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教學的靈活性?素養表現型教學就是立足學科實踐,以素養發展為導向,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表現的方式提升素養,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能力,過有文化意義和審美意義的語文生活,真正落實學科育人的目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實踐教學的靈活性?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素養表現型教學就是立足學科實踐,以素養發展為導向,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表現的方式提升素養,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能力,過有文化意義和審美意義的語文生活,真正落實學科育人的目的。
素養表現型教學是什麼
素養表現型教學以學習任務為統領,以學習活動為憑借,以互動表現為主要學習方式,在學生與知識之間建立雙向循環,促進學生内在與外在素養之間的互動,生成良好的學習結果,并把學習結果展示出來的一種學習方式。它不僅關注“學以緻用”,而且強調“用以緻學”,助力學生文化、審美、反思和創造品格的生成與提升。素養表現型教學——
是層級化目标統領下的教學。素養表現型教學關注學習目标的建設,關注完整學科知識體系的建立,不僅讓教師明白學科中有什麼,而且要知道是什麼,以怎樣的序列遞進,在本學段、本單元、本節課應該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我們把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層級化分解,最後落實到每一節課的教學中。以語文為例,我們把核心素養與單元具體的語文要素對接,把零散的語文要素納入不同的系統。如此,素養表現型教學就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層次分明的知識與能力培養體系。
是表現性任務驅動的教學。素養表現型教學強調在真實情境中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學習,通過篩選大任務—确定大任務—外顯大任務—活化大任務—評價大任務這些基本操作步驟推進學習活動的開展。素養表現型課堂展評單分為三個部分:“前置學習”在于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梳理産生問題,為課堂的深度參與提供話題,達到“以學定教”的目的;“深度參與”注重表現性任務的完成,從文本閱讀起步到表現學習的結果, 使學生素養在自我表現、相互表現、相互評價中得到曆練和提升;“拓展延伸”關注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和遷移,旨在使學生表現的空間更廣闊,表現的方式更多元。
是學習活動支撐的教學。素養表現型教學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在具有“經曆感”和“探索感”學習活動中完成學習的過程,學生不僅接受信息,而且充分思考,通過閱讀、理解、甄别、鑒賞、綜合、概括等方法得出“經過心靈過濾”的某種結論,在完整闡述自己觀點的過程中,窺見内容背後的意義和形式中蘊藏的知識本質,完成對問題的深度分析和解決,促使學習真正發生。
是對知識不斷激活并納入系統的教學。好的教學是不斷把知識納入網絡的過程,因為零散瑣碎的知識是沒有力量的。很多教師對這一觀點已經深以為然,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諸如“知識樹”“表格”等各種圖示,用以呈現對知識系統的建構和增補。其實,這樣的整理在一定意義上僅僅是知識的不斷疊加,這樣的知識網絡是不具有生命力的,因為不能産生動态的“生長”意義。素養表現型教學強調的是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學習中不斷調取已有的知識儲備,并借用不同層面的知識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悄然把知識納入網絡。
素養表現型教學的基本樣态
素養表現型教學是以“主題—任務—表現”為基本模型,在課堂學習中指導表現的過程,聚焦表現的難點,強化表現的深度,共享表現的結果,反思表現的得失,指導學生以獲取相關信息為基礎,以生成自己認知為憑借,以積極展示為手段,最後獲取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研究中,我們創生了分享聚焦、立體研讨、遷移運用、整理建構的實踐範式。分享聚焦:即學生對前置學習中的收獲和問題進行分享,并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研讨,旨在聚焦問題、凸顯主題,表現學生已有的語文素養,讓學習活動的開展立足于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起點。立體研讨:所謂的“立體”主要體現在讓學習成為知識與文化、經驗、想象融合後的深度思維、加工、表現的過程。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語文素養的獲得以可見的形式呈現。遷移運用:目的是讓學習成為一個嘗試跨越知識邊界的過程,學生通過把本節課所獲得的知識、能力等語文學科素養,在對其他文本的閱讀或相關問題的解決中自覺運用,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整理建構:讓學生在反思、梳理和提煉的過程中,明晰學習所得, 建構知識網絡,讓意義感成為具象化的存在。四個環節相互獨立又相互包含,各有側重又彼此支撐,既可以是獨立個體的形式做大循環,又可以就某一方面做微循環。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組合,促使學生在任務完成中達成學習目标,在大的活動空間中表現并發展自身的語文素養。
