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聞道 圖:鄭簠像
“2016年6月,一場廣州拍賣,一副隸書以1170萬的落槌價轟動全國,閩中天價隸書引發人們無限遐想,這幅書法出自一個莆田人之手,與鄭闆橋齊名的鄭簠[fǔ],他的主業是一名醫生,卻跨界成了一個書法家,對篆隸有着很深的執念,少時立志習隸,三十年始終如一,對漢碑大器如癡如醉,終開創崇尚碑學法門,被世人稱為清代隸書第一人。
1 、可以靠行醫聞名,卻跨界成了一個書法家
以1170萬落槌價的鄭簠隸書
鄭簠[fǔ](1622-1693)。清代書法家。字汝器,号谷口,祖籍福建莆田,原明洪武間祖父一輩遷至金陵(今江蘇南京),為名醫鄭之彥次子,深得家傳醫學,以行醫為業,終學不仕,工書,雅好文藝,善收藏碑刻,尤喜漢碑。
他的醫術在當地相當出名,直到晚年仍日“以醫道應酬”。有段時間因為疾者盈門他有了逃名之念,李漁(1610-1680)為此作詩諷勸,《贈鄭汝器》小引雲:“汝器文人也,能詩工書,且笃友誼,以岐黃術噪名于世,疾者盈門,車無停軌,自以為苦,欲逃其名而不得,故作是詩以勉之。
文獻名邦--莆田
鄭簠雖一介布衣,但他生活在冠蓋輻辏的舊京,又善于結納,所以“無論識與不識,皆知白下有谷口先生者”。他結交友人非藉行醫,而是通過他的隸書。
明明可以靠行醫聞名,卻跨界成了一個書法家。
2 、跟随莆田老師學書,鄭闆橋與之齊名
宋珏
鄭簠少時便立志習隸,最初的老師是宋珏,宋珏也是莆田人,号荔枝仙、莆陽老人,明萬曆年間畫家,離開家鄉後主要在金陵居住,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所以才有了跟鄭簠的淵源。
宋珏曾在國子監讀書,擅長寫詩,山水畫,還能刻印,并創立了篆刻中的“莆田派”,隸書水平很高,尤其是隸書中的八分書。浙江省海甯周春論印詩雲:“聞說莆田宋比玉,創建漢隸入圖書。”
晚宋珏46年生的鄭簠,跟随宋珏,“初從時人宋比玉,見奇而悅之,學二十年,日就支離,去古漸遠,深悔從前不求原本,乃學漢碑,始知樸而自古,拙而自奇。沉酣其中者三十餘年,溯流窮源,久而久之,自得真古拙,趨奇怪之妙。”
鄭闆橋,原名鄭燮
鄭簠後改學漢碑,主要有《史晨碑》和《曹全碑》,尤得力于後者。所書字大小相近,粗細、疏密卻富有變化,多姿又規整,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點,又具有飄逸奇宕的新意,世人謂之"草隸"。
鄭簠的"草隸",為隸書開創了新的出路,成為乾嘉以後碑派書法追求的境界,影響甚大。
後人把他與寫"六分半書"的鄭闆橋合稱"二鄭"。
3 、對漢碑如癡如醉,開創崇尚碑學法門
鄭簠《隸書謝靈運石室山詩卷》
他學習漢碑(即漢代碑刻,碑文字體以隸為主)三十餘年,如癡如醉,到什麼地步呢?為訪漢碑,跑遍河北,山東;傾盡家資,慢慢的,家藏碑刻拓片有四大櫥。
孔尚任在《鄭谷口隸書歌》中道:"漢碑結僻谷口翁,渡江搜訪辯真實;碑亭凍雨取枕眠,抉神剔髓歎唧唧”,就是對鄭簠愛碑如癡的寫照 。
鄭簠是清初最重要的參與訪碑活動并肆力學習漢碑的書法家,開清代書法崇尚碑學之法門,彼時,他的隸書獲得其時知名文士的集體追捧。
4 、一生隻寫隸書,清代隸書第一人
漢代以後,具有使用價值的隸書被楷書所取代,并走向衰落。直至鄭簠為代表的清代隸書的出現,才出現新的轉機。
鄭簠的清初隸書,不但把握住漢隸的重要特征,而且對經過千年風雨剝蝕的漢碑所形成特有的金石氣息有了新的審美,以此來進一步滋養筆法,從而使隸書在清初得以複興。
後人說這是“漢隸之複興”,鄭簠對篆隸的執着,使得其在美學思維上比其他人更深入,因此,說起清代隸書,不得不提到鄭簠。包世臣《國朝書品》将其與金農的隸書同列為"逸品上",後人稱之為清代隸書第一人。
其傳世書迹主要有《楊茂源酬于附馬詩軸》、《盧仝新月詩軸》、《浣溪少詞軸》及《靈寶謠》。梁巘《論書帖》稱:"鄭簠八分書學漢人,間參草法,為一時名手。"錢泳《履園叢話》稱:"谷口始學漢碑,再從朱竹垞(彜尊)輩讨論之,而漢隸之學複興。"
誰曾想到,一個醫生也練書法,且一生隻寫隸書,書風飄逸、優美,個性很強。明明可以靠行醫聞名于世,卻靠一手古樸雅緻的書法,成就千古美名。
部分作品賞析
鄭簠《隸書五言詩》 香港藝術館虛白齋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