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 15=5000,正常來說如此等式是不可能成立的,可是若是給它加上一個條件,配上單位,便有了等式成立的可能性。
這個條件是中華民族象征之一的長城,長城在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是中國第一批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中國建築,可以說長城對于中國來說意義重大,對于中國人來說更是有着特殊的情感。朋友們好,今天咱們一起來談談長城如何使得等式1858 15=5000成立,本文由青衫彈史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支持一下哦~
長城
01 1858年中華文明的主體民族漢民族是一個典型農耕民族,搞基建是融入民族血脈之中的種族天賦,中國的築城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大規模的城池雛形便在中國遠古先民的手中鑄造成形。夏商周三代以來,文明國家出現,族群有了固定居所,伴随着疆域的不斷擴大,于險山峻嶺之間,大江大河之畔,設立堡壘要塞,也成了維持統治的必需。
時間來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争霸,列國兼并,相互之間戰争不斷,于是乎有些國家在邊境險要之地或因河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修築烽火台,并配置高大連綿的長牆,即為長城,山東境内的齊長城始建于春秋時期,完成于戰國時期,曆時170多年修築而成的齊長城,史記中記載道: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裡,以備楚。齊長城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現存有準确遺迹可考、保存狀況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長城,可謂是長城之父。
齊長城分布示意圖
與此同時身處北方的燕趙等國也開始修築起長城,防備更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入侵。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中央集權制,結束了東周以來500多年的分裂,始皇帝下令征調百萬民夫将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完善并擴建,最終構築一個西起臨洮東至鴨綠江的宏偉工程,長約萬裡,史稱萬裡長城。
長城的存在确保了邊防的鞏固和國家的安全,作為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最堅實的一道屏障,給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産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也劃分出一道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分界線,正如《過秦論》中所說: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長城從其誕生之日起,便是中原王朝最可靠的保障。
秦始皇動漫形象
秦之後,曆代王朝對于長城多有修繕維護,明王朝統治時期面臨着嚴重的北方危機,對于長城的修繕工作尤為上心,大規模興築邊關重鎮,等到興起于關外的滿清入主中原之時,對于長城的修護工作卻是沒有那麼上心。
1691年古北口總兵蔡元上疏啟奏要修石北口一帶倒塌的長城,康熙皇帝回複道: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服,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衆志成城者是也。
康熙皇帝的回複,頗有陽明先生那句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境界,康熙有了應對蒙古的良方,無需依賴長城,于是下令不修長城,整個清朝沿襲,當然關于長城小規模的修繕貫穿清朝始終,也因此明朝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我們今天所見的萬裡長城大多是大明王朝的遺産。
萬裡長城
從公元前214年始皇帝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築長城萬餘裡開始到公元1644年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王朝滅亡,1858年的時間萬裡長城從誕生到最終成型,漫長的時間給萬裡長城打上歲月的印記,也深深的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
02 15個省區市由于年久失修,秦漢時期所修築的長城大都已湮滅在歲月的長河之中,今天所見的萬裡長城多為明代修築,即所謂的明長城,根據科學測繪,明長城總長8851.8千米,東起遼甯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依途經遼甯、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陝西、甯夏、甘肅、青海10個省級行政單位,多達156個縣域。
但若是加上秦漢隋唐兩宋曆朝曆代為抵禦北方邊患而修築的長城體系的話,這些數據還要大大擴展,首先長城分布的省級行政單位由明長城的10個擴大到15個,新增的區域分别有黑龍江、吉林、山東、河南、新疆,黑龍江和吉林的增加是由于秦漢時期對于朝鮮半島北部尚且擁有主權,漢帝國甚至在此設立了真番、臨屯、玄菟、樂浪進行管轄,長城自然也就向東大幅延伸,河南和山東境内的長城一方面有先秦長城如齊長城和楚長城,另一方也有着兩宋時期的長城遺留。
漢四郡
