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龔賢,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參加複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隐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金陵八家”各有不同的專長和面貌,龔賢的用墨最具特色,他主張墨氣要厚、要潤。為表現江南山水的滋潤他繼承和發揚了宋人的積墨法,山石樹木多次皴擦渲染,墨色極為濃重,但濃重中又有細微的深淺變化和巧妙的明暗對比。大部分輪廓線與皴染渾為一體,又适當留出高光和堅實的輪廓。發展了墨豐筆健的畫法,形成渾厚蒼秀沉郁的獨特畫風。他所創作的許多繪畫作品,不僅在當時,即使在今天看來也頗覺新穎别緻,那種古意出塵的筆墨風格之美穿透心靈,在我國古代畫家中是十分罕見的。
《寒山落暮》
半生飄零,百苦到老尚謀生龔賢身處的年代正值明亡清興,作為一個沒有背景的下層知識分子,他身世漂泊,幾乎大半生都是在避難和艱難謀生中渡過的。“百苦不一樂,到老尚謀生”。是他對自己一生遭遇的歎惋。
明萬曆四十六年,龔賢出生于江蘇昆山官宦之家,他出生時,其實已然家道中落,十歲前,母親便已去世。幼年起随家遷居南京,到南京不久,他父親另娶。他祖父和父親一起到四川去公幹,從此一去不複返。
明崇祯末年,年輕的龔賢懷着建功立業的熱血,參加了複社的活動,在秦淮河畔結社賦詩,講學論藝,挽救民族的危機。由于人品正直,以及在詩、書、畫上均有造詣,龔賢在南京士大夫中漸露頭角。
然而好景不長,南明弘光元年,清兵攻陷南京,龔賢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難。為了謀生和躲避戰亂,龔賢無奈開始了北漂。但生長在江南的他,長于吟詩作對,卻不善于經營,加之身體羸弱,無法長期适應北方的清苦生活,不久後隻好南歸。
1666年,将近半百的龔賢又覺得在揚州生活沒有安全感,他曾言“避賊還避兵,奔騰如驚禽”,于是決心遷回家鄉南京。但回南京沒多久,又遭到權勢者的迫害。
如果說青年時代的龔賢還有一腔政治抱負,經過多年的漂泊,遍嘗世事悲欣,他不免産生了歸隐的想法,為了再次避禍,龔賢最後決定隐居于南京城西的清涼山。
龔賢在清涼山隐居以後,潛心繪畫,研究畫理,除了與周亮工、方文等同道故交有所來往,幾乎斷絕了一般的應酬交往。龔賢晚年不僅賣畫、賣字,還招收學生教畫,龔賢曾向他的學生說,“至理無古今,造化安知董與黃?”教導學生不要“奉師說為上智”,而是将“師造化”的重要性傳遞給學生。
康熙二十八年,龔賢年約七十,有一個頗有權勢的“豪橫”向他強索書畫,此時的龔賢貧病交加,再逢精神磨難,緻使卧床不起,不久便含恨長逝。
從白到黑,畫出心中的氤氲山色
龔賢之所以能獨立成家,他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便是用墨與同時代的畫家不同。
同時代的四王是當時的主流,追求的是筆墨的“天真幽淡”。龔賢則學習宋人師法自然,所推崇的是董源、米芾、吳鎮以及離自己最近的沈周,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
龔賢十三歲開始習畫,與楊文骢同師董其昌。他既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其創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參以二米、吳鎮及沈周等人的筆風墨韻,同時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
