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淮南子》、《新序》、《論衡》、《抱撲子》以及《敦煌變文集》等古籍中都記載着孔子拜項橐為師的故事。
有一年春天,孔子帶同弟子,駕着車子出了東門。師徒們走出煩嚣的城裡,到了曠野。天空晴朗,萬裡無雲,頓覺心曠神怡。見農夫哼着小曲在田野裡耕作,一派升平氣象,孔子啧啧稱贊,趕車的弟子子路也興緻勃勃地舉起鞭子,趕着車,不急不忙的向前走去。忽然在路上見一個玩童用土築起一個小城,自己坐在裡面,怡然自得,一付滿不在乎的樣子。孔子及弟子們乘車來到,趕車的子路沒加思考,就要從小土城上軋過去。這個小孩一點也不害怕,坐到那裡一動不動。
孔子很奇怪地問他:“你為什麼不躲開我們的車呢?”
小孩坦然地回答:“我聽以前的聖人說過:一個聰明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自古以來的情理是車躲城,那裡車從城上軋過去的道理呢?”小孩的一番言語,倒把子路逗樂了。對他說:“你這是玩耍,是假城。我們在趕路,是真車。真假怎能混淆呢?”小孩不示弱地說:“你那個車是真車不假,我這個假城也叫城。你的車從我的城上壓過去,那就是不合道理。不合道理的事你該做嗎?”幾句話把孔子師徒說得無言以對。隻好叫子路趕着車子繞了過去。
孔子坐着車子走過去以後想,小孩說的有道理。孔子對小孩很佩服,馬上派弟子問問這是誰家的孩子,以及他的名字。弟子回來告訴他,小孩名叫項橐。孔子說:“這小孩說話對啊!他向我講出了一個很簡單而又很正确的道理。人雖小,卻是我的老師啊!”
《論語·述而》中記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說在路上遇見三個人(或幾個人),裡面一定有我的老師。小孩子一樣是自己的老師。
這句話脍炙人口,流傳千古。是強調一個人應虛心向别人學習,主動看到别人的優點、長處,可學之處。“三人”不隻三個人,而是指多人。世界上的事物十分複雜,各種事物中有各種學問。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不介入某行、不學習某行,如果亂發言,就會說外行話,輕則丢人,重則壞事。隻有虛心的、廣泛的向各方面學習,才能獲得某一門類的入場券,有發言權。隻有不驕、不狂、冷靜地、實在地向各方面學習,才能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有道德的人,進入知識殿堂,進入有知識的自由王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