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選擇題
1.下列對原文句子的翻譯,有錯誤的一項是( )
A.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至于禮樂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隻好等待着修養更高的君子來推行了。
B.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諸侯會盟,共同朝見天子,我願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相。
C.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就要停了,铿的一聲,又猛地彈了起來。
D.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着歌回來。
2.下列文學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一書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屬于語錄體散文,言簡意赅。
B.孟子名轲,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一書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其中的對話精彩,思辨性強,善于取譬設喻,因勢利導。
C.莊子名周,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一書又叫《南華經》,常用寓言來表達思想,形象生動,富于啟發性。
D.朱熹把《論語》《莊子》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的重要依據。
3.下列對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千乘之國,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後期,是中等國家。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廟指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祭祀在古代是國家重要的政事。
C.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D.相,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華的謙辭。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風乎舞雩
A.曾皙後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D.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5.下列各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組是( )
A.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是乃仁術也
B.莫之能禦也/客何為者
C.若屬皆且為所虜/百姓之不見保
D.大王來何操/以吾一日長乎爾
6.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願為小相”中的“小相”,是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
B.晉侯、秦伯,春秋時諸侯分公、侯、伯、子、王五等爵位。
C.執事,辦事的官員,也指對對方的敬稱。
D.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曆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為經,記述曆史的一種方式。
7.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B.浴乎沂,風乎舞雩
C.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8.對下列加點詞含義判斷正确的一項是( )
①毋吾以也
②加之以師旅
③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④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9.聯系全文,下列哪些句子體現出了孔子的循循善誘( )
A.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B.吾與點也
C.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D.夫子哂之
10.下列各句中,與例句的句式類型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例:為國以禮
A.加之以師旅
B.不吾知也
C.則何以哉
D.毋吾以也
11.下列加橫線的詞語讀音有誤的一項是( )
A.喟然歎曰(kuì) 曾皙(xī) 以俟君子(sì) 舍瑟而作(sè)
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 異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铿爾(kēng)
C.冠者五六人(guàn) 願為小相(xiàng) 饑馑(jǐn) 哂之(shěn)
D.千乘之國(shèng) 吾與點也(yǔ) 風乎舞雩(yú) 浴乎沂(xīn)
12.對下面這段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A.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提出,孔子給出的答案經常是不同的。
B.不同的答案往往會令學生無所适從,制造疑惑也是一種教育藝術。
C.孔子認為冉有和子路性格不同,冉有需要鼓勵,子路需要約束。
D.公西華有惑即問,孔子耐心解答;弟子學得明白,老師教得清楚。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識文斷字”“文思敏捷”“學富五車”是一個人“有文化”的标準,從事口頭傳承行業的人,如操弦樂師、戲曲藝人等都被劃定在“沒文化”之列。 ; ; 。 。 , 。
①毫不客氣地說,這種觀念至今仍然沒有多大改變
②吟詩作賦如此高貴,唱歌表演如此低賤
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個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問題,很難做出簡單判斷
④文字如此高貴,音符如此低賤
⑤人們常常思索,學堂教育與民間傳承到底哪種标準更符合技術傳承規律
⑥行文走筆如此高貴,彈琴舞蹈如此低賤
A.①②⑥⑤④③
B.③②⑤④⑥①
C.⑤③②④⑥①
D.④⑥②①⑤③
14.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以吾一日長乎爾 以:因為
B.攝乎大國之間 乎:在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如同
D.子路率爾而對曰 爾:……的樣子
15.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從活用角度看,不同類的一項是( )
A.風乎舞雩;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B.端章甫;曾皙後
C.而刀刃者無厚;赤也為之小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危士臣
16.下列句中“如”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①如或知爾 ②如五六十
③如其禮樂 ④如會同
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⑥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⑥
17.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唯求則非邦也與
B.鼓瑟希,铿爾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8.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項( )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