其30歲之前習作階段,尚無風格;30歲到38歲,簡筆勾勒的“白龔”,畫風已趨形成;38歲至40歲前後,繼續完善簡筆畫風,同時嘗試多遍皴擦點染的繁複畫法,最終形成蒼潤、渾淪的“黑龔”畫風。
他把山水畫藝術的表現技巧概括為四個根本方面: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并以創造丘壑為重。用筆“秃而老”,在描寫澗壑溪橋、茅亭古樹時,不着暈染而氣勢自然,蒼勁深厚。畫山石皴擦多至十餘次,而常以濃淡不同的厚重顔色,相當真實地刻劃出濕潤多雨的山林景色,具有一種厚重濃淡、沉雄郁茂的獨特風格。
龔賢的山水畫非常重視構圖。他的畫視野開闊,氣象萬千。他将“三遠”構圖發發揮地極為巧妙,往往提高視線的角度,“平遠”構圖,多采取俯視角度,這樣視野開闊,平淡中倍增飄渺的感覺。尺幅之中,山河無盡。作“高遠”構圖,先俯視,爾後眼光往上作仰視,真有下攬深谷、上突危峰的氣概。他十分注重上下的位置。他的山水畫一般很“滿”,但“滿”而不塞,常常用雲帶、流水作為空白透氣。從整個畫面來說,構成了龔賢筆、墨、丘壑渾然一體的氣韻。
橋頭沒個人來看,留取時光在畫圖
他的山水恬淡超脫,體現了他對大自然的向往,極具平靜心、平常心,而他森嚴缜密的畫法又體現了他對自然之美的畢生追求。
龔賢醉心于山水,他幾乎沒有畫過山水以外的其他畫種。山水中也極少畫人物之活動。在他的心目中隻有山川林木、煙霞雲霧,一切人世間的煩擾都被滌蕩得幹幹淨淨。當我們面對他筆下蒼翠欲滴的山水時,感覺到的是大自然的蒼茫、華滋、深沉和靜穆;感覺到的是作者嘔心抉髓的精神。“橋頭沒個人來看,留取時光在畫圖”(龔賢題畫語),他的作品中留存了時光,留存了曆史,也留存了他的心血和光輝。
《山水圖冊》
龔賢早期所作,此畫以高遠疊嶂法作,崇山峻嶺,林屋飛瀑,氣象宏偉。從畫法上看,該圖着重山形外輪廓的勾勒,線條圓轉具有韌性,富有變化,整幅畫面處于灰白調子,“白龔”風格已略見一二。
《山水圖》
左側山峰高聳,樹木叢生;山腰一片平坦巨石傾出,石上茅草屋一間,應為行人爬山賞景休憩之地,山下水流潺潺,兩岸樹木蔥郁。全圖淡設色,山巒以粗筆勾勒,現以墨點暈染,清雅缥渺。
《山家黃葉圖》
林木雜生,枝柯交錯,山嶺逶迤,奇峰突起,煙岚輕拂,清新淡雅,樹叢山岩處,隐現茅屋。景物的布置繁複而用筆疏簡,以中鋒乾筆渴墨勾勒為主,以水墨淡色渲染,筆情墨韻有“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明快清麗之美。
《千岩萬壑圖》
龔賢以單一的皴法來塑造物象和空間,使得原來具有多樣變化的質理變得簡單而趨向統一。
他以特有的層層積染的筆墨方式塑造出明暗層次豐富的山石體積,以山石自然骨架為依托,用點狀筆墨積出由暗到明的光影變化,并借助樹叢的幽深感以及周圍的亮光和空氣,使其散發出一種甯靜的神秘氣息。
《半山樓台圖》
結語:
龔賢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創造,在當時及後世都産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黃賓虹、李可染先後創立重墨山水新風,無疑是在龔賢積墨山水基礎之上的發展。黃賓虹說龔賢“用墨勝過明人,我曾師法”(《黃賓虹畫語錄》)。
中國畫家,有喜歡工筆的,有喜歡粗豪的,有喜歡用彩的,有喜歡專門用墨的,各式各樣,各具藝術特色。一部中國繪畫史,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彙集”,才能體現它的博大精深。龔賢是善于用墨的,而事實證明,墨在中國畫的表現上,能施展很強的表現力。墨色的深淺、幹潤、濃淡等等,運用得巧,可以達到千變萬化之妙,足與“丹青”并駕齊驅!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