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3:06:41

開經語

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閑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此章借用吝啬鬼和穑夫二個形象宣說正法,這是老子的“啬法”。吝啬鬼是愛極不用,穑夫是冥服天道(農時)。此章經文再次出現“莫知其極”,可見依然是上二章主旨的延續。

上章的“孰知其極,”是因為“其無正也”,此章的“莫知其極”是功德無限。極有終極和極限二義,無極就是沒有終極,沒有極限也就是無限。六龍舞是“孰知其極,其無正也”的最好解讀。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1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老子宣說積德的華人修身根本教義。學人以為積德是儒家的教義,但此章經文宣說積德是道家的根本教義,儒家和道家都倡導積德。

道家倡導重積德,這是對世人積德的提升。重積德是積陽德和積陰德,陽德是可見之德,現世之德;陰德是不可見德,來世之德。後世人對積陰德極為重視,成為華人家族家訓的核心内容。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2

學人認為《道德經》很玄遠,但重積德顯示《道德經》是究竟地與現實地完美對接的。早服天命,重積陰陽二德,是謂長生久視之道老子呵斥了世人以肉體不死作為長生久視之道的俗谛,開顯冥服、重積德、有國之母的長生久視之道的真谛。

第五十九章

第一段: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謂早服。

第二段:早服謂之重(chóng)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第三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帛書甲本作“國”】

第四段: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此章經文分為四段。第一段經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謂早服。

此章經文在《道德經》中極為重要。

經文:治人事天,莫若啬。王弼注:“啬,農夫。農人之治田,務去其殊類,歸于齊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乘天命,下綏百姓,莫過于此。”王弼說,啬借為穡,就是農夫。農夫為了治理田畝,一定要雜草除掉,使禾苗一齊。農夫知道保全河面的天性,去除妨礙禾苗成長的根源(所以荒病)。

釋德清注:“此言聖人離欲複性,以為外王内聖之道也。啬,有而不用之意。啬即吝啬,愛而不舍,不舍而惜用。養生者愛惜己之精氣,即為啬。錢鐘書指出《道德經》有雙關語,“夫唯不厭,是以不厭”(72章)就是典型的雙關語。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3

“啬”亦是雙關語,以養生言是愛惜不用,以穑夫言是早服天命不違農時。治人事天是第一個關要,啬是第二個關要。道家思想中修身養生之法與治理天下之法本來不二。道法自然既是修身養生之法,又是治理天下之法。無事取天下即“道法自然”。河上公正是如此來注釋《道德經》的。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餘;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54章)從“修之于身”逐步到修之于天下就是最好的說明。事天是古代的基本共識,事天的核心是敬天,郊祭就是祭天。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4

王純甫說:“謂全其天之所賦,即修身之謂也。”奚侗說:“天,身也。”把天釋為“身”或天性是不對的,莊子已經把天引申為天性,但《道德經》之天還是古義,即道天地人四大之天,說明《道德經》時代更為古老。

《呂氏春秋·情欲篇》:“論早定則知早啬,知早啬則精不竭”。《司馬遷論六家要旨》:“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神形早衰,欲與天長地久,非所聞也。”此章則申述此意。愛之極則惜用,此為啬。事天用啬,抱一守神,此謂敬天。禁忌多則神散,神散則不可長久。故養生敬天,莫若啬。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5

啬與穑雙關,農夫愛禾苗,決不拔苗助長。懂養生之道,世間事無不大順,故“可以有邦,有國之邦”之故,可以長久。此闡述“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的道家思想。理解啬字一語雙關是理解此句經文的關鍵。57、58、59三章經文都在闡述“以無事取天下”的無為法則,啬即是無為法則的新解讀。

經文:夫唯啬,是謂早服。司馬光、釋德清本“早服”作“早複”,所以釋德清以複性作為此章的主旨。服即順服,不違抗。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醜上》)。“早服”是老子術語,與“心服”的普通義相區别。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6

心服是世人的服,早服是冥冥中心服,即冥服,念頭未起即至誠而服,是無始劫以來的心服。老子以穑夫不違農時來比喻最為恰當。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尊道貴德與敬天相配合是老子的道家修心的基本法則,華人古老的價值觀是天地人三才。

老子開始宣說四大,把道置于“天地人”之上,作為第一因,這大大拓展了華人的心量。此章經文老子強調尊道貴德與敬天不相違,修道士的境界和世間文化精英的傳統完美結合起來。但“莫若啬”一語說明老子不贊同太多的祭天儀式治人養生是凝神抱一,神不外洩;敬天也是凝神抱一,神不外洩。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7

早服是此段經文的第三個關要。王弼注:“早服常也”,四時法則是常,是不可更改的。早服認理而服,知常認命。早服的修法極為重要,穑夫不違農時就是早服。穑夫心中從來沒有違背農時的雜念,穑夫之服是世世代代的,無始以來的冥服。

