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遙遠的西北部有一片荒涼的沙漠,叫做塔克拉瑪幹沙漠。沙漠中有一條孤獨的路貫穿南北。在路上,你可以看到一些可愛的“精靈”,白尾地鴉。它告訴人們一個真相。随着認識的深入,原來的諺語有時是不準确的,如“天下烏鴉一般黑”。白尾烏鴉的出現讓流傳了幾千年的諺語感到尴尬。其實,不能怪我們祖先的粗心大意,因為這種烏鴉比較少見,很少能見到。
中國特有的白尾地鴉
白尾地鴉是中國特有的鳥類。在國外叫“地雞”,當地人叫沙鵲。有研究者認為,更恰當的名稱應該是“塔裡木地鴉”或“塔裡木漠鴉”,因為其分布區域僅限于塔裡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幹沙漠。1876年至1877年,俄羅斯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收集到白尾地鴉的标本,取名“塔裡木松鴉”。
白尾地鴉是典型的沙漠鳥類。由于長期在沙漠環境中生存,白尾地鴉的身體上帶有沙漠的烙印。白尾地鴉的身體羽毛呈沙褐色,非常接近環境的顔色;喙峰長而略向下彎曲,具有挖掘和掩埋食物的功能;鼻孔覆蓋着濃密的羽毛,極适合生活在沙漠和幹旱環境中;翅膀為短而圓,很少長距離飛行;跗骨長而結實,擅長在沙漠中奔跑。當地維吾爾人把白尾地鴉稱為“克裡瑤丐”,意思是這種鳥具有“大步射擊、飛奔”的特點。
白尾地鴉在茫茫沙漠中吃什麼?無數人對此感到好奇。結果表明,烏鴉的食物包括甲蟲、甲蟲科、象甲、拟步甲和針葉樹。這些昆蟲大多生活在地表活動,統稱為“甲蟲”。其他時候,白尾地鴉還吃蝗蟲、蜥蜴、植物果實、種子、蘆葦葉、雙翅目幼蟲等昆蟲幼蟲。白尾地鴉的胃部檢查發現,其胃裡有馬糞、玉米和甲蟲。因此,白尾地鴉屬于雜食性鳥類。
此外,沙漠公路的臨時停車場(垃圾站)或新建的人居環境(如畜牧村、羊段路段、石油基地、物探隊、公路驿站等)也是白尾地鴉經常覓食的地方。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對白尾地鴉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公路附近白尾地鴉的數量比遠離公路的多。這是為何呢?
這是因為鳥類在沙漠中很難找到食物和庇護所。路的邊緣,特别是防護林,可以為烏鴉提供足夠的食物資源和築巢區域。此外,其他陸生物種,如雲雀、地山雀和雲雀,其種群豐富度在道路附近會更高。
白尾地鴉的覓食策略與它們的食物來源相比,白尾地鴉的覓食策略更是神奇!
研究發現,烏鴉的食物儲存行為與其他烏鴉非常接近。研究人員在野外調查中首次記錄了白尾土烏鴉的食物儲存行為。當袋子的碎片被丢棄在路邊時,警覺的烏鴉很快發現并開始搬運食物。它們似乎并不急于填飽肚子,而是先把它們運走埋了。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内清理了現場,沒有給其他動物或風沙留下太多的機會。
那麼,白尾烏鴉如何在風雨交加、變幻莫測的沙海中找到它儲存的食物呢?根據實驗,鳥類不能像野獸一樣靠氣味找到食物,也不能像食肉動物一樣用尿液來标記埋葬地點。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視覺定位,在沙漠中能起作用嗎?
在流動的沙丘上,随機搜索無疑是大海撈針!目前,對鳥類食物貯藏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我國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很少,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另外,在沙漠中,白尾地鴉如何找到水來維持身體的用水需求?作為一種體型較小的鳥,白尾地烏鴉如何抵禦風沙的侵襲?大多數鳥類喜歡潮濕涼爽的環境,但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平均地溫為70℃。白尾地鴉為什麼能抵擋高溫?這些都是未解之謎。
瀕臨滅絕
白尾地鴉的分布範圍僅限于南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烏鴉分布區域的局限性和惡劣的環境條件限制了烏鴉的種群數量,這也是國際動物保護組織關注白尾地鴉的主要原因。
白尾地鴉面臨的威脅來自多方面,如人口增長、石油開采、狩獵和天敵等引起的環境變化。雖然塔克拉瑪幹沙漠人煙稀少,人類環境破壞相對較小,但近50年來,周邊地區的開發活動不斷增加,對沙漠植被、河流湖泊、地下水位、氣候等都産生了深刻影響。
受中醫藥和迷信野生動物特殊滋補功效的影響,人們為了強身健體,常常到處尋找“秘方”。據說白尾地鴉是被選中的目标之一。尤其是白尾烏鴉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它的肉、血、腦被認為有滋補作用,幾乎可以治愈所有疾病。民間更是迷信。
根據白尾地鴉挖掘和掩埋食物的本性,民間有一種說法,白尾地鴉具有挖掘珠寶的能力。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是,白尾地鴉喜歡在沙漠古城裡四處走動。它是唯一能吸引沙漠行走者注意的鳥,成為“盜墓賊”的“指示鳥”!
事實上,這并不奇怪。曆史上的古城大多位于古河道的尾端。如今,這裡仍有豐富的地下水和植被,自然成為白尾地鴉的栖息地。
此外,石油開發造成的污染、道路上的汽車尾氣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也會對白尾地鴉造成危害。目前,白尾地鴉數量不足7000隻,被列為“世界瀕危鳥類”和“全球狹義鳥類物種”,并被列入《亞洲鳥類紅皮書》。不幸的是,白尾地鴉并沒有被列入國家和地區野生動物保護名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