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5 16:02:50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變,雖然打出的旗号是為"清君側",但實際上是為了奪取建文帝的皇位和明帝國的最高統治權,同時也是為了抵抗削藩運動而進行的自保行為。朱高煦作為朱棣的嫡次子,自然也随朱棣一同出征。而身為燕世子的嫡長子朱高熾因不精武藝,于是被安排在了北平城負責後勤供給。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1

燕王朱棣雕像

朱高煦小時候曾經被朱元璋召入京師,與秦、晉、燕、周四大藩王之子一同進行文化學習,但朱高煦卻無心文字,一心喜愛舞刀弄槍。其實這也并沒有什麼不好,如果朱高煦能夠成為一名武将依然能夠有所建樹。但他舉止輕佻,絲毫不顧皇家禮儀,這就使朱元璋感到十分厭惡,于是将他逐回燕地。

回到燕地的朱高煦專心修習武藝,馬術、劍術等都頗有成就,朱棣也将他向一名武将培養。在靖難之變中,朱高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在新朝建立後,他的野心就開始逐漸膨脹了起來,意圖奪取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此時的朱高熾已經被立為太子)。但可惜的是,朱高煦的謀劃幾乎全部落空,最終落得了兵敗身死的下場。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2

朱棣之子,漢王朱高煦影視劇照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3

相助朱棣發動靖難之變

在靖難之變前,朱高煦就一幅難成大器的樣子。在公元1398年朱允炆繼位之時,朱高煦跟随燕世子朱高熾一同進京朝賀。在回燕地前,朱高煦還将開國功臣徐達長子徐輝祖的愛馬偷走。

在歸藩途中,還肆意濫殺無辜,沿途的許多官員和百姓都慘死在他的刀下。但地方官員都忌憚他燕王次子的身份,不敢予以抓捕,隻能上報朝廷,使得燕王的名聲遭到敗壞。實際上,朱高煦也常常在燕地濫殺無辜,還險些因此被朱棣處死,當然這是後話了。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4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之子徐輝祖畫像

朱棣對于他這個兒子可謂是又愛又恨,畢竟舐犢情深,朱棣也不好過分處罰他,但也恨鐵不成鋼。公元1399年,朱棣正式扛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率領燕軍主力攻向南京城。作為朱棣為數不多能征善戰的兒子,朱高煦自然被任命為燕軍先鋒。

公元1400年發生的白溝河之戰可謂是決定靖難之變勝敗關鍵的重要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朝廷和朱棣都投入了幾乎全部的主力部隊,朝廷方面出動六十萬人,在大将李景隆的帶領下進駐白溝河列陣以待,朱棣則率領二十萬軍隊随後趕到了此地。從時間順序上看,朝廷的兵馬已經占據了地利,而且朝廷的軍隊數量和燕軍數量形成了3:1的優勢局面,燕軍的境地變得非常險峻。

事實也确實如此,朱棣在白溝河之戰中打的十分辛苦,幾次都險些被都督瞿能父子活捉。直到朱高煦趕到,才将二人斬落馬下。這場戰役雖然以燕軍勝利為告終,但燕軍也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價,以至于為後來的東昌之敗埋下了伏筆。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5

明朝開國功臣瞿能畫像

在東昌之戰中,朱棣遭遇了難得一見的大敗,不僅帳下大将張玉戰死沙場,自己也被朝廷的軍隊困死。在這危急時刻,朱高煦率援軍殺到,拼死将朱棣救出。對此,《明史·列傳·成祖諸子》中曾有相關記載: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于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适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成祖屢瀕于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多不法。"

從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朱高煦并不适合做一名君子和文官,而戰場才是他的最終歸宿。雖然他的人品并不好,但這并不影響他在戰場上的光輝表現。可以說,張玉和和朱高煦就是朱棣起兵造反的兩大軍事支柱,隻要二人有一人尚存,靖難之變就依然有着成功的可能。但是,正是因為朱高煦在戰場上立下了無數戰功,甚至還身背救駕的卓越功勳,這就使他更加肆無忌憚。在朱棣改朝換代之後,朱高煦的野心也随之逐漸膨脹了起來,并不甘心隻屈居于漢王之位,這就為後來的皇位争奪戰埋下了伏筆。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6

