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黃土故鄉情

黃土故鄉情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9 05:27:13

作者:宛晉之子(梁學晉)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1

 我的毑婆家強家塔是呂梁山黃土旮旯的一個小山村。三川河在距它數裡之外的地方。村子坐落在山腰的一塊坪地上。山下有一條潺潺的小溪,向北流入三川河。三川河又曲曲折折向西流入黃河。自然,這裡屬黃河文明的發祥地。這裡有三千年農耕文明的足迹。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2

 我在十歲的時候與三歲的妹妹随母親來到這個村莊。我們投入了呂梁山的懷抱,黃土地以它博大的胸懷接納了我們,用它甘甜的乳汁喂養了我們。從此以後,我就成了強家塔村人,成了黃土地的兒子。這是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3

 這裡的地形溝壑縱橫,梁峁交錯,一切呈現着自然的原生狀态:村裡有一層層的石頭結口的土窯洞,有石砌的院子,石壘的牆。院子裡有石闆的桌子和石凳。牲口的圈裡有石槽和石臼。村坪圪旦有石碾和石碨。看着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石器時代的原始村落。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4

 我的毑(外公)和毑婆很疼我們。當時,我的父親已癱瘓在床,母親又要上地,又要做飯,又當婆姨又當漢,拼死拼活地供我讀書。我在學校自然勤奮刻苦,星期日和假期回家後,盡力幫母親擔水、劈柴,幹自留地的活。  可是,由于父親曆史的原因,雖然我的成績特别優秀,是那個時候的“學霸”,但初中畢業後未被高一級學校錄取。所以,我就跟上生産隊勞動,整整的一年,春耕,夏鋤,秋收,冬藏,做了一年真正的農民。自然,對黃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  現在,就說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強家塔村一年四季的農耕生活。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5

 春耕的醞釀是從冬季開始的,冬季要備糞。農家的肥料主要有羊糞、牛糞、豬糞,還有茅糞(人糞)。羊圈主要在山上,拿黃土墊圈。春耕的時候,把這一尺多厚的羊糞一镢一镢地刨下來,一鍬一鍬地鏟出去,一擔一擔地送到地頭。冬天,拿茅格栳掏茅糞,擔上後翻山越嶺,過溝爬坡,送到地裡的時候已是腰酸肩疼,汗流浃背,頭上冒着熱氣,喉嚨直喘息。把糞倒在挖好的茅窖裡,一層茅糞,一層黃土,蓋好。所以,這扁擔的功夫是不可少的。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6

 茅廁的茅糞是最好的肥料。說到茅廁,那石頭壘的牆牆上,放着一塊塊的黃土圪垯,那是用來擦屁股的,村裡的人們說,黃土圪垯比那紙紙幹淨。大人們不許娃娃們用有字的紙擦屁股,誰家的娃娃用有字的紙擦了屁股,誰家的娃娃就識不裡字,念不成書,因為他糟蹋了文化。我的外爺對我要求很嚴格,吃棗要啃幹淨棗核,尿尿要尿到莊稼地裡,而且不能對着太陽尿,那樣,蠍子會蟄雞雞的。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7

 春風過後,到了入籽的時候。生産隊的社員們趕着牛,擔着糞,背着挖糞格栳,扛着镢頭、耙磨,送送(褡裢)裡背着籽,到山上的地裡去下種。這正是桃杏花盛開的時候,山山窪窪裡到處蕩漾着回牛的吆喝聲,到處是花花點點的人群,到處是忙忙碌碌的身影,那真是一幅充滿生氣的春耕圖。  當年,我十六歲,算多半個勞力,每天掙七分工。我不會使牛耕地,我的任務是抓糞、踢壕壕,撥拉土圪垯。因為地遠,所以中午要送飯。送飯的自然是婆姨、汝則們,到各家把飯拿上放在筐子裡。一般是一盔盔米湯,籠布則裡包着一碗骨累(有的地方叫“擦擦”或“不攔則”)和一條則窩窩。飯來了,地裡沒水洗手,這抓糞的手就拿着窩窩吃了起來,餓極了,津津有味,隻覺得五谷香,并不感到大糞臭。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8

 當赤日炎炎的盛夏到來的時候,黃土高坡,山梁溝峁都變綠了。這是夏鋤的季節,社員們在山坡上排成一字斜形,飛舞着銀鋤,給莊稼除草培土。我被夾在隊形的中間,後邊有人趕着走,不至于掉隊。太陽直射着地面,黃土灼熱燙腳。雖然戴着草帽,依然是汗流浃背。 “ 風塵塵不動,樹梢梢不搖”。有人邊鋤邊吆喝着風來:喔兒——嗚——。有時倒還真呼來一絲涼風,令人頓覺心神一爽。休息時,一片樹蔭,一段山影,都是難得的陰涼。人們會躺在下面,頃刻入睡。  這就是莊稼漢,他們自稱為“受苦人”,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個汗珠甩八瓣,演繹着原始的農耕生活。這也是夏收的季節,小麥黃了,山坡上露出一片一片的金黃色。社員們拿着鐮刀、扁擔去收麥。  我自然想起了白居易的《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箪食,童稚攜壺漿, 相随饷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社員們還把溝溝岔岔的紅砂土,用石頭砌成一塊塊的蔬菜地,種了西紅柿、茄子、西葫蘆、豆角、白菜、紅薯等各色各樣的蔬菜,引清澈的溪水澆地,這叫溝塌地。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9

