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50種原生魚

50種原生魚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7:01:29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1

我們身邊有很多小巧可愛的原生魚。它們比鹦鹉魚、羅漢魚這些從外面引入的魚更能适應生活。像于鬥魚這種好看不貴又皮實的魚,在國外都特别受歡迎。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2

這些美麗的生物藏在我國每個角落,用一種深沉的方式,一直陪着我們。本期原生魚大全,主要為大家介紹嬌小美觀的原生魚。

圓尾鬥魚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3

圓尾鬥魚,是小型魚類,為大部分魚友熟知,這家夥經常同類相殺,而且總是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勢。它栖息在胡怕、池塘、溝渠、稻田等靜水環境中,以撓足類、輪蟲、水生昆蟲為食,5-7月是産卵期。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4

圓尾鬥魚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北的地區,包括東三省、北京、河北、山東、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四川、甘肅、甯夏、陝西、新疆、内蒙古等地。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5

圓尾鬥魚有不明顯黑色橫帶數條。鰓蓋骨後緣具一藍色眼狀斑塊,小于眼徑。在眼後下方與鰓蓋間有二條暗色斜帶。體側各鱗片後部有黑色邊緣。背鳍、臀鳍及腹鳍暗灰色,胸鳍淺灰色。雄魚常比雌魚體色鮮豔,背鳍和臀鳍後部鳍條更為延長。現在是國内熱門的觀賞魚之一,養的時候大多單養,也可以與其他魚種混養。

叉尾鬥魚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6

叉尾鬥魚跟圓尾鬥魚的體型差不多,但腹鳍有一根分節鳍特别長,尾鳍形成叉形,多生活在山塘、稻田、水泉等淺水地區,以無脊椎動物為食,作為觀賞魚可以喂食人工飼料、線蟲、凍血蟲、紅蟲。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7

叉尾鬥魚是也被稱為天堂魚,德國觀賞魚專家給的評價是:最早美麗的魚種之一。同時中國鬥魚也是西方國家最受歡迎的觀賞魚之一。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8

叉尾鬥魚對水質的要求不高,不過想讓魚的狀态更好,最好把溫度控制在20-25℃之間,在水中種點水草放點石頭,供其躲藏。叉尾鬥魚是夜行性的魚,喜歡晚上出來活動,而且容易跳缸,想養鬥魚的朋友要注意了。

桂系青鳉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9

桂系青鳉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群居性魚類,栖息在靜水或緩流水的表層,在稻田或池塘、溝渠也能看到,以昆蟲的幼蟲、小軟體動物為食。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10

又稱闊尾鳉魚、大眼賊魚。為小型上層淡水魚類,體長約20~26毫米,體形側扁,背部平直,腹緣略呈圓弧狀。頭中等大,較平扁。眼大。口小。下颌稍長于上颌。頭部及身體被圓鱗。無側線。尾鳍截形。體背側淡灰色,體側及腹面銀白色,臀鳍及尾鳍散布黑色小斑點,其他各鳍淡色。

光唇魚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11

光唇魚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等地的溪流中,雜食性,常以下颌發達的角質層鏟食苔藓跟藻類植物。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12

光唇魚俗稱:石斑魚,羅絲魚。體細長,側扁,頭後背部稍隆起,腹部圓而呈淺弧形。頭中等大,側扁,前端略尖。它的生長水溫是1-28℃,适宜的溫度在20-28℃之間,常見的有彩虹光唇魚、厚唇光唇魚、半刺光唇魚、溫州光唇魚、雲南光唇魚、長鳍光唇魚。

中華九刺魚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13

是刺魚目刺魚科多刺魚屬魚類,得名于背上的九根刺,屬于淡水魚,性子喜冷,一般栖息于與河流相通的靜水河灣或湖泊多水草處。

這是一種會築巢的魚,雄魚單獨築巢及護育幼魚,巢圓形或卵圓形,附着植物枝莖或懸空漂浮。是寒冷地區可利用的觀賞魚類,北京地區是其理論分布地域的最南端。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14

中華九刺魚是一種珍稀魚種,2004年才被發現,在網上可以搜到關于養殖基地的頁面,但頁面打不開。某寶也隻有寥寥幾家出售這種魚,綜合來看,中華九刺魚也是不适合捕捉并養殖的魚種。種類太少,早晚要被保護起來。

黃颡魚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15

黃颡(sǎng)魚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各太平洋水系中,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雜食類魚,主食底栖無脊椎動物,食物多為小魚、水生昆蟲等小型水生動物。

黃颡魚俗稱:昂刺魚,剛針,黃骨聰,昂公魚,黃骨魚、黃丫頭、黃鴨叫、黃沙古、翁公魚、戈艾、吱戈艾、黃刺公、疙阿、戈雅魚、疙阿丁、黃臘丁、嘎牙子、昂刺魚、黃鳍魚、三槍魚、黃刺骨、黃牙鲠、王牙、黃嘎牙,刺疙疤魚,刺黃股,黃鲛,汪丫魚,毛泥鳅,黃骨頭,彎丫等黃臘丁,央絲。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16

黃颡魚體長約20厘米以上,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不突出,上下颌略等長。雖然長的小,但這種魚的口感不錯,經過大量繁育,成為市面上常見的食用魚之一。而且在中醫領域中,黃颡魚還有祛風、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腫、喉痹腫痛等症。

