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鄉鎮企業聯合會能做什麼

鄉鎮企業聯合會能做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4 00:29:10

鄉鎮企業聯合會能做什麼(浙江田野觀察村村辦公司)1

航拍絲瓜絡基地一景。 俞國文 供圖

中新網衢州9月21日電(張斌 董易鑫 傅飛揚)中國農民豐收節之際,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新昌鄉的千畝絲瓜絡基地一片豐收景象。

“今年8月開始,手上的農活基本沒停過,地裡大部分絲瓜已經收完了。”在該基地務工的新昌鄉輶輅村村民李健國告訴中新網記者,村裡前段時間發了務工費,自己拿到7000多元。

這場豐收是當地“市場化改革 集體經濟”探索的最新成果——2021年,新昌鄉的10個村分别成立強村公司,與浙江省屬國企共同出資成立“共富公司”,在集中開發全鄉土地前提下,承接來自該省沿海地區民營企業的千畝絲瓜絡基地項目。項目産生的紅利,最終以工資、分紅等形式精準分配給村民和村集體,促進農村發展、農民緻富。

在市場經濟大省浙江邁向共同富裕的路上,“村村辦公司”的現象已不鮮見。

今年以來,中新網記者多次走進常山等地采訪了解到,上述現象的産生受三農發展變化的深刻影響,飽含常山縣域整體推進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的系統性、體系化探索,是浙江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背景下農村不再“單打獨鬥”,而是“握指成拳”發展的生動寫照。

“一間合作社”折射三農發展之變

新昌鄉郭塘村村書記張榮九年前回村就職時,村子并不像現在這般“滿園月季花,遊客絡繹不絕”。此前,該村并無集體産業,村民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有些“大門一關”去城裡打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銳減,農村資源被閑置,空心化、碎片化等問題矛盾日益顯現。

“支撐村莊的生命力是什麼?我認為是産業。産業帶動整個村莊産生效益,才能促進村莊發展。”張榮對中新網記者說。

基于三農發展的深刻變化,2020年9月,當地黨委政府創新成立“兩山合作社”。簡言之,這家“合作社”就是将大多數位于農村的山、水、林、田、湖、草等過去閑置、低效利用的生态資源進行集中化收儲和規模化整合,引入社會資本立項投資,将資源轉變為資産和資本。

張榮所在的村莊便是“受益者”。

“一次偶然的機緣下,我們發現種植月季嫁接所需要的‘荊刺’在村後大山裡随處可見,大家便開始合力研究種植月季的門道。”張榮對中新網記者說,村裡成立強村公司後,通過土地流轉打造了60多畝月季花基地,每年為村集體增加40萬元以上的經營性收入,後來又通過“兩山合作社”流轉300餘畝閑置土地,用于擴大月季種植面積。

“‘兩山合作社’是常山推動鄉村振興的‘金鑰匙‘,也是邁向共同富裕的‘橋’與‘船’。”日前,衢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常山縣委書記潘曉輝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

如其所言,在常山,新昌鄉泰安村将15幢閑置古民居存入“兩山合作社”後,吸引上海一家公司投資開發民宿,村集體前三年每年可獲10萬元固定收益;一家胡柚加工公司遇到資金周轉困難,“兩山合作社”發揮農業産業投資作用,投資2500萬元收購該公司30萬株香柚樹後又返租給其經營,為企業發展注入了資金“活水”……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常山“兩山合作社”助推常山全縣180個行政村實現年經營性收入20萬元以上全覆蓋。

這一深化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改革在衢州全市推廣。目前,衢州全市生态産品金融授信已達到36億元,通過項目開發運營帶動村集體增收3000多萬元、農戶增收7500多萬元。

鄉鎮企業聯合會能做什麼(浙江田野觀察村村辦公司)2

郭塘村村民在月季培育地忙碌。 董易鑫 攝

“一家公司”凝聚農村發展動力

如果把“兩山合作社”比作農村發展的“金融活水”,強村公司就是“水”裡的“魚”。随着農村碎片化資源有了集中轉化利用的渠道,一場“市場化改革 集體經濟”的探索在常山悄然發生。

2021年9月,新昌鄉“早上好”共富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由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浙能集團)、常山縣農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新昌鄉10個村的強村公司三方面分别出資100萬元組成,前二者為反哺農村,不參與分紅。

成立當日,“早上好”共富公司就對接落地千畝絲瓜絡基地項目。

該項目由“早上好”共富公司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新昌鄉10個村的村黨支部書記負責監管,各強村公司參與其中,絲瓜成熟後由“早上好”共富公司統一收購。

經過4個月辛勤耕耘,1300多畝絲瓜絡目前總産量26萬斤,并通過延伸産業鍊條,開發出鞋墊、沐浴用品、床上用品、藥用食品以及美容護膚産品等絲瓜絡制品,産值超900萬元。

“我老伴兒生病躺家裡很多年了,我年紀大了,出去打工也不方便。在絲瓜絡基地幫忙,有收入也能改善生活。”今年69歲的輶輅村村民李水香對中新網記者說。

“村村辦公司”的現象,在常山有背後的故事。

浙能集團在常山有多個幫扶項目,雙方合作多年;常山和慈溪建立山海協作關系已有11年,兩地政府合作、基層結對、企業交流、社會參與等不斷深化,新昌鄉的絲瓜絡基地項目就由慈溪的一家民營企業投資;“早上好”共富公司的名字,緣起于當地“天天早起、事事争先、人人追夢、年年攀升”的“早上好”奮鬥精神。

潘曉輝認為,邁向共同富裕的路上,山區縣更應保持“早的狀态、上的勁頭、好的追求”“起早、趁早、趕早”的意識主動謀變,建立市場化理念,聯合強村公司吸引浙江省屬國企、山海協作合作方等外部力量,不斷彙聚農村發展資源,從根本上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凝聚動力。

數據顯示,目前,常山共有47家強村公司。整個浙江共成立強村公司1347家,2021年總利潤為16.85億元,村均分配收益14.21萬元。

鄉鎮企業聯合會能做什麼(浙江田野觀察村村辦公司)3

常山一處共富果園。 董易鑫 攝

“一種意識”盡攬時代紅利

當農村發展基礎資源“化零為整”,當農村運營走向市場化,實現鄉村振興乃至共同富裕才有了系統性、體系化的保障——這正是常山在縣域範圍探索實踐的意義所在。

在常山縣東案鄉,一項以“共富果園”為名,促進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标的“細胞工程”仍在探索。今年49歲的農創客——田蓬村紅翔家庭農場負責人鄭雨章最近在和農戶研究瓜苗培育項目。

“我現在一共有30畝的瓜棚,其中近6畝用于和浙江農科院、甯波農科院和衢州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培育新品種。”鄭雨章說,這個通過“黨支部 企業 農戶 農科院”的模式打造的“共富果園”,不僅能帶動農戶科學種植瓜果、緻富增收,農忙時節還為大批周邊農戶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每年支付工資近30萬元。

同樣,常山縣青石鎮飛碓村也讓傳統的常山胡柚産業由散戶種植向共富果園疊代,實現每畝增收2000元以上;大橋頭鄉新村村298戶農戶的450餘畝胡柚林,通過“共富果園”的多種模式,獲得土地流轉金、薪金、股金等多項收入。

以縣域為試驗場,常山借“兩山合作社”集中要素資源,以強村公司凝聚發展動力,又正探索“共富果園”新模式。這些實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套體系,折射新時代鄉村發展所必需的集成意識。

“共富路上,一個村很難‘走出來’,需要大家齊心協力,‘相互補台不拆台’。”潘曉輝介紹說,在浙江全省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背景下,常山将“兩山合作社”“共富果園”作為兩項重要支撐,因地制宜引導鄉村走上組團發展、聯合經營的新路,真正讓老百姓從中得實惠,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該省要深化以集體經濟為核心的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

目前,浙江正聚焦“富民、強村”,以農村産業振興為基礎,以農民就業創業為優先,以農村産權激活為突破,系統推進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加快推動發展性政策制度向共富型轉變,高質高效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最近幾天,李健國仍在村裡的絲瓜絡基地忙碌。

“還有三分之一的瓜沒收,要在地裡再長長,等十月底才能全部完工。”李健國說,今年,因為絲瓜絡的好收成,村裡給大夥發了近四十萬元,他和鄰居已經商量好,明年要繼續加油幹。(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