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一則1000多字的短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刷屏的原因并不是稿子本身有多好,信息多重要,重點是署名“騰訊Dreamwriter”,這是一篇人工智能自動撰寫的稿件。
過去,新聞稿都是需要新聞工作者來寫的,但現在人工智能出現後,這種格局改變了。2017年年初,騰訊财經開發出自動化新聞寫稿機器人——騰訊Dreamwriter。它根據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瞬時輸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鐘内将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
用機器人撰寫新聞,騰訊并不是開創者。早在2006年,美國湯姆森公司就開始用機器人記者撰寫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新聞。如今,尤其是國外媒體,都開始廣泛使用機器人寫作。這是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的運用。
于是,很多人開始驚呼,記者要失業了。人工智能出現後,很多行業的人都擔心,人工智能會不會碾軋人類?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複就說,人工智能是下一個革命,需要思考5秒一下的人類工作,将被取代。
但事實是這樣嗎?
人工智能“威脅論”
2017 年4月27日,2017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通過視頻發表了題為《讓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及其賴以生存的家園》的主題演講。他表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結。
霍金認為,人工智能的威脅分短期和長期兩種。短期威脅包括自動駕駛、智能性自主武器,以及隐私問題;長期威脅主要是人工智能系統失控帶來的風險,如人工智能系統可能不聽人類指揮。
這已經不是霍金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威脅論”。早在今年3月,霍金就向英國《獨立報》表示,人類必須建立有效機制盡早識别威脅所在,防止新科技(人工智能)對人類帶來的威脅進一步上升。
每每提到人工智能,就有很多人憂心忡忡,憂心于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持有類似觀點的,有很多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如上文提到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還有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麥克斯·泰格馬克、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家山姆·哈裡斯、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等。
埃隆·馬斯克稱,AI有着巨大的潛力,也有着巨大的陷阱,可能是人類史上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最壞的。馬斯克很早就對人類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感到擔憂,擔心這種技術會被不恰當使用。他還參與創建了人工智能非營利組織OpenAl,希望能夠預防人工智能的災難性影響,推動人工智能發揮積極作用。
霍金和馬斯克兩位是新技術的恐懼者,同時也是新技術的推動者,前者是物理學界的泰鬥級人物,後者的特斯拉促進了電動汽車市場的繁榮,但因為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擔憂,而被人聯系在了一起,同時獲得了2015年的“盧德獎”。這個獎項專門頒發給那些試圖阻礙技術創新的人。
霍金和馬斯克似乎更像是謹慎的樂觀主義者,一方面都在各自領域推動着新科技的進步,另一方面又表現出猶疑。霍金認為人工智能能夠帶來的收益是巨大的,人類或許借助這一強大的工具,減少工業化對自然的傷害。但又擔心人類會不會被人工智能無限地幫助,直至被無限地邊緣化,甚至毀滅。
那霍金、馬斯克們的擔憂,到底是先知先覺,還是杞人憂天呢?
人工智能的沖擊力
我們對人工智能最熟悉的應用,應該就是手機了,現在的手機已經比20年前的計算機功能還要強大。而随着人工智能和通信領域的快速發展,未來手機将會變得更加“聰明”,更加強大。
在醫療領域,好醫院、好醫生一直是稀缺資源,很多人都經曆過看病難、挂号難。但随着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研發人員将醫生的治療經驗變成“算法”後,通過一定的技術和智能手機結合,以後大家就可以通過手機給自己看病。
8月,在國家衛生計生委、安徽省衛計委的指導下,由科大訊飛和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智醫助理”機器人參加了2017年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測試,最終“智醫助理”以456分,超過分數線96分的成績,成功通過測試。
自2015年,科大訊飛開始着手Al 醫療的産業布局,形成了智醫助理、語音電子病曆、影像輔助診斷系統、人工智能輔助診療平台三款産品加一個平台。
不僅是媒體、醫療、圍棋等領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金融等領域都有很好的應用。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模式識别更準确地預測市場走勢,并基于深度學習挖掘影響市場的重要因素。在瞬息萬變的金融行業,如果有強大的人工智能作為後盾,運作起來必然如魚得水。6月13日,中國資産管理機構華夏基金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北京宣布,雙方将就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務領域的應用展開戰略研究,推動資産管理行業智能化轉型。
因為安全,且可以獲得穩定的回報,人工智能投資平台Wealthfront、Betterment已經吸引了幾百萬投資者加入,無數人認為在未來的股票交易中人工智能将會扮演重要角色。
人工智能正在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随着其進一步發展,會不可避免地給就業造成沖擊。很多崗位和職業可能會逐步消失,比如銀行出納、客服代表、電話銷售員、股票和債券交易員等。李開複認為甚至律師助理和放射科醫生這樣的工作也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假以時日,人工智能技術還會學會控制如無人駕駛汽車和機器人這類半自主或全自助硬件設施,逐步取代工廠工人、建築工人、司機、快遞及許多其他職業。
颠覆還為時尚早
從2012年至今,國内研究院所和企業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突破。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介紹說,中國在原始創新算法方面相對弱一些,但更擅長快速叠代和規模化,因此能夠後來居上。在這兩年的國際賽事中,前三名基本上都被中國的團隊包攬了。
那麼,這些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足以颠覆人類的智慧了呢?
科大訊飛研究院院長胡國平表示,從技術的角度講,通常将人工智能分為三個階段,即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在計算智能方面,機器已絕對超過人類;感知智能就是讓計算機“能聽會說”,現在感知智能基本上可以與人媲美,在醫學影像讀片等特殊任務中甚至超過人類;認知智能是指對知識的理解、推理、應用,近一兩年,國内外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主要在做這方面的研究,目前機器在閱讀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已經接近人類。
但是,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會徹底颠覆人類的認知呢?其實不然。
人工智能作為人類的産物,有适應它成長和發展的情境。在特定的邏輯及計算能力方面,例如工廠車間流水線、快遞包裹運輸等方面,人工智能顯然已經超越了人類。可這僅僅是在适合它計算的場景下,如果需要它進行感性判斷,或者脫離開數據的支撐,人工智能自然會無所适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