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益陽話方言教學

益陽話方言教學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6 04:26:51

益陽話方言教學?彈,作動詞時,普通話和益陽話都讀二聲,隻是益陽話濁化為dán了不過,“彈”在益陽還有一個dān的漫讀音,也是動詞,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益陽話方言教學?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益陽話方言教學(益陽方言尋根說字)1

益陽話方言教學

彈,作動詞時,普通話和益陽話都讀二聲,隻是益陽話濁化為dán了。不過,“彈”在益陽還有一個dān的漫讀音,也是動詞。

彈,本指用弓将珠丸射出去。弓拉開之後,自然有恢複原狀的力量,這是将彈丸射出去的力量,也是弓重新伸直的本性。于是,有彈性的物件被拉彎之後再伸直,也叫彈起、彈直。益陽話講伸開或伸直手臂,也講“彈起手”,腳伸直往上擡起,也叫“彈起腳”,甚至頭擡起也講成“頭彈起”。因為不論手、腳、頭部,都可以彎起再伸直,就像弓的“彈”。如“你将腳彈起一下,我拖一拖把。”

舊時鄉間有彈匠,是彈棉花的師傅。還批評話多的人“彈匠師傅一樣”,是以“彈”諧“談”,變出來的詞。

亸(duǒ,益陽音to,五聲),下垂及下垂的樣子。唐·岑參《送郭乂雜言》:“朝歌城邊柳亸地,邯鄲道上花撲人”。宋·晏殊《浣溪沙》:“鬓亸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在唐宋詩詞裡,“亸”字經常用。而這個字《說文》和《康熙字典》裡都沒有收,可見它被當成了一個生僻字。但是,在益陽,“亸”竟然是一個常用字。

如果某人胖,下巴下有多的肉,會說她“夾下巴亸亸裡”。如“晚上睡覺,睡着睡着冷醒來,原來是被子亸到地上去了。”“你把裙子提起點,不要亸邋遢哒!”

益陽有一首童謠:“黃雞婆,尾巴亸,三歲伢子會唱歌。不要爺娘(父母)告訴我,自家聰明撿得多。”其中的“亸”,有人寫為“拖”,不對。

釘·敤

釘,常用為名詞、動詞,非常明白的一個字。但“釘”字在益陽話裡有獨特的用法。

“釘”當動詞時,白讀為diàng。如“在牆上釘(diàng)一口釘子”“我釘(diàng)你一釘公”。“釘”還當“打”用,如“打他一頓”也講成“釘他一餐”。舊時一套響器裡,有一面小鑼,人手夠就用,人手不夠可不用。敲的節奏不緊湊,有時敲一下,有時不敲。這種鑼叫釘(diàng)鑼子。因為它常常是一種時有時無,陰不陰陽不陽的狀态,人們将它比喻為旁敲側擊者。如“他這個人凡事不出頭做,隻在旁邊敲釘(diàng)鑼子。”還用來比喻陰陽怪氣,如“他又在那裡敲釘(diàng)鑼子”。

在一旁說怪話,或旁敲側擊諷刺人,有時也用一個“釘”字表示。隻是這種“釘”,聲母可換成了t,聲調也漫讀到了一聲。如被人陰着諷刺的時候,會無奈的說一句:“弟兄啦,莫巴打我釘咯。”

有俗語“釘完釘子覆完腳”。釘子釘到木闆的另一面露出來的少許叫“腳”,将它折轉到與闆面平整叫“覆腳”。俗語言做事熨貼、牢靠、有始有終。

敤(kě,益陽音kò),“果”指瓜果、果實;“攴”指“敲擊”“擊打”。“果”與“攴”合起來,其本義:敲擊樹木以收獲果實。引申義:擊打。

敤,普通話已經不用了,但在許多方言裡還保留了。如“把釘子敤進去”“再吵,敤你一煙壺腦殼!”

将手指彎曲,以銳部敲擊人的腦殼,方言叫“敤釘公”“敤栽公”“敤粒轱辘”。而手指彎曲出的銳部就叫“釘公(子)”“栽公(子)”“粒轱辘”。腦殼上缺少保護,被這樣敤擊,非常痛。

手指彎曲出來的銳部如釘子,敤的動作如釘釘子,“敤釘公”好理解。而講到“敤栽公”,要繞一下。益陽人不講“蹲”,而是講“栽”,“栽打”就是蹲下。這是由栽種的動作引申來的,所有栽種的行為都是栽着完成的。而栽種行為裡,肯定要對田土進行挖掘、敲打,其中少不了“敤”的動作。“敤栽公”的動作就如在腦殼上栽種東西。其中的“公”是一個語尾,相當于普通話的“子”。

轱辘,是用來碾壓的石磙。“粒轱辘”,如說“小石磙”,用以形容敤擊腦殼的銳度和強度。

還有人将這一動作說成“挖一鵝公腦殼”,這與上面的構詞方式不同。是說,“釘公”“栽公”的形狀像鵝的頭部。

《金瓶梅》第四十二回:“看見他孩子揪着頭角兒,揪到那前邊鑿了兩個栗暴”“栗暴”就是“釘公”,言敤出來的包腫得像栗子。

有了前面的講解,另一個詞就好理解了。益陽人稱暴雨為“砸公(子)”,就是說雨大到像是從天上砸下來,極言雨大雨猛。

【來源:益陽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緻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