯中變得尤為重要。

整個20世紀90年代,我始終專注于研究如何讓建築“消失”。在濑戶内海的松前大島,許多人要求我設計一座氣勢非凡的天文觀測台。在我看來,他們一定覺得,我既然是一名建築師,并且曾經于那個繁榮和泡沫時期在東京創作了衆多建築作品,就一定可以設計出一座令世人矚目的天文觀測台。然而,此時我對美學的感受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真心渴望建造的是一座能夠完全消失在周圍環境中的建築。

讓建築消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将其埋藏于地下。我認為,觀測平台的功能體塊,包括平台本身、抵近平台的台階以及衛生間等,都應該覆于泥土之下,從而消失在環境之中。但是,當我制作模型時意識到非常重要的一點:事實上,整個建築并沒有真正消失。

即使我以為建築真的消失了,它們也在該地形成了全新的地貌景觀,因此,與其說我所創造的是建築,還不如說是地形地貌。重要的是,我逐漸意識到建築是不可能真正消失的。盡管我極力使建築隐形,但是它卻不可避免地在該地塑造了另類的景觀。此前,我從未注意到自己應該為此所承擔的責任——在建築之地創造新地貌的責任。

這種責任的嚴肅性甚至超過了創造建築的責任。由于一座建築通常隻能維持幾十年的壽命,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它終将在原地消失。但是,地貌并非如此。盡管地貌受風雨的影響會發生各種變化,卻會永遠存在于原地。當你創造長期存在的地貌時,就必須承擔與此相應的責任。正是經濟泡沫的破裂使我意識到如此重要的事實,而當我認識到這一點時,便完全改變了創造建築的方式。

粒子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2

GC口腔醫學博物館

那麼,建築師在創造地形地貌時到底應該關注哪些因素呢?

最初,我的反應就是需要種植灌木等綠色植物。若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我會以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泥土将建築覆蓋,然後在上面種植綠色植物,從而形成新的地貌。

然而,當我看到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傑羅姆·吉布森的研究成果時,才發現重要的并不是綠色植物,而是粒子。在關于認知方面的重要研究中,吉布森重點關注了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他的結論是,如果一個生命體闖入一個沒有粒子的白色環境之中,那麼這個生命體将無法感知環境或與環境建立聯系,這将最終導緻這個生命體的死亡。

我之所以認為地貌和綠色植物是等價的,是因為綠色植物是由枝、葉這樣的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被人類和其他生物當作他們與環境建立關聯的線索,為我們帶來安全感。

正如被森林和綠草覆蓋的平原是由各種粒子構成的一樣,懸崖等類似的地貌也是由諸如石頭和沙子這樣的粒子構成的。因此,盡管懸崖等特征相似的地貌具有極度鮮明的剖面,但它們仍然會和諧地融入周圍的環境,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安全感。在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鄧迪分館項目中,我曾希望創造一系列由粗糙粒子構成的懸崖峭壁,使建築看上去更具蘇格蘭風貌。

傾斜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3

勃朗峰大本營

在創造地貌時,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地貌基本上是由傾斜的表面構成的。地貌的傾斜一般是由雨水的沖刷或者風化作用造成的,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地貌總是由一些傾斜的表面聚集而成并形成了封閉的連續表面,這樣生物才能夠以各種方式在這種地貌上活動,例如,在上面穿行或生活。這種傾斜還為生物自由獲取食物和最重要的水資源提供了便利。

通過采用各種類型的傾斜表面來與周圍的地貌和諧相融,建築也能從地貌中獲益頗豐。尤其是在亞洲地區,傾斜表面在建築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這很可能與亞洲的高降雨量密切相關,傾斜的屋頂不僅能讓落在屋頂的雨水順暢地流向地面,還能将建築與地面連接在一起。亞洲村莊中的房屋幾乎無一例外地都采用了傾斜屋頂,這種做法往往使亞洲的村莊看上去猶如地貌的一部分。當我決定去創建地貌時,便從亞洲的建築中借鑒了諸多有益之處。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以不同的角度審視亞洲建築。

薄膜

我并不是說自然地貌上不應有任何東西,就像風永遠不會停歇,空氣中永遠飄浮着塵土和落葉。正因如此,我希望建築是輕的、薄的,并且隻是短暫地存在,仿佛可以随風飄逝,于是我想到了膜的概念。膜不會與地貌産生對立。它就好像是地面氣流運動的一部分。

洞孔

地貌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擁有很多洞孔。大型的洞孔有山洞和地穴,但小的洞孔更為常見。各種生物在這些洞孔的庇護下得以生存。如果某種地貌是完全平坦的,沒有任何洞孔,那麼無論其傾斜性如何,生物都不可能在其中生存。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4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鄧迪分館