C.唯赤則非邦也與
D.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19.下列各項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孔子“哂由”的原因是他态度不謙虛,與“禮”相悖,但并沒有否定子路的志向。
B.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稱霸天下的辦法,孟子用“臣未之聞也”巧妙地回避了這個問題,把行霸道之事撇開而轉入了談論行王道之事。
C.庖丁認為自己解牛“遊刃有餘”的原因在于“道”,否定了文惠王對他“技”的贊賞。
D.《鴻門宴》中,項伯也拔劍起舞,并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而項羽不加制止,反映項羽胸無城府、優柔寡斷、剛愎自用。
參考答案:
1.C
分析:C項,“又猛地彈了起來”錯,應該是“放下瑟,站起來”。
2.D
D.“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不包括《莊子》。
故選D。
3.C
C.“古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錯誤,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女子十五歲行笄禮,表示成年。故選C。
4.A
例句“風”是名詞作動詞,吹風。
A.後:名詞作動詞,留在後面。
B.足:使動,使……足。
C.勇:形容詞做名詞,勇氣,勇敢的精神。
D.小:形容詞做名詞,小事。故選A。
5.D
A.均為判斷句,“者也”是标志/“乃”翻譯為“是”。
B.均為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分别為:莫能禦之也/客為何者。
C.均為被動句,“為所”是标志/“見”是标志。
D.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大王來操何/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為:以吾一日乎爾長。
故選D。
6.B
B. “王”錯,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沒有“王”。故選B。
7.C
A.軍,名詞作動詞,駐紮。
B.風,名詞作動詞,吹風。
D.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亡。故選C。
8.D
①以:通“已”,停止;②以:用/把;③如:或者;④如:至于。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故選D。
9.AC
A.“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是孔子引導學生說自己的志向,創造輕松的談話氣氛。體現孔子的循循善誘。
B.“吾與點也”,是說孔子贊同曾皙觀點。不能體現孔子的循循善誘。
C.“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意思是“那有什麼妨礙呢?也不過是各人談談志願罷了。”表現孔子鼓勵曾皙說說自己的志向。體現孔子的循循善誘。
D.“夫子哂之”,表現孔子對子路率先發言的贊賞和其觀點的委婉批評。不能體現孔子的循循善誘。故選A、C。
10.A
例句:狀語後置,正常語序為“以禮為國”。
A.與例句為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為“以師旅加之”。
B.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知吾也”
C.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則以何哉”
D.無句式。故選A。
11.D
D.“浴乎沂”的“沂”應讀為“yí ”。故選D。
12.B
這類題目解答時一般要到具體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對照選項逐一進行仔細核對認真辨析。本段内容體現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這一教育思想在當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選項B“不同的答案往往會令學生無所适從,制造疑惑也是一種教育藝術”理解有誤,這恰恰體現了孔子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故選B。
13.D
解答本題可用排除法。語序題可以抓以下幾點1.抓中心。首先要統攬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質和作用(如總領句、總結句、過渡句、解說句、觀點句、材料句等),然後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圍繞中心句來組織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個方面: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思維的順序。空間順序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内;邏輯順序,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具有規律性的順序。3.抓标志。語言标志常常表現為:關聯詞語、暗示性詞語、句子之間的對應關系(内容上、形式上)、陳述對象或議論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語境。文章要表達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貶,或高昂或低沉,是通過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這種基調、氣氛、色彩要保持一緻。首先浏覽所給的句子,把握中心;再依據關聯詞、指示代詞或前後的照應看句間的關系。本題中②④⑥是并列句,由前三處橫線間的分号可知,這組句子應排在最前面。④⑥②存在由“文字”到“行文走筆”再到“吟詩作賦”的遞進關系。①是對這三種現象的說明;⑤是人們的反思,是對③的回答。
14.C
此題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答題時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則對,不通則錯。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等。
C項,“方六七i十,如五六十”的意思是:縱橫各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小國家。如,或者。故選C。
15.A
A.風,名詞作動詞,吹;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B.都是名詞作動詞,端,穿禮服;後,走在後面。
C.都是形容詞作名詞,厚,厚度;小,小相。
D.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足,使……富足;危,使……處于險境。故選A。
16.C
①如果,假如; ②或者;
③至于;④或者;⑤怎樣;
⑥或者。
②④⑥都解釋為“或者”。故選C。
17.D
A. 唯求則非邦也與。 “意思是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與”,同“欤”,疑問語氣詞。
B. 鼓瑟希,铿爾。意思是:彈瑟的聲音逐漸慢了,(接着)铿地一聲。“希”是通假字,通“稀”。
C. 莫春者,春服既成 。翻譯為:暮春時節,春服已經穿好。“莫”,同“暮”。
D.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翻譯為:可以讓它的(百姓)勇敢起來, 而且懂得禮義。故選D。
18.C
A.“莫”通“暮”,将近結束的意思。
B.“希”通“稀”,稀疏。
C.沒有通假字。
D.後一個“以”通“已”,是“止”的意思。故選C。
19.C
C.“否定了文惠王對他‘技’的贊賞”錯誤,根據原文“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可知庖丁的回答是臣下所探求的是道,這已經超過了對于宰牛技術的追求。并沒有否定文惠王對他“技”的贊賞。故選C。
有疑問的時候,記得留言哦[what][what][wha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