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二龍擡頭具體時間?作者:張笃龍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龍擡頭又稱春耕節、龍頭節等,是傳統節日,标志着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将始……漫長的農耕文明中,農曆二月二自然備受重視,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今年二月二龍擡頭具體時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張笃龍
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龍擡頭又稱春耕節、龍頭節等,是傳統節日,标志着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将始……漫長的農耕文明中,農曆二月二自然備受重視。
龍擡頭源于自然天象崇拜,包含着上古時期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擡頭”。這一天也是春耕的開始,所以“龍擡頭”就成為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日子。傳說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所以在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禦駕親耕”。黃帝、堯、舜、禹紛紛效法。傳說到了周武王時期繼續沿襲,并作為重要國策來實行。
唐朝還沒有二月二習俗的記載,但卻把二月朔日(初一)作為一個“迎富貴”的日子,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一些點心類食品。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在唐中葉之前二月沒有節日,後來唐德宗聽取了李泌上書,以正月初九、二月朔日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于是,二月一日就成為了中和節。這天皇帝要賜宴群臣,賜刀和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獻農書表示務本;民間流行用青袋裝谷物及瓜果的種子贈送親友,還要釀宜春酒祭祀勾芒神……從中可以看出,唐朝中期開始的中和節的這些習俗,已有了祈福春耕順利的寓意。
到了宋代,二月二是一個特别的日子,流行辨認時令蔬菜的娛樂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了南宋時二月二宮中有“挑菜”禦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蔬菜,壓放在斛下的絲帛上寫着名稱,猜對有賞,猜錯要罰。
到了元朝,二月二龍擡頭的節日性被确定,并有了記載。元朝學者熊夢祥在《析津志》(又名《析津志輯佚》)中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擡頭”,各種民俗活動也多了起來。記叙清代北京歲時風俗的雜記《燕京歲時記》中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二月二的習俗很多,例如這一天理發俗稱“剃龍頭”。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擡頭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好運,新年順利。
孩子們喜歡二月二,因為這天能吃炒豆豆和油炸棋子豆。二月二炒豆有個傳說——有年大旱,一條赤龍私自降雨,被罰壓在一座山底下。百姓求情,玉皇大帝說除非金豆子開花,于是聰明人想到炒黃豆、玉米豆和面豆;二月二這天,噼哩嘩啦炒得炸開了花,赤龍被救。于是,就有了炒豆的習俗。
筆者上小學時,每到二月二,同學們都帶着一小袋炒豆子,或炒黃豆,或炒玉米豆,或油炸面豆(棋子豆)而來,課間紛紛品嘗,滿教室散發着玉米、黃豆的爨香。炒黃豆、玉米豆,要用幹淨粗沙子一起炒,這樣受熱勻稱,不易炒焦,炒出來的豆子也特别香脆。做棋子豆,一般都是用少量清水和面,加進适量鹽、植物油、花椒面或幹花椒葉,面要硬,揉勻發到,擀成面餅,切成條,再搓成圓搓搓,然後切成小蛋蛋,撒點幹面粉不緻黏到一起。鍋裡倒少量植物油燒熟,把切好的面蛋蛋倒入,反複攪動到均勻上焦花,取出即成。
小時候,覺得油炸棋子豆最稀奇。同學們都拿出自家的炒豆子互相品嘗着,誇贊誰家的香、誰家的脆,其樂融融。我拿的是母親前一夜炒的面豆,是棋子豆,油少,沒打雞蛋,看起來黃亮亮的,焦花很好,但吃起來有點幹硬,少了香脆。後來我也吃過關中東府黃土炒的面豆,有一種特有的泥土氣息。
民謠曰:“二月二,龍擡頭,家家鍋裡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這一天,各地還有放龍燈、起龍船、圍糧囤、開筆禮等不同風俗,彰顯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張笃龍)
來源: 西安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