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朝采藍,不盈一襜。
終日讀詩,音律可知?
古典詩詞中蘊含着一種感發生命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一份感發生命裡中,積蓄了古代偉大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
中國的古詩在聲音上是有格律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果用現在的普通話發音來讀,有些格律便不對了。
比如,中國古代有些字是入聲字,也屬于仄聲。入聲字是指在字尾有/p/、/t /、/k / 的收尾,現在的“普通話”已沒有這個發音,有時就把入聲字改讀成平聲了。
不按照古人的聲律讀,就破壞了整首詩美感的特質。而且用普通話讀,讀來讀去依然是不會作詩的,一定要按照詩歌的格律來背誦、吟唱,才能夠真正掌握詩歌的情意,伴随的聲音,結合出來的那一份感動。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車馬”, 要念“jū馬”。chē是俗音,“自行車”“電車”“汽車”的“車”念chē。古人沒有“車”(chē)的讀音,古人的“車”字隻有兩個讀音:一個是jū,押魚韻;另一個是chā,在詩裡押麻韻。
“飛鳥相與還”的“還”,其實念xuán。還,念huán 時是“還家”的意思,念xuán 時是在空中飛翔的樣子,所以這裡應該念xuán。
“欲辯已忘言”的“忘”,念wáng。這裡不念第四聲wàng,當做動詞,是平聲的讀音。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陰山下”的“下”,在這裡不念xià,念上聲,xiǎ,是詩韻裡的馬韻。
“籠蓋四野”的“野”,不念yě,念yǎ,也是上聲馬韻。
“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見”,念xiàn。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莊》
“綠樹村邊合”的“合”字、“還來就菊花”的“菊”字也是入聲字。
“青山郭外斜” 的“斜” 念xiá,押麻韻。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其一》
“鄉音無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絕勝煙柳滿皇都”的“勝”念平聲,shēng,超過的意思。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的“車”,念jū。
“大漠孤煙直”的“直”是入聲字。
“蕭關逢候騎”的“騎”,這裡是名詞,指一個騎馬的人,“候騎”就是在前面防衛、打聽消息的騎馬的人,所以念jì。做動詞時念qí,如“騎(qí)馬”;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遙看瀑布挂前川”的“看”念kān。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骁騰有如此,萬裡可橫行。
——杜甫《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的“宛”這裡作為國名念yuān,平聲。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逢入京使》
“參”有兩個讀音:曾參、人參的“參”都念shēn ;但岑參的“參”應該念cān,同參加的“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的“漫漫”是平聲,念mán。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表達的是很真誠的感情—我遠在西北的邊疆,而我的故鄉在東方。“雙袖龍鐘”是指袖子垂得很長,行動不方便的樣子。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筝,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李商隐《無題》
“銀甲不曾卸”的“卸”念xià。
“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強”念qiǎng,是“勉強”的意思,不是“堅強”的意思。
(作者:葉嘉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