“秋風糜子,寒露谷,生來熟個割得吃”。秋季是碩果累累的季節。社員們忙着割高粱穗,掰玉米棒,刨土豆,刨紅薯,刨蘿蔔,刨蔓菁,剪谷穗,摘棉花。摘棉花是個細活,要把棉絮從棉桃裡摳出來,還不能沾一點葉子。穿紅着綠的農家婦女,撒在棉桃綻開的雪白的棉花地裡,自是一幅美麗動人的秋收圖畫。每天收獲的糧菜由生産隊長和會計按人口分到各家各戶,天黑的時候人們擔着沉甸甸的果實,滿載而歸,自有一番豐收的喜悅。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10

 集體的莊稼擔回來以後,堆放在打谷場上。曬幾天以後,開始打場。攤好的莊稼,先用牛拉着碌碡滾幾圈,然後人工用勒杠(連枷)打。十幾個人分成兩排,面對面,一起一落,“嘭——啪——,嘭——啪——”,發出整齊而雄壯的聲響。稭稈飛舞,顆粒都落在了下面。然後,用木叉叉去稭稈,用木鍁把糧食堆起來,看好風向,揚去塵屑,留下幹淨的糧食,然後過稱入庫。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11

 秋天是紅棗成熟的季節,棗兒累累壓滿了枝頭,就像紅色的瑪瑙。社員們扛着麻袋,擔着格栳,提着籃子,拿着竹竿去打棗。男人們爬上樹去打,女人和孩子在下邊撿。“啪——”一竿子打下去,頓時像下起了一陣紅色的冰雹,人們一窩蜂的去撿。于是,打棗聲,紅棗的落地聲,大人的歡笑聲,孩子們的尖叫聲交織在一起,彙成一首歡樂的交響曲。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12

 秋季最有意思的是剝柳。溝溝渠渠裡長着人工務弄的柳叢,那長長的柳條,剝去綠皮,露出雪白的木條,沒有骨節,可以做笸籮、簸箕、格栳等家具。晚上,當月亮升起來的時候,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大場上,一邊聽盲人說書,一邊剝柳。男人們用兩條鐵鈎夾住柳條一拽,勒一道白痕,女人們很利落地就把皮剝下來了。孩子們則用柳皮編成長長的柳繩,栓在樹上蕩秋千。朦胧的月色下,是一幅歡聲笑語的剝柳圖。  那是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這黃土旮旯的中國農村,沒有電燈,更沒有電視,也沒有什麼文藝享受。農民唯一的樂趣就是聽瞎子說書。全村人擠在一眼光棍住的大窯裡,聽《三俠五義》,聽《說嶽全傳》,聽《串棗林》,聽帶色的“葷段子”。有時,村裡來了電影放映隊(農民叫“耍電影”的),每村一晚,年輕人會抹黑趟水,翻山越嶺去鄰村看電影。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13

 山裡的人愛唱歌是天性,無論在黃土之巅,還是曲折的羊腸小道,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歌聲。有婆姨們如泣如訴的低婉吟唱,有後生們“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蕩。他們喜歡唱攬工調,四季歌,勞動号子,秧歌調子,《下柳林》,《走西口》,《姐夫喚小姨》等。農民們下地幹活,上山放羊,進林子砍柴,趕毛驢馱炭,心有所感,就放着嗓子唱起來,悠揚高亢,粗犷奔放。石匠們用歌聲來裝飾那單調的石錘聲,農民們用歌聲來驅逐疲勞和酷熱,趕牲靈的人把歌聲灑滿山道,小媳婦們手搖紡車,邊搖邊唱,用歌聲傾吐愛情和思念。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14

 我的外婆和母親都會紡花織布,家裡有紡車和織布機。自家種的棉花,自家紡成線,織成布。聽着“吱扭,吱扭”的紡車聲,和“沓——沓——”的織布聲,感到她們真了不起。  冬天收藏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山藥(土豆)窯窯,胡蘿蔔窖窖,糧食放在大甕裡。生産隊的糧食除交公糧外,連同種子都放在倉庫裡。由于我們家七老八小,掙不下工分,分紅的時候,總是拖欠口糧款。  那是人民公社化的一段曆史。改革開放以來,村裡實現了電氣化,信息化,家家有了電視,人人有了手機。農民外出打工賺了錢,村民們築起了大壩,水庫裡碧波蕩漾,水草萋萋。幹部們籌劃着移民新村,那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美妙藍圖。(寫于2015年秋)【寫在最後的話】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本。強家塔就是我們的家,是我們的根據地,是我們的祖先袓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土地。  遺憾的是,在移民拆遷之前,我們沒有把以前的村容村貌拍攝下來。我根據自己的回憶,簡單的畫了個60年代的村貌圖,示于後。還有幾張拆遷前拍的照片,一並付後。以圖我們以後再建美好家園。圪都上我毑婆家的舊窯洞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15

荒蕪的前院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16

坪宅寶珍家院子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17

泥遮了的大廟戲台遺址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18

60年代的強家塔村貌圖

黃土故鄉情(黃土情一)1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