凝神抱一、神不外洩也是如此。世人雖贊同老子的教法,但不老實,隻是一時之服(被說服而已)。老子深知世人的心理猶豫不決,所以提出早服的修法。修行人信心動搖時,就觀想穑夫對四時法則的早服,這樣效果極好。穑夫要想獲得好收成,早服農時是關鍵。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8

修心也是一樣,修心不成功,就是沒有像穑夫一樣早服(冥服)。

第二段經文: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疊詞用法是《道德經》最重要的文法,顯示推理和再次強調,唯恐世人輕忽。啬、早服、重積德、無不克、莫知其極都是疊詞用法。

經文:早服謂之重積德。“積德”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此句經文看出,道家同樣強調“積德”。自古以來,學人認為儒家和道家極為對立,但第54章和59章中,祭祀、修身、積德的價值觀與儒家很一緻,這點是中國文化研究者特别需要注意的。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9

中華文化是有内在的統一性的,不是一盤散沙,這對理解中華文化的未來極為重要。儒家講積德,老子宣說“重積德”,這裡的内涵值得重視。積德就是行善,行善就是施恩。德從看不見的上德化為世人的實際行為規範,偉大的理論最終都會成為世人的行為規範。

後世儒家把積德分為積陽德和積陰德。陽德是有形恩德,陰德是無形恩德。積陽德就是累積看得見的功德,受恩者感受得到,施恩者可以期待受恩者報答。積陰德則是累積看不見的功德,受恩者感受不到,把恩德留給子孫享用,這也叫做“留餘慶”。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10

從積德的形式看,心裡生起一個善的念頭都是積德,這是善心布施,不一定施人财物。布施是佛教的六度之一,修行人不行布施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老子不僅重視積陽德,更重視積陰德。積陰德成為華人家訓的最核心的教誨,來源于老子的“重積德”。

“重積德”把道家積德和世間積德區分開來,顯示道家積德的超勝和世間積德的不足。把“早服”解為“重積德”,可見冥冥中順服是多麼重要,因為勉強服從是沒有意義的。《易經》坤卦的文言說:“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與重積德内涵都很深。此處厚德指修身之德,不是财布施之德。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11

儒家強調修身,道家和禅宗強調修心。唐李翰寫《複性書》,依據禅宗思想,提出複性作為修身的新内涵,二程朱熹依據李翰的複興新思想,發展出程朱理學,使儒家思想恢複了理論活力,并深刻影響了中國後來近千年的文化和社會形态。釋德清把此章作為複性章獨具慧眼。

經文:重積德,則無不克。河上公注:“重積德于己,則無不勝。”累積陽德和陰德則無往不勝。克有克己和克敵二義。克己是克内在欲望,克己複禮就是如此克敵就是征服外在的違緣,不順,無不克就是所向無敵。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12

但修行人把自己的内在欲望當做外在的敵人來看待,因為欲望雖是内在,其實是假我的欲望,不是真我的欲望。相比真我而言,假我亦是外在的。修行人有轉内為外的道力,層層深入,尋找真我,摒棄假我。冥冥中的順服道力無比,這種重積德的克敵道力不可思議。此句經文宣說克敵無上道力源于重積德。

經文:無不克,則莫知其極。修行人冥服天道,重積德,征服内在欲望和外在違緣不順,無往不勝,如此則與道相應,不知其極。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13

第三段經文: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經文:莫知其極,可以有國。經文把重積德與有國聯系起來。值得注意的是,通行本的“國”在帛書甲本中幾乎都作“邦”,帛書乙本則改為“國”,顯然是必劉邦諱而改,但此章的二個“國”卻不是避諱,使人感到此段經文很特别。

其他章帛書甲本則是“邦”而不是“國”,此章帛書甲本的字卻,不知是“大邦”還是“大國”,再此章(61章)為“大邦”,估計第60章也是“大邦”。春秋戰國時代個諸侯國使用文字是有地區差異的,這裡的原因不得而知。王弼注:“以有窮而莅國,非能有國也。”儒家思想是德不厚不可以有國,這是孟子的思想。

但漢代儒家的異端黃生提出帽子論,帽子再破也應戴在頭上,鞋子再破也應穿在腳上,因此君王是否有德不再重要。老子則宣說有國者必須先有德,而且必須重積德。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14

經文:有國之母,可以長久。王弼注:“國之所以安謂之母。重積德,是唯圖其根然後營其末,乃得其終也。”母是讓國可以安定的根本。有國未必安,“有國之母”則必得安。

王弼《老子指略》說:“夫存者不以存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為安,以其不忘危也。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有國者是以存為存,以安為安。有國之母者是以不忘亡為存,不忘危為安。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15

此句經文必須與上句結合起來解。世人的君王是“有國”,但不是“有國之母”“有國”是竊占國家,“有國之母”是修身證道,“以無事取天下”和“重積德”,可以使邦國長久昌盛。“有國”和“有國之母”是完全不同的。俗儒是有國者必有德,老子是有國之母者必有國。

