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口叫不出挺熟悉的人的名字?在《西遊記》裡,唐僧師徒到了平頂山,悉被山上的金角大王、銀角大王虜獲孫悟空設計逃出,叫陣二妖:,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開口叫不出挺熟悉的人的名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西遊記》裡,唐僧師徒到了平頂山,悉被山上的金角大王、銀角大王虜獲。孫悟空設計逃出,叫陣二妖:
二魔拿了葫蘆,走出山門,忽看見與孫行者模樣一般,隻是略矮些兒,問道:“你是那裡來的”,行者道:“我是孫行者的兄弟,聞說你拿了我家兄,卻來與你尋事的。”二魔道:“是我拿了,鎖在洞中。你今既來,必要索戰。我也不與你交兵,我且叫你一聲,你敢應我麼?”行者道:“可怕你叫上千聲,我就答應你萬聲!”……那怪物又叫聲“者行孫。”行者在底下掐着指頭算了一算,道:“我真名字叫做孫行者,起的鬼名字叫做者行孫。真名字可以裝得,鬼名字好道裝不得。”卻就忍不住,應了他一聲,飕的被他吸進葫蘆去,貼上帖兒。
孫悟空萬沒想到,自己化名“者行孫”,竟也會被吸進紫金葫蘆。這固然是神話故事的刻意編排,但是在古代,一個人的名字,還真不是誰想叫就能叫的。
今天看來,一個人的名字,不外乎用一個或幾個字,與姓結合起來,既代表自己,又起到與他們區分的符号,但對古人而言,則有着姓、名、字三者的不同。
姓,常與氏并提。姓代表了血緣關系,氏則表示在同姓的基礎上區分出家族分支。譬如屈原,其實他姓“芈”,——沒錯,就是“芈月傳”的芈,——名平,字原;因其先人被封屈地,于是以“屈”為氏(按現代人的理解,就是從此他姓屈了)。當時的楚王姓“熊”,也是出自芈姓。因此,《史記·屈原列傳》裡說:“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古代所謂“同姓不婚”,就是不管你現今姓甚名誰,無論你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還是西門吹雪東方不敗,隻要往祖輩上捯出是同一姓的,你倆就别想結婚了,因為你們屬于同一血緣的關系。
先秦時有姓、氏之分,先秦時的很多人物,捯來捯去差不多都能捯成三皇五帝、堯舜禹湯的後代。秦漢之後則姓和氏的概念逐漸混同,逐漸隻區分你是姓張還是姓李,即使都姓劉,頂多區分一下究竟是漢室劉邦之後,還是寒室劉胖子之後。
除了姓,人們還有一個重要的标志叫名。古人的名也經曆了一個由簡到繁、由寫實逐漸文藝化的過程。按《禮記》的說法,嬰兒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父親就要給他取名。最初人們隻有一個名,但是秦漢以後,一般都起兩個名:一個是小時起的,對内使用,可以稱之為小名,或者乳名;一個是長大後起的,對外使用,可以稱之為叫大名。
小名一般是父親或者其他長輩來起,大名則不一定。譬如漢高祖劉邦。按《史記·高祖本紀》的說法,他是“姓劉氏,字季”;但是有人考證說,漢高祖有個大哥叫劉伯、二哥叫劉仲,所以漢高祖應該是“名季”。
在古代,伯仲叔季代表的是排行,老大稱伯,老二稱仲,老三稱叔,老四稱季。如果沒有老四,那麼老三則稱季。所以,漢高祖兄弟幾個的本名應該就是劉大、劉二、劉三(暫且假設劉氏隻有兄弟三個)。但是當了皇帝的劉三被人叫“小三”總有點不雅吧,所以改名“劉邦”也算可以理解吧。
古人的小名很多廣為人知,譬如曹操的小名阿瞞,劉禅的小名阿鬥,朱元璋的小名重八,劉裕的小名寄奴(人道寄奴曾住)。有些人的小名雖流傳不廣,但是聽來也很有生活氣息,譬如司馬相如的小名叫犬子,陶淵明的小名叫溪狗,趙匡胤的小名叫香孩,王安石的小名叫獾郎,包拯的小名叫三黑。看,是不是跟風靡咱村的鴨蛋、鐵牛、石頭、狗剩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名隻用于家庭,用于幼年時期,長大之後再用小名就不合适了。所以長大之後,就得再起一個通用于家庭和社會的大名,小名也就随即廢止,即使父母也不再稱用,所以像電視劇裡明太祖的老婆馬太後一生氣了就掀桌子砸闆凳大罵“朱重八”,這恐怕隻是編劇讓宮廷有點現代人的生活氣息罷了。
在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要舉行加冠儀式。就是将頭發束起來,挽在頭頂,戴上冠,用簪把冠和發髻固定在一起,這時候他就是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可以結婚、參政了。在這個儀式上,會請參加冠禮的嘉賓(一般是德高望重的長輩)根據他的名的含義,給起一個字。
古代的女子則是“十五許嫁,笄禮之稱字”。行笄禮和取字,就表示女子成人,可以出嫁了。過去人們稱未婚女子是“待字閨中”,便源于此。
在先秦時期,取字原是貴族階層的特權,秦漢之後逐漸成為知識階層的事,到了明清時期,則三教九流皆可取字。
字一般由名的内涵派生而來,“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它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解釋名的含義。譬如顔回字淵,因為“淵,回水也”,二者義類;屈原名平字原,平、原二字相連;諸葛亮字孔明,因為明、亮同義。也有取反義的,譬如呂蒙字子明,蒙即昧(暗),與明相對;韓愈字退之,愈為勝過,退之則是約束使勿勝過。還有的因為傾慕先賢,于是就襲用他們的名或字。譬如司馬相如字長卿,因為仰慕蔺相如的為人,所以更名“相如”;又因為蔺相如做過趙國的上卿,所以用“長卿”為字。再如顔之推字介,其名其字,皆出自春秋時晉國的賢士介子推。
那麼古人什麼時候稱名,什麼時候稱字呢?
《儀禮·士冠禮》裡說:“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簡單點說,字是留給别人敬稱的,名是留給長輩和自稱的。譬如蘇轼在《水調歌頭》小序中提到弟弟蘇轍時是“兼懷子由”,王安石在《答司馬谏議書》裡稱司馬光“君實”,這都是稱人之字以示尊敬的例子。而如司馬光在《與王介甫書》中開篇所說“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右谏議大夫司馬光惶恐再拜,介甫(“介甫”是王安石的字)參政谏議閣下”,司馬光自稱姓名,而稱王安石之字,則自顯謙卑,又示敬人了。
了解了名與字的不同,你就知道,如果有人當面直呼你的大名,那就要麼是那人看你不順眼,要麼你就得跟他拼命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