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網,偶然看到網友在讨論兒童圖書(也可能是教材)中曹植《七步詩》,讨論重點主要有二:第一,為什麼這首詩和我們小時候讀的七言四句有很大差别;第二,為什麼“萁在釜下然”一句中,“燃燒”的“燃”為什麼寫作“然”。
我們今天暫且不談第一個問題,來簡單說說第二個問題,“燃”為什麼寫作“然”?
網友第一種觀點:是不是錯别字?
我們現代漢語在寫“燃燒”的“燃”絕對不會寫作“然”,因此會有網友認為是錯别字,但《七步詩》不是現代詩,不能用現代漢語的标準來解讀。
第二種觀點:“燃”寫作“然”是通假字。
我們中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學了很多通假字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等等。所謂通假字,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假借字隻是使用文字過程中臨時一借。
這裡“燃”寫作“然”并不是通假,“然”和“燃”是一組古今字,換句話說,“然”是“燃”的古字。“然”是“燃”更早期的寫法,兩者是一脈相承的,不存在使用之時臨時借用的問題,因此不是通假。
然,篆書如下圖,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雲:“然,燒也。從火肰聲。”可見,“然”是一個形聲字,聲旁是“肰”,形旁是灬,灬,就是火部,如果再加一個“火”部,其實是重複的。
民間傳說,乾隆皇帝為“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觀魚”題字時,“魚”(繁體作“魚”)隻寫三點,認為魚不應在火中。
“然”之所以後來寫作“燃”,是因為,“然”這個字被借走表示别的含義,于是在表示“燃燒”這個含義時,在原字基礎上,再加一個火部,以示區别,而寫作“燃”,這就是從古字“然”到今字“燃”的演變過程,因此它們是一組古今字。
我們可以再舉兩個例子:
“莫”和“暮”是一組古今字,“莫”篆書如下圖,從茻從日。屮為草,一草為屮,二草為艸(艹),三草為芔(卉),四草為茻,茻就是“草莽”之“莽”。日落群草之間,就是“日暮”之義。但後來“莫”被接走表示其他含義,于是在表示“日暮”這個含義時,再加一個“日”以示區别。
“自”和“鼻”是一組古今字,“自”就是鼻子的象形字,但後來“自”被借走表示其他含義,在表示“鼻子”這個含義時,再加一個聲旁“畀”,以示區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