靖難之變過程圖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7

觊觎太子之位,參與奪嫡之争

元1403年,燕軍攻克南京城,正式宣告建文朝的終結。而從這一年開始,明帝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這一年的年号被改為了永樂。而曾經的燕世子朱高熾,也順理成章成為了皇太子。

但是此時朝中卻出現了一種新的聲音,那便是建立朱棣改立朱高煦為太子。對這一建議持贊同意見的大多為靖難之變中跟随朱棣南征北戰的燕屬官,代表人物就是淇國公丘福。丘福認為朱高煦的性格非常接近朱棣,比朱高熾更有帝王氣質,但是朱棣思慮再三最終也沒有同意。相反,還将他的封地設在了遙遠的雲南。對此,《明史·列傳·成祖諸子》中有着詳細記載:

"時議建儲,淇國公丘福、驸馬王甯善高煦,時時稱高煦功高,幾奪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賢,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過失,不果。永樂二年,仁宗立為太子,封高煦漢王,國雲南。高煦曰:'我何罪!斥萬裡。'不肯行。從成祖巡北京,力請并其子歸南京。成祖不得已,聽之。請得天策衛為護衛,辄以唐太宗自比。己,複乘間請益兩護衛,所為益恣。"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8

永樂帝朱棣畫像

從這一時期開始,朱高煦開始向太子宣戰。首先便是陷害太子府屬官,如解缙和黃淮等人都遭遇了他的陷害而被朱棣下獄。随後又在朱棣面前言盡太子的壞話,離間二人的父子關系,希望通過這種方法改變朱棣的心意。但可惜的是,朱棣對此心如明鏡,并未心生易儲的想法,甚至看出了他想要奪嫡的野心。

有聲音認為,在東昌之戰結束後,朱棣曾經暗中表示要立朱高煦為太子,原因是世子朱高熾身體一直不是很好,不太适合繼承大位。但筆者在翻閱《明史·列傳·成祖諸子》時并未找到相關記載,而且在戰役結束後朱棣僅僅說了句"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而已,所以這種說法應當不實。

但是,《明通鑒》中卻出現了"勉之!世子多疾"這樣的一句記載。《明史》和《明通鑒》雖然都為清代所編撰,但《明史》是在乾隆年間編撰而成的,《明通鑒》則是完書于鹹豐年間。很明顯,張廷玉在編撰《明史》時更能接觸到更加貼近事實的材料。而且如果朱棣真的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為何沒有被收錄在《明史》當中,而是僅僅被《明通鑒》所收錄?

再者,朱高煦雖然殺敵英勇,但他在靖難之變前所做下的許多惡事都被朱棣看在眼中記在心裡。相比之下,朱高熾為人寬厚,大有一副仁主之相,無論如何朱棣也是不可能将皇位傳給朱高煦的。所以在筆者看來,朱高煦之所以參與到皇位争奪戰來,隻是因為居功自傲,認為堅守在後方的朱高熾沒有半點功勞,而這天下是由他打下來的,所以才會激起那份不屬于他的野心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9

《明史》的編撰者張廷玉畫像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10

仁宗繼位後仍不死心,最終兵敗被殺

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伐的過程中駕崩離世,此時朱棣的遺體尚未運回至京師。然而國不可一日無君,于是太子朱高熾在北京城繼位稱帝,也就是明仁宗。

次年洪熙元年,朱瞻基按照朝廷禮制從陪都南京前往北京城祭祀祭拜。朱高煦看準這次機會想要進行伏擊,但卻因計劃并不周密導緻在實施過程中困難重重,最終并未能夠成功。眼看朱瞻基被立為太子,朱高煦隻好暫時罷手,繼續等待時機起兵發難。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11

洪熙宗朱高熾畫像

不幸的是,明仁宗執政不足一年就因過度操勞匆匆離世,朱瞻基順理成章坐上了皇位,也就是明宣宗。朱高煦認為當下這個新舊朝交替的階段是千載難逢的兵變時機,于是在公元1426年八月在封地起兵造反。為了提高兵變成功的可能性,朱高煦還在聯絡了重臣英國公張輔,想以他為内應,但問題就出在這裡。

英國公張輔何許人也?其父乃是輔佐朱棣發動靖難之變的大将張玉。可以說,張玉一家是永樂朝最大的功臣,也是最忠心于朱棣的臣子之一。朱高煦就算要在朝中勾結一名内應,也不應當找到張輔,畢竟朱高熾、朱瞻基的繼位都是朱棣的意志,張輔自然要對朱棣盡到最後一絲臣子之心。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12

張玉之子,英國公張輔畫像

往後的事情似乎已經很明了了,張輔不出意料的将朱高煦叛變的消息告訴了朱瞻基,這就給朱瞻基創造了充足的準備時間。同年朱瞻基禦駕親征,将朱高煦及其部衆圍困在樂安城中,并施以攻心計離間城中将帥。見到大勢已去的朱高煦隻得選擇投降,這次叛亂就這樣不溫不火的結束了。對此,《明史·列傳·成祖諸子》中有着相關記載:

"城中人多欲執獻高煦者,高煦大懼。乃密遣人詣行幄,願假今夕訣妻子,即出歸罪。帝許之。是夜,高煦盡焚兵器及通逆謀書。明日,帝移跸樂安城南。高煦将出城,王斌等力止曰:"甯一戰死,無為人擒。"高煦绐斌等複入宮,遂潛從間道出見帝。"

在筆者看來,朱高煦的謀反過程好似兒戲一般。首先便是他對自身勢力有着不夠清楚的認識,認為自己真的已經積累夠足夠的聲望,以至于能夠讓封地的将士們都跟着自己承擔誅九族的風險起兵反叛朝廷。再者,在城中将士士氣盡失的情況下,朱高煦還擺出一副要與朝廷兵馬血戰到底的決心,而自己卻又在夜間偷偷出城前往皇帝大營負荊請罪,這又置城中将士于何地?朱高煦天真的以為隻要自己伏地投降就能夠免除一死,但殊不知在他起兵反叛朝廷的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已經被鎖定了。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13

宣德帝朱瞻基畫像

漢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淺談漢王朱高煦起起伏伏的一生)14

結語

為什麼說朱高煦是"最不會造反"的王爺,正是因為他在離間朱棣與太子之間的關系時,自己絲毫不注意個人行為。正常邏輯下,為了讨取朱棣的歡心,朱高煦自然要展露出自己"賢德"的一面,這才好與他口中的"惡"太子形成鮮明對比。但是他并沒有這樣做,反而變本加厲,這樣又如何能夠起到預想的效果呢?

再者,朱高煦本身就不精文學,對于儒學經典更是嗤之以鼻,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武夫,而這就讓他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最後機會。在他心生奪權野心後,不但沒有加強文學方面的學習,反而更加癡迷于修習武藝。相比之下,太子朱高熾精通儒學,也有着多年治國理政的經驗,早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儲君。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朱高煦本想效仿朱棣再來一場靖難之變,但卻在沒有穩定帳下士卒軍心的時間節點就貿然選擇出兵,這就給了明宣宗朱瞻基一個完美的平叛機會。朱瞻基通過攻心術使叛軍将士紛紛與朱高煦離心離德,很多人甚至想将他活捉送給朝廷,以換取功名利祿。在這樣的背景下,朱高煦又如何能夠重現靖難之變呢?


參考文獻:

1. 《明史·列傳·成祖諸子》

本文内容來自今日頭條号:明浩說史 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系删除。)我們将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