在孩提時代,我就喜歡在山洞中玩耍,與那些生存在洞穴中并受其庇護的生物共享快樂的時光。各種各樣的東西湧入并聚集在洞穴之中,這些聚集于此的大量物質不斷流動,與地貌之間形成各種聯系,并賦予地貌鮮活的生命力,而這些洞孔也有助于維持生物的存活。受此啟發,我在自己創造的地貌上開設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洞孔。這些洞孔形式各異,例如,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鄧迪分館項目中的各種開口宛若巨大的山洞,而波特蘭日本庭院文化中心的綠色屋頂由多孔的陶瓷面闆構成,可以吸收并引導雨水,從而滋養植物的根部。

時間

我在首次開始思考創造地貌的時候,内心産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在考慮創造建築的時候,“完工”一直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工作在某一個時間點完成後,完工的建築會被拍成照片并發表在雜志上。既然建築作品最耀眼的時刻是在竣工的那一天,那麼我對完工之後的建築便沒有絲毫的興趣了,我無須考慮這些建築作品在完工之後會發生什麼。

然而,地貌的創建卻并非如此,因為地貌永遠沒有完工之日。随着時間無休止地流逝,地貌也在不斷地變化。除了地貌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空間關聯之外,過去與未來之間的時間關聯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拍一張地貌的照片在雜志上發表是一件荒謬的事情。地貌永遠與我們相伴,它在我們來到這裡之前就早已存在,并且當我們離開之後,仍将繼續存在。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5

小松精練纖維研究所

從我決定創造地貌的那一刻起,我便發現幾乎所有工作都涉及翻修改造。但是當你用心感受時光的變遷時,翻修改造工作會突然間變得趣味橫生。一旦你對原有的地貌做出一些微小的改動,那裡就會發生一些新的變化。到了第二天,地貌會受到風雨的影響繼續發生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會一直持續。可見,翻修改造是一項沒有盡頭的工作。

自從我開始以這種方式進行思考之後,那些原本在我眼中嚴肅的工作變成了一種享受。我認為,創造地貌就是創造一種永恒的事物,這涉及極其重大的責任。然而,在地貌持續變化的同時,你可以将自己置身于這種連續之中,并徜徉其中。因此,如果你隻是在時間的長河中漂流,這種感受将是無憂無慮和舒心愉快的。

在這裡,重要的是要多一些放松,少一些嚴肅。當你這樣去做的時候,就會在時間的長河中自在地漂流,如果你過于嚴肅認真,可能就會被其淹沒。因此,在設計地貌的時候必須要全身心放松。

延伸閱讀

近年來,隈研吾在我國長三角地區有不少代表作品落地,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地标式建築背後的設計理念與過程。

船廠1862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6

我們把位于上海黃浦江畔的船廠改造成了一個全新的綜合體項目。令人驚歎的磚牆後面完美地容納了一座劇院和一個零售商店。

為了保持建築的原有風格,我們設計了一個貫穿了整個建築的30米高的空隙結構。這個空隙結構有助于遊客欣賞和體驗這裡的原始風貌,而支撐着建築的混凝土立柱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效果。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7

外立面的西端是一層半透明的幕牆。幕牆是由固定在直徑8毫米的不鏽鋼絲上的多孔磚塊構成的,磚塊的疏密變化為立面增添了一種漸進的層次感。

劇院位于建築靠近江面的東端。在演出的過程中,舞台後方的幕簾可以打開,觀衆們可以透過一扇巨大的玻璃窗看到江面的景色。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8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9

相城陽澄湖遊客集散中心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10

這是為陽澄湖修建的港口碼頭。陽澄湖以出産大閘蟹而廣為人知,這座建築的主要功能是作為遊客中心和零售空間,同時還可以作為船塢使用。我們在湖畔建造了一個形似大山的地貌構造,将擠壓成型的單一截面鋁材随機放置,塑造出一個雙層屋頂。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11

這座雙層屋頂建築與一座橋相連,遊客們可以通過此橋進出濱水區域。中心的室内幾乎是各種傾斜地面的組合,保持了與室外一緻的地形,并且創造出一種随機、自然、模糊不定的狀态。

虹口SOHO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12

位于上海虹口區,這是一座辦公樓,頂部幾層為辦公室,一層是向外部城市空間開放的共享空間,人們可以透過多孔的外立面觀賞街景。建築的外立面和公共空間為人們留下了平緩柔和、連貫流暢的印象。在外立面上,我們用18毫米寬的鋁網營造了一種“褶皺”的效果,整個立面看上去仿佛垂落的裙擺。這些鋁網在垂直方向上以一定的角度傾斜,以适應建築的外部結構,同時還産生了一種漣漪般的效果。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13

随着光照的角度、強度和位置的變化,這些“褶皺”會表現出漸變的光影效果,十分有趣。它們一直延伸到公共區域,然後與中庭相融,形成令人驚豔的景觀。

通過石頭和鋁網的運用,我們使公共空間呈現出猶如皮膚一樣的效果,營造出一種與普通“硬”建築完全不同的氛圍。

隈研吾的建築中用什麼木(日本當代建築大師隈研吾)14

來源:作者:隈研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