關于新疆境内的長城,很多人以為新疆境内可能沒有長城,中國古人經營新疆那麼久,如此重要的邊疆之地,怎麼可能沒有留下長城守護?新疆,漢代在此設立西域都護府,唐代在此設立安西都護府,清朝康熙三征噶爾丹、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左宗棠收複新疆,新疆早已納入中華政治體系之中。
新疆境内的長城與内地有些不一樣,主要由烽燧、戍堡等為主的軍事設施組成,沒有連續體和高大的城牆,根據地理位置的戰略作用和當地環境,修建了呈現星點狀、片狀分布的戌堡、驿站、卡侖等軍事設施,新疆境内的長城有兩條線路,其一是以絲綢之路交通線為主線,因地制宜,沿途分布的長城,為了保護絲綢之路的順暢;其二是以政治中心或重要城鎮為中心向外延伸修築在險要的山麓垭口和沙漠邊緣,目的在于拱衛重要城池。
新疆境内的長城多為漢唐清三朝所建,這三朝也是中國曆史上經營西域最為用心的三個大一統王朝,經過考證研究,漢唐兩代的燧和城就有228處,分布在吐魯番、昌吉、伊型、喀什等地州的40個縣市境内。
新疆境内長城分布示意圖
03 5000年文明的厚度1858年的時間守護,再加上跨越15個省市自治區的地理空間,長城對于中華文明來說,是組成中華文明5000年文明厚度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沒有長城的守護,也許中華文明也像是古印度文明那樣,被外來民族突破開伯爾山口後所覆滅,但凡古印度人民有着中國古代先民的勤勞與智慧,修築一道長城阻攔,古印度文明也不至于半道夭折。
可能很多小夥伴認為長城僅僅隻有防禦功能,也就為中原王朝提供一道保護,遊牧民族稍微用點手段的話也是能夠很容易突破這道防線,輕而易舉的到中原腹地掠奪。
你若如此想,那可就太不了解長城的曆史價值了。
長城分布圖
當中原王朝實力衰微之時,長城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進攻的防線,當中原王朝強盛之時,長城便是中原王朝發起進攻的前線。
秦帝國北卻匈奴七百餘裡,奪取河套地區,設九原郡,威勢無兩,等到漢帝國建立,經曆楚漢四年之争後,中原王朝實力衰退,匈奴乘華夏戰亂,越過蒙恬所築長城,将戰線向中原腹地推進,漢文帝統治時期匈奴騎兵甚至突進到雍地的甘泉宮,一把火燒了回中宮,據說火勢沖天,長安依稀可見,可見漢初局勢之危急。
此時的長城年久失修,加之北方守軍不足,無力阻擋強大的匈奴騎兵進入長城以内劫掠,但是就是如此一條殘缺的破爛的長城,卻是漢初守衛北方最堅固的防線,多少次阻擋了匈奴騎兵的大規模南下,這其中誕生出多少名将,比如駐守雁門的程不識和駐守雲中的魏尚。
等到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積蓄的實力已然充足,于是連續多年漢匈大戰爆發,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名将依靠長城作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出擊匈奴,不但将匈奴驅逐到漠北,更是修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千米的長城,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豈會耗費國财,修築一條僅僅隻有防禦功能的長城,要知道的是,中原王朝的疆域版圖可是在這一位大帝手中擴張了一倍有餘!
帝王
另外,長城也是守護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點,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原王朝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對于首都設立在長安的漢唐兩朝來說,陸上絲綢之路尤為重要,有了長城的守護,可以确保絲綢之路的安全,如此也就确保了長安帝都西線的安全。
更别說長城還有着防風固沙、保持自然生态環境等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長城對于中華文明來說實在太重要了,有了長城的中華文明才是完整的中華文明,也才有了5000年的文明厚度,冠絕古今,傲視全球!
04 終章有小夥伴問,長城是抵禦草原民族的防線,為何遊牧民族南下之後沒有拆除長城?一方面建造長城固然耗時日久,耗費無數人力物力,想要拆除同樣也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更為重要的一方面,當遊牧民族身處關外之時,長城固然是讓其痛恨的存在,可一旦這些遊牧民族南下進入中原腹地并且站穩腳跟之後,此時的這些民族也就離同化之日不遠了,心态也就發生了轉變,這一點在清王朝身上提現的尤為明顯。一旦這些原本的遊牧民族向着農耕民族轉變,長城的作用便會凸顯出來,長城屏障帶來的安全感是無與倫比的,這也是為何說長城是中華各民族寶貴遺産,同樣的也是世界人民的珍貴财富。
固然,有了長城的中原王朝也并非絕對的安全,一個國家的安危不能僅僅隻依賴于一個軍事工程,更關鍵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的強弱,民心向背。但是回首華夏五千年文明曆史,長城給予我們這個文明的安全感沒有任何其他物事可以比肩。如今,長城是中國第一批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她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更是世界的遺産,值得我們所有人好好保護,讓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城背後的故事,世代傳承長城精神。
本文由青衫彈史原創,全文3600字,感謝您的閱讀,未得允許,不得轉載,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支持一下哦~,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榮幸~
點贊收藏、關注贊賞,鞠躬感謝!
本文圖源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