“有國之母”就是有道,有道是有國的根本。上文“可以有國”與下文“有國之母”相連,下文為因,上文為果。“河上公注:“國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則可以長久。”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16

治身治國本是一法,不是二法。莊子說:“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治國。”啬為無為無事之别名,言治身養其精氣,有邦之國亦養其精氣。

第四段經文: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第一大宗師,此句經文提出了長生久視心法,呵斥了當時流行的肉體長生久視之道。“是謂”是定義,又是貶斥俗谛。“深根固柢”更是對老子的長生久視心法的獨特感悟,區别于俗谛的長生久視之道。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17

《道德經》以修道證道為本,以修養上德為宗,遵道貴德。老子宣說“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13章),這是老子的“無身”思想。老子又說:“死而不亡者壽”(33章),說明老子不是追求肉體長生不死的。

此處“長生久視之道”不是指肉體不死,而是凝神抱一、精不外洩的“啬法”,并由“啬法”進入“冥服天道”,并由“冥服天道”進入“重積德”,由“重積德”進入永恒的理想國的完整修法。所以說“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啬、冥服、重積德、不知其極、無不克、有國之母積德六步修法是深根固柢之道,所以是長生久視之道。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18

“有邦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已經把長生久視之道解讀清楚。四句經文合起來,顯然是老子在重新定義“長生久視之道”,是對世人的長生久視之道的糾偏。

世人的長生久視之道是肉體不死,老子的長生久視之道是“有國之母,可以長久”,二者完全是背道而馳。道是無象之象,不生不滅的,先天地生,象帝之先,有道當然可以長久。後世人錯會經義,以肉體長生為指歸,把老子的深刻思想引向歧途。

《呂氏春秋·重己》說:“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長生久視之道”一句經文成為後世道家的修行道路。魏晉以後,道家被稱為丹道,丹道以煉長生不老仙丹為宗旨,老子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文化精神被扭曲了,甚為可惜。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19

老子《道德經》是探索人的内在精神的,丹道派把老子的偉大思想引導到肉體長生不死的有限目标上,華人内在精神的發展就被扼殺了。佛教思想借助老子莊子二位大宗師的思想體系在中土傳播,四世紀末的僧肇少年酷愛老莊思想,但最終接受佛教思想,成為華人佛教徒的領袖之一。

僧肇的《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盤無名論》的問世,受到當時佛教最高代表鸠摩羅什的高度肯定,說明華人的思想深處可以完全理解印度佛教思想的深刻性。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原文及譯文自解(道德經五十九章精解及譯文)20

僧肇從老莊思想向佛教思想的轉變,并把老莊思想與佛教思想完美結合起來,從中可以解讀出華人内在精神的轉型。對肉體的長生不死的追求是膚淺的,隻有對人的内在精神的追求才是深刻的無限的,才可以代表最深刻的文化精英的精神訴求。

經文争議。

1,啬的解讀。王弼作“穑夫”解,并認為是穑夫去除雜草,培育莊稼,務使齊一。去除雜草之法是“去除所以荒病”,治國與此同理。河上公啬作“貪”解,即貪愛惜用。釋德清解為“有而不用”。其實這是老子的雙關語,“吝啬”和“穑夫。”愛極生啬,吝啬鬼愛錢如命。穑夫冥服天時。啬是一種修行方法,即啬法。修行人既要向像吝啬鬼一般珍惜精氣,又要像穑夫一般冥服天時。修行人不老實就不會成就,要學會穑夫的老實。

2,早服是修行專業術語,是心的冥服,不是被說服。勞健認為是“早從事”,也有解“早準備”,不确。

3,重積德指積陽德和陰德,不是不斷累積德。後文老子即提到“其鬼不祟”,這是原始信仰。前後文意義上有呼應關系。老子深知華人的原始信仰,《道德經》中多處提到原始信仰,說明老子并沒有把道的信仰與原始信仰對立起來,而是有所結合。

4,長生久視。老子經文不是提出後世道家的肉體長生久視之道,而是呵斥。老子的長生久視之道是冥服、重積德、有國之母。

散文詩譯文:

修行者啊!

我現在宣說遠古證悟者的長生久視的教法。

修複人的本性,奉祀上天

要以“啬”為第一法則。

農夫早服天道,不違農時,

因為違背天道,不遵農時将一無所獲。

修養身心者愛惜内在的精氣神,

凝神抱一,心無旁骛。

冥服天道就是重積德,

重積德就是積陽德又積陰德。

重積德則無往不克。

無往不克則永不窮極。

永不窮極則可以享有邦國,

因為擁有了安邦定國的道,

這樣的邦國可以長久不衰。

沒有安邦定國之道的侯王,

則現在擁有也會很快失去。

就像一顆深根固柢的大樹不會倒伏,

因為這是真正的長生久視之道,

占有邦國,占有身體,都不是長久的。

(道德經散文詩是意譯,以求義理貫通,文句不一一對應,唯有以心印心,會契證悟者心法為指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