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弘揚傳統文化提升核心素質

弘揚傳統文化提升核心素質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23:25:35

作者:北京理工大學明德書院 王一飛

黨和國家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中心環節,将其充分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等學校應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方向,緊密圍繞國家教育戰略工作部署要求,通過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特點的契合點,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隐性熏陶和引導,使文化育人成為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徑,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武裝人才培養工作。

一、文化傳承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智慧、汲取智慧,延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命脈”,全面總結梳理和剖析中華傳統文化的内容,充分認識其當代價值,對于促進當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和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優秀文化立根基。在大類培養不斷推進的時代,書院制管理模式得到了不少高校的青睐。書院制建設中,文化建設是其核心内容,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途徑。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思想,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内容。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充分滋養人才培養體系,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深厚沃土。例如,儒學經典《大學》開篇的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卷首就表達了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圖新,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的文化理念。此外,還有《中庸》《論語》等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的經典著作,從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可以對正處在三觀形成“拔節孕穗”期的高校學生給予正确引導。傳統文化中對德行的重視,對知行合一的推崇等等能夠轉化成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源泉。

傳承創新築魂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其最直觀的科學傳承和發展。傳承優秀文化,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和剖析文化内涵和理念,而後在傳統文化原有基礎上适當加以擴展和引申,豐富文化内容,最後結合時代特點,緊密圍繞時代特色,将傳統文化進行深層次的修飾和整合,使其緊跟時代腳步,綻放時代光彩。

二、“六藝五學堂”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發展

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相融合,能夠迸發出文化創新的巨大能量,促進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從而全面落實育人工作要求。通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古代“六藝”以及古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學習過程,深入剖析其當代價值,科學傳承其脈絡精髓,衍生創新了富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六藝五學堂”人才培養體系。

(一)六藝文化傳承基礎下的理論創新

六藝取自《周禮·保氏》中的“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禦,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是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也是我國古代教育重視全面發展的有力實證。對标人才培養目标,對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賦予“六藝”時代新内涵。

禮——理想信念和道德修養。“禮”在古代指禮節,具體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等五禮。“不學禮,無以立。”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意為如果學禮就能夠品節詳明,德性上就更加堅定,故能立。“禮”作為立身之根本,為六藝之首,凸顯其重要性。而在當代,在“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主導思想下,“德”作為做人的根本。當代大學生隻有樹立崇高理想和遠大志向,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學習才能有内在動力,成長和發展才能有明确方向,成才才能有保障。理想信念教育必須作為教育核心的重中之重,讓道德修養作為成才的關鍵要素。因此,“禮”在現代教育中可以引申為“理想信念和道德修養”。

樂——藝術修養和身心素質。“樂”在六藝中指音樂,包括《雲門大卷》《鹹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樂。古代中國被稱為“禮樂文明”。“樂”作為調和感情的重要紐帶,在古代中國社會中,音樂在國家禮儀、文化生活和人格養等多方面都占據着重要的地位。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現代漢語中,“樂”有兩個讀音,除了音樂,還有“快樂”的釋義。在教育過程中,音樂教育可以陶冶情操、修正品行,建立正确的審美觀。然而僅僅“音樂”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藝術修養和心靈滋養的需要。尤其是目前,高校心理問題頻發,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而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對已發問題學生的幫扶,更重要的是通過人才培養造就學生健康心理的大環境。“樂”就從音樂擴展為藝術美學的釋義,從而歸納為“藝術修養和身心素質”。

射——實踐能力和勞動創造。“射”泛指“射箭技術”,不僅作為古代戰争中的技能需要,也是一種較為流行的修身養性的體育活動。而在現代漢語中的“射”除了射箭,擴展至發射、射擊的意思,從中可以看出“射”字有表達事物出發,向前移動的潛在意義。因此可以引申為“走出去、動起來”含義,從而衍生為實踐和勞動創造的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隻有帶着理論走出課堂,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檢驗真理。曾在多個場合談到勞動和勞動者,表達對勞動的尊重、對勞動者的關心。當代大學生即将接過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重任的接力棒,更應牢記隻有勞動才能創造曆史的輝煌與今天的成就,将勞動教育作為全面發展重要内容之一。

禦——格局視野和領導領軍。“禦”在古代指駕馭馬車戰車的技術,具體分為鳴和鸾、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等五禦。駕馭之術不僅僅體現鬥勇,更體現了鬥智,是運籌學、駕馭學和領導學方面的結合。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駕馭的範圍不斷延伸,“禦”包含了君王所屬的意思,例如“禦玺”指君王的印章,“禦駕親征”指君王親自上戰場指揮作戰,“禦”就有了領導、核心的意思。此外,作為領導者,還應該擁有廣闊的格局視野。因此,“禦”再次升華為“格局視野和領導領軍才能”。“禦”意在給予學生智慧、膽量、眼界、責任感和使命感等多方面的提升,這也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的高度與成就的關鍵因素之一。