厚唇原吸鳅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17

厚唇原吸鳅于1980年,在廣西大瑤山被發現,是中國特有魚種。

它體長,圓筒形,尾柄稍側扁。頭較低,吻部圓鈍,邊緣較薄,吻長大于眼後頭長。口下位,弧形,較寬,略小于頭寬的1/3。唇肉質,較肥厚,上唇無明顯乳突,下唇側後肥大,突出。生活在具有清泉的山澗小溪中,常匍伏于水底岩石上栖息。為小型魚類以附生于石上的固着藻類為食。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18

厚唇原吸鳅是珍惜魚種,不支持捕撈。

貴州爬岩鳅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19

主要分布在西江水系,融安、融水、三江、陽朔、臨桂、靈川龍勝等地都是它的栖息地。可以吃冰凍紅蟲、下沉顆粒飼料、殘留食物、魚肉碎末,甚至藻類。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20

為平鳍鳅科爬岩鳅屬的一種中國原生魚類,體稍延長。前段較平扁,後段漸顯側扁,尾柄高稍大于柄長。背緣稍隆起,腹面平坦。頭較寬扁。吻端圓鈍,邊緣較薄。吻長大于眼後頭長。

貴州爬岩鳅,栖息在有較強水流的小溪中,吸附與光滑岩石上,對氧氣有高要求,應該多光照鼓勵藻類生長,模仿其原生環境。

麥氏拟腹吸鳅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21

麥氏拟腹吸鳅是中國的特有種。分布于廣東東江水系和九龍江、香港等。這種魚在香港地區稍微多點,但總體還是珍惜品種,本身沒什麼經濟價值,所以沒有商家大量養殖。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22

同時麥氏拟腹吸鳅不太好養,基本看天意,有的死活不開吃食,開口的可以喂血蟲。

它軀幹褐黃色,背部有九至十個棕黑色斑點,側面也有不規則的棕黑斑點。體長而頭扁,口部位于下方,胸鳍和腹鳍寬闊平張,形成吸盤狀的吸附器官,可依附在湍溪的石塊和卵石表面。

方氏拟腹吸鳅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23

方氏拟腹吸鳅分布于珠江和長江的湘江上遊山溪急流的底層。這種魚體型特化,匍匐于石塊上生活,刮食各種水藻和無脊椎動物。為一種著名裸缸原生除藻魚。個體小,體長不及150mm。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24

方氏拟腹吸鳅體偏長,圓筒形,前腹面平,後部側扁。體側具多數黑色狹橫斑。拟腹吸鳅屬的魚喜食藻類,人工飼養,魚缸環境可設置流速大一點是水流。可喂食沉底藻片,偶爾喂紅蟲也吃的。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拟腹吸鳅,但有養過的朋友說照片比實物好看。

棒花魚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25

棒花魚俗稱老頭魚、船釘子、爬虎魚、沙錘、花裡棒子、推沙等,北至黑龍江,南到珠江流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這種魚生活在靜水或流水的底層,主食無脊椎動物。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26

棒花魚體長,稍側扁。頭較短,吻短,前端圓鈍。眼小,側上位,眼間寬平。背鳍無硬刺,胸鳍圓鈍,均較短。尾鳍叉型。頭背部稍黑,體側具一不明顯的縱紋,其上有9-11個黑點斑塊,背部也具8-11個黑色斑塊。背鳍和尾鳍具有由黑色小點組成的斑紋。

此外棒花魚有一定營養價值,也有養殖基地對棒花魚專門飼養。養在魚缸裡的比較少,但也不至于難看。

直口鲮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27

直口鲮(líng)俗稱:油魚,線魚,鳳岩魚,是為廣西西江水系的特産魚類,在福建閩江也有少量分布,常栖息于激流淺灘,為底層魚類,刮食着生藻類。

直口鲮體長,近圓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平直,尾柄側扁而細長。頭小,吻尖,口下位,吻皮包蓋住上颌,邊緣淺裂成流蘇狀。上唇消失,吻皮直接與下唇相連;下唇肥厚,前緣有布滿乳突的狹窄區。下颌與下唇分離,上颌弧形,下颌平,具銳緣。須2對,吻須短,颌須微細。背鳍無硬刺,尾鳍深叉。體銀白色,背部灰黑,由鰓孔上角至尾鳍基部沿側線有1黑色縱帶,背鳍、胸鳍及尾鳍灰黑色。(來源:百度百科)

中華沙鳅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28

中華沙鳅是長江中上遊特産優質的名貴珍稀鳅科魚類,也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于溫州永嘉楠溪江、瀾滄江、四川東部盆地和盆周低山區江段均有分布、湖北宜昌、甘肅文縣亦有分布等。

南方俗稱“穿金妹”屬肉食性魚類,以水生昆蟲等底栖無脊椎動物為食。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29

中華沙鳅為小型魚類,體長9~18cm,體态纖細,體色豔麗,體表有美麗的斑紋;吻長而尖。須3對。頤下具1對鈕狀突起。眼後有倒刺,末端超過眼後緣。頰部無鱗。腹 鳍末端不達肛門。肛門靠近臀鳍起點。尾柄較低。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30

本期原生魚大全,主要以搜集小型,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原生魚為主。下期為帶來的是原生魚大全的最後一期。


文章系徹朗旗下【底栖魚兒】原創首發。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50種原生魚(國内原生魚大全)31

國内原生魚大全:國寶一樣的觀賞魚,去原生地都不一定能見到(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