學習任務展評單是素養表現型教學的一個标志性存在,它融合了“學習任務”“學習活動”“學習展示”“學習評價”四個要素,不僅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一個有力抓手,使教學過程有更清晰的實踐路徑,而且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學習新樣态。
素養表現型教學的價值追求
素養表現型教學讓學生不做“符号的瘾者”。常常被大家所唾棄的“死讀書”“讀死書”都是在用不同的表達描述沉醉于符号中讀書者的樣子,“書呆子”就是對“符号的瘾者”的生動描述。素養表現型教學就是為了避免這樣的學習結果而進行的探索,它強調用生動的學習形式幫助學生形成既能走進符号又能走出符号的能力,最終指向通過文字符号的學習促進綜合素養提升的目的。
素養表現型教學促進學習中“文—人”的生動循環。它還促進了知識與學生之間的生動循環,促進了師生群體之間的生動循環。學生在學習中把自身的理解和認知表現出來,這種表現是對自己學習行為的展示,是對學習結果的檢驗。同時,每個人表現的過程都是學習者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過程,是一個共享共長、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這個生動的循環圈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時刻發現的過程——發現知識的美妙,發現個人和同伴的精彩。當驚喜伴随在學習過程的時候,學習就成了有趣味的存在。
素養表現型教學強調把内在的認知通過外在的行為呈現出來,有利于師生之間看到彼此對知識理解的深度,看到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反思自己學習中對知識認知和理解的不足,從而調整教與學的行為,選擇更為恰當的教與學方法和策略,讓學生與學科相遇,與課程相遇,與知識相遇。
素養表現型教學的評價策略
用明确的評價标準保證學習質量。教學中,即時評價對于保證學生高質量學習很有必要。評價标準不僅是規範學生學習的标尺,也是教師公正評估學生學習結果的依據。評價标準有利于降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緊張感、焦慮感,更能促使學生沉下心去、靜下心來。素養表現型教學倡導的評價有兩種形式。一是用明确的學習标準規範學生的學習。不論哪一種形式和内容的表現,學生隻有在明确了對學習過程和結果評價标準的前提下,才能對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有一個明晰的認知,才能立足學習難點,依據自身優勢, 用标準規範自己的表現。二是通過完成表現性任務促進教學評一體化發展。在這樣的形式中,評價不是獨立存在于學習過程之外,不是學生學習的某一個标準,而是融合了“學的是什麼”“用得怎麼樣”兩個方面進行評價。
用素養表現作業促進學生深度提升。我們審視當下的作業與課堂改革是否契合,發現教師對作業的重視程度不夠,許多練習設計都存在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對作業進行了序列性研究,站在“四性”(基礎性、提升性、豐富性、思維性)的角度審視教材配套練習冊的優劣。采用“増”“删”“合并”三種方法,着手對教材配套練習冊進行修改,讓作業類型更豐富、練習形式更多樣,讓作業難度更符合學生需求,從作業質量反觀課堂教學,分析作業折射出來的課堂學習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
素養表現型教學實施至今,教學效果顯著提升,教師實現了從“單科片面”轉向“複合發展”,從“任務驅動”轉向“價值認同”。
雖然這一成果獲得了2021年江蘇省基礎教育類教學成果特等獎,但我們還要精細化推進基于評價的行動研究:一是以課堂觀察為突破口,優化主題教研設計。圍繞學生“素養表現”這一重點,構建課堂觀察合作共同體,界定具體觀察維度和觀察點,實現基于實證的教研範式轉型。二是以素養表現型課堂展評單為抓手,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以逆向設計思維确定清晰的素養表現目标,并将目标轉化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任務,依據目标展開精準教學,将目标、評價貫穿教學始終。三是以“命題改革”為風向标,優化教學評價設計。以“逆向設計,倒逼改革”思維深化教學評價改革,強調閱讀、思考、表達及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查,推動“為了學習”“為了可持續發展”的考試與評價機制,将學習結果測評與學習動力激發、學習品格養成、思維能力提升等多維度有機結合,追求“應試學力”與“真實學力”的統一,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東林小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
《中國教師報》2022年02月09日第4版
作者:武鳳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