書——人文素養和溝通能力。“書”原指書法。在古代,書法既作為一種高雅的技藝,又是一種修心養性的途徑。而書法的表現形式是文字,圍繞文字的核心,将“書”擴展至所有與文字有關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而再引申為“人文素養和溝通能力”。文字是文化傳承經久不息的重要載體和支撐,因此培養學生對文字的運用是教育的基礎,特别是處在複雜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中,善用語言文字也是優秀溝通能力的表現形式。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溝通能力,能夠促使當代大學生今後更好地發展黨和國家堅持的“大國外交”政策,促進我國擁有更好的國際關系,更高的國際地位。

數——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數”在古代六藝中指算法,代表了技術與方法,是推動生産力,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在當代科技進步、學術研究水平成為了推動國家建設和發展的強大驅動力。故而,“數”在全面發展中也不能僅僅作為生活實踐具體應用技術的代表,而是上升成為“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這将指導高校積極搭建學生與專業教師的橋梁,促進學生對專業的發展和研究方向的了解。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特長,尋找自己的專業領域與才能,為科學研究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六藝五學堂”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

《禮記·中庸》關于治學的名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表達了學習的五個層面,即要廣博地開展學習,對知識進行詳細的詢問,慎重周密的思考,清晰的辨别,切實的實踐。由此可以看出,學習不僅僅是單一的記憶,更需要多個步驟,多種形式地開展。将古人學習的五個層面與當代多種課堂形式進行比對,從中找出不同學習層面的最佳課堂形式:使“博學”對應講座,“審問”對應沙龍,“慎思”對應讀書寫作,“明辨”對應調研,“笃行”對應實踐等。此外,“明”亦有日月交輝而大放光明之意,所以形成了以講座類為主的“明博學堂”、以沙龍類為主的“明問學堂”、以讀書寫作類為主的“明思學堂”、以調研思辨類為主的“明辨學堂”、以實踐創新類為主的“明行學堂”的五個學堂,簡稱“五學堂”。“五學堂”的存在,不僅區分出不同的課堂形式,也表達了學習方式方法不能單一,應該多形式多渠道地進行交疊式學習的深意。

弘揚傳統文化提升核心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1

“六藝五學堂”人才培養體系示意圖

将學習内容與學習形式相結合,構建出新的課程體系——“六藝五學堂”(如圖所示)。五個學堂分别開設六藝的學習内容,使得每一種學習内容都能有5種不同的學習形式,并根據課程内容設置成必修課和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特點選擇不同課堂形式的選修課程全面提升“六藝”,五個學堂同時根據學生的選擇來調整六藝課程設置。因此,“六藝五學堂”人才培養體系真正将全面發展和個性化需求緊密聯系起來,為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階段遞進式能力提升。“六藝”綜合能力的培養遵循了學生成長規律,充分滿足了學生發展的需求和主觀意願,并貫穿于大學整個過程。“六藝五學堂”人才培養體系對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進行統籌安排和精心設計,在大學全過程中培養學生成長成才。可以按照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層次,有針對性地在五個學堂分别設置課程,讓學生能夠在不同地點、不同環境中接受培養。同時,也将根據學生成長規律,将育人内容精細化,保證教育的階段性和連貫性。“六藝五學堂”培養體系将黨和國家對高校學生的需要和期待與學生内在發展需求充分融合,激發全過程育人的内驅力,有利于形成傳承創新、積極健康、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工作格局。

多形式課堂供學生自主選擇。多重角度、多種形式開展育人工作,堅持顯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統一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助力。“六藝五學堂”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五個學堂涵蓋了五類不同形式的課堂,從空間上實現了全方位育人要求。培養體系中,以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必修和選修課程為主導,全才和專才培養為目标,廣泛開辟各類課程,将理論和實踐教育、滲透式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各種育人平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六藝五學堂”的課程中來,在空間上保證了橫縱到位,并根據發展進行不斷擴展和延伸,滿足了學生發展的主觀需求。

三、結語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要緊密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新時代文化傳承下的“六藝五學堂”人才培養體系是瞄準學生成長發展需要而設計,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強化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與人才培養中心工作有機融合,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在實際工作中,應該逐步推進“自上而下”相關體制機制的建立,進一步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應用,分享典型經驗、凝聚工作智慧、升華理論實踐的同時,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完善制度保障,為堅持紮根中國大地的辦學理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更多力量。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