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
近日,正在整理一些過時的新聞,看到不少關于“增産糧食**石**鬥**升”的說法,看着都很陌生了。記得看過一部電視劇,有句台詞是“你家的莊稼今年能收多少石?”屏幕上卻打成了“你家的莊稼今年能收多少擔?”一晃而過,人們也沒時間去和他較真,但是“石”(dan)的這個讀音以及意思,真的已經遠離人們生活了。石、鬥、升、合,好在我的記憶裡還有,我從小曾經接觸過。
石dan、鬥dou、升sheng、合ge,都是過去儲運交換糧食的計量單位。1石=10鬥;1鬥=10升;1升=10合。當然,電視劇用了别字這也不能全怪打字的人。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城裡長大的年輕人,也許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這一個“石” (dàn,旦)的計量單位。這“石、鬥、升、合”作為計量名稱是很古老的。在解放後農村還一直使用,直到近二三十年才慢慢退出曆史舞台。如以前問農民:“今年這塊地能打幾鬥谷?”;“你家今年收了多少石糧食?” 解放前窮人借貸地主家的糧食,講究“幾合利息?”比如“五合利”,也就是借一鬥糧食一定時間内給五合糧食的利息,相當于百分之五的利率。
鬥
升子
作為量具的鬥,在我老家一般是正方體的、材料是木質的方箱子,上面沒蓋,有的在上面的中間有一橫梁,便于提攜,有的就沒有。成語“海水不可鬥量”,這裡說的鬥就是量具。解放後,農村收糧、分糧就一般是用秤而不是用鬥了,隻有在民間還在使用小容量的升子。升子,一般由一塊正方形和四塊梯形木塊組成,用榫卯或锔釘連接,後來我家還用過鐵制的升子。升子上口敞開,是一個正方形,每邊約長為二十厘米;下面封口較小,高十厘米左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升子也越來越少用了,一般都按秤計。過去用的鬥和升子等量具,現在已當作民間收藏的一種民俗用具,而且越來越少見了。
記憶中的早上,我還在睡夢裡,母親就要上地幹活去了。母親會叮囑:“鍋坐上了,圪糁已經下到鍋裡,一會兒鍋開了,稍滾滾幾分鐘,就下進去二合米,鍋滾上半個小時蓋住火就行了。”我會問二合米是多少?母親說:“二合米,就是小半升,蓋住升子的底稍微有三指高。一會兒,你二嬸來借玉茭面,尖尖的搲上一升端走就行了。”母親交代完上地走了,我還可以美美的睡一覺,我家的那個火,開了那一鍋水,時間還長着呢。這裡有我家的升子,一個年輕人已經完全陌生的計量器具,在三十年前,是家家必備的。别人來借糧食,升子不僅要滿滿的,上邊還要堆的尖尖的,不要太小氣了。樸實的民風,若此。